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笔者认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理应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要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首先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道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应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拔尖创新人才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坚定人才自主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加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尽早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以“全球视野”进行人才引育,健全高层次人才全球发现、精准引进、重点培养及科学发展的全方位引育机制,加强对优秀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持续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调度使用全球人力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要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高校的重大原创性研究还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量和质量还不够。面向未来,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心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使命责任,提升高校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聚焦关键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在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坚持“四个面向”。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科技前沿是什么、经济主战场在哪里、国家重大需求要什么、人民群众缺什么,从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走向中国大地的“大需求”,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双一流”学科布局,实施“强基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推动基础研究不断有重大原创突破。
要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地。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攻坚阶段。高校要深化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牵引、突破攻坚作用,引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整体发展。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适应新时代、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教育评价新机制,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静心科研、潜心育人的“大先生”;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改革。全面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矛盾,统筹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抢占教育数字化先机,超前布局,高位推进,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开辟“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赛道,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要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导地。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在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先导和基础作用。高校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应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加强研究阐释,持续催生重大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社会文明进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高校科学文化普及、人文素养涵育等功能,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引领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合作品牌项目,培养学生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当前,高校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课题,紧紧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的“龙头”作用,以教育之强夯实民族振兴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强支撑。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