01
加沙地带最新的伤亡数字出来了。
根据加沙的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统计,截至当地时间13日晚,加沙地带死亡人数增至11240人,其中包括4630名儿童。另据半岛电视台10日报道,约旦河西岸有18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以色列政府方面数据显示,以方约有1200人死亡。
巴勒斯坦人的死亡,已经十倍于以色列人,就算是“血债血偿”吧,偿了十倍的血,还不够么?
《威尼斯商人》中那位放高利贷的奸商、犹太人夏洛克,也不过只想要仇人胸口上的一磅肉,以色列还要继续夺走多少巴勒斯坦人的性命呢?
一个多月以来,以色列已经把加沙变成了尸山血海,儿童墓地,可以肯定的是,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死亡数字还将成倍增加。
面对国际舆论的谴责,以色列给出了一个理由:这是因为哈马斯以加沙平民为人肉盾牌。
荒谬绝伦!
这完全是以色列为了肆意屠杀、驱逐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以便永久占有他们的土地)而编造的借口。
这里需要厘清两个问题:
第一,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在加沙,以色列是占领国,以色列国防军是占领军,因为它对加沙的陆海空边界行使着事实上的权力,控制着一切人员、货物(包括药品)、水和能源的进出。
1907年的《海牙章程》第42条规定,当领土被置于敌军事实上的管辖之下时,该领土应被视为被占领。该条并未并没有把在领土上驻扎军队视为必要条件,因此,2005年,以色列从加沙的撤军,并未改变其占领国的地位。
事实上,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和红十字会都认为加沙是被占领土地。
根据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45条和第68条的规定,处于被占领状态的人民没有义务服从占领国,他们有权采取行动,包括武装斗争,直到使其自决权得到承认(联合国大会1970年11月30日第2649 (XXV)号决议和1980年11月14日第3535号决议)。
第二,因为处于被占领的状态,所以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包括哈马斯进行的武装斗争,都属于“平民反抗占领军”,都是在行使《日内瓦第四公约》所赋予的反抗占领的权利,根本不存在所谓“以平民为人肉盾牌”的问题。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哈马斯根本就不是军队,因为巴勒斯坦人还没有自己的国家,包括哈马斯旗下的卡桑旅,也不过是持有武器的平民而已,说“哈马斯以平民为人肉盾牌”,相当于在说“平民以平民为人肉盾牌”,是完全不合逻辑的。
如果要打一个比方的话,卡桑旅相当于1943年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中的“反抗军”。反抗军对纳粹党卫军的袭击,也招致了党卫军对隔离区犹太人的大屠杀,但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应该说“反抗军以犹太平民为人肉盾牌”。
因为犹太人反抗军也是平民。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哈马斯真的是“用平民做人肉盾牌”,难道这就是以色列国防军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医院、学校、教堂、清真寺,乃至平民住宅区的理由吗?
这等于是在说,为了消灭哈马斯,就可以无限制地消灭平民。
试问,这样的逻辑与做法,与以色列指控的“恐怖组织”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当以色列开始宣称“哈马斯以平民为盾牌”,并以此为借口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展开对巴勒斯坦人大屠杀时,它已经自证了自己才是货真价实的大规模的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
02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辛德勒的名单》,另一部是记者艾比·马丁(Abby Martin)制作的纪录片《加沙,为自由而战》,记录的是5年前的2018年,加沙巴勒斯坦人举行“回归大游行”中发生的事情。
重看《辛德勒的名单》,已经没有二十年前初看时那种震撼、以及心灵受到洗礼的感觉了。
但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集中营的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格特少校,每天早晨站在自己的阳台上,用狙击步枪毫无理由地随意射杀进入他视野的犹太人。
《加沙,为自由而战》中也有这样的细节:以色列国防军的狙击手也像阿蒙·格特少校那样,毫无理由地随意射杀进入他们视野的巴勒斯坦人——不管目标是妇女、儿童、医生,还是残疾人、老人。
区别仅在于,《辛德勒的名单》是商业剧情片,《加沙,为自由而战》纪录片,所有镜头均为记者现场拍摄。
“回归大游行”是一场和平的非暴力抗议活动,主要针对围困加沙的以色列隔离墙。
在抗议持续期间,以色列国防军(主要是狙击手)杀死了200多名抗议者,另有6000多人受伤。而以色列方面,没有一个人死亡。
加沙21岁的护理志愿者拉赞·纳贾尔,身穿标志性的白大褂,高举双手(向不远处的以军士兵示意没有武器)走向一名受伤倒地的抗议者,试图帮助他,但却被以军狙击手一枪打死。
再也没有什么比以色列国防军对“回归大游行”的镇压更能证明“人肉盾牌”说的荒谬与虚伪了——巴勒斯坦一方,都是完完全全的平民,他们唯一的“武器”,是对躲在坦克与装甲车中的以色列士兵毫无杀伤力的石块,但这丝毫不妨碍以色列国防军大开杀戒,甚至对他们使用毒气弹和国际禁用的爆炸子弹。
这一切都证明,所谓哈马斯“以平民为人肉盾牌”完全是一个以色列当局制造的伪问题,加沙地带的真问题,是以色列国防军以清剿哈马斯为借口对巴勒斯坦人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