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生
女,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招标课题、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项目、重庆市社科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30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50余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要求出发,围绕爱国主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得到持续巩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明确根本遵循、把握本质要义、塑造国际视野、进行现实关照四重维度上着力,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力量。为此,我们专访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教授。
一、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明确根本遵循
▲(采访者简称▲,下同):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一般来说,根本遵循确立了人们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遵照落实的根本要求和实际执行的基本准则。请您谈一谈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的看法。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的。爱国主义是指历史地形成的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态。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爱国主义及其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爱国主义是什么、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等关键问题,为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根本遵循。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内蕴着爱祖国山河、爱骨肉同胞、爱中华文化、爱自己国家等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绵延发展的主旋律,激励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华夏大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所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培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广泛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勃发的精神气质。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潺潺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同身受的炙热情感和精神旗帜,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古往今来,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为中华之崛起”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这些响彻神州大地的嘹亮号角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这一切,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儿女之所以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与具有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用爱国主义精神涵养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的有效举措和时代要求,有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保家卫国为追求的人生理想、传承以维护民族尊严为大义的光荣传统、形成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旨的国防意识、涵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担当以强国富民为目标的时代责任,驱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历史长河里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其二,明确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抵达的,而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在历史长河、全球风云、时代大潮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同生共强、累积迸发,渐进达至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实践主题就是凝心聚力、奋楫扬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支柱、鼓足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亿万中华儿女魂牵梦萦、一代代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无畏气概、“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坚强意志和“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团结奋进接力追求着这一伟大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人们深入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恰逢其势,迎来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难得机遇,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在凝心聚力、精诚团结中汇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磅礴伟力,在共同奋斗、砥砺前行中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其三,明确“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大学生深切地认识到“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要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教育引导大学生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渗入自然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推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抓住“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新中国成立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热点等重大社会事件,召开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以及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紧密结合“平视世界的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动漫、游戏、短视频、涂鸦、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涵养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教师要以德立学、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报国为民的实际行动。说到底,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生发爱国情、砥砺强国志、汇聚兴国力、践履报国行,将个人的人生奋斗、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以每一个人的出彩人生托举伟大时代的壮丽辉煌。
二、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把握本质要义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精神、昂扬风貌意义非凡,是党和国家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战略工程和重要抓手。请问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本质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强有力地证明,祖国的治乱兴衰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义在于,牢牢把握“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坚持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统一”的历史自觉。
▲:那么,如何理解“坚持爱国与爱党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旧中国彻底摆脱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赢得解放,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与爱党相统一。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朝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爱国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有力解决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多次救亡图存爱国运动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赢得了以往所有革命力量无法比拟的胜利,把爱国主义推向崭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忘我奉献,成为弘扬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典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把爱党与爱国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种子埋入每位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那么,又如何理解“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是否能够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之后,殖民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虚无迷梦,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未能改变中国之命运。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今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业已建成,伟大祖国蒸蒸日上、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复兴在望。这些进一步证明,爱国必须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500多年的波澜历程,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和经验总结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毛泽东指出:“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邓小平强调:“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因为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因为它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富裕中国、强盛中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还有,如何理解“坚持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锦绣,我们伟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许多部落、民族曾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发展、生活繁衍。这些部落、民族历经悠长的诞育、分化、交融,如今形成了56个民族。可以说,伟大祖国的今天由56个民族共同开发而成,幸福美好的未来同样要靠56个民族共同开创而来。多民族既是我国一大特色,更是我国发展所依靠的一项重要动力根源,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务必坚持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统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既是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也是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优势。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有着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都是以所属国家的富强繁荣为基础和前提的。古往今来,多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交融汇聚,中国人民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各民族以相互亲近的情感消解了交错杂居产生的“冲突”、以兼收并蓄的文化弥合了山水相阻导致的“隔阂”,实现了经济生活上的相互依存,历经时间的洗礼和现实的淬炼最终形成了今日中华民族以一体为主线和方向、以多元为要素和动力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一位成员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既是凝聚人心民心、成就强国伟业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来源,也是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特色和天然优势。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然需要坚持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统一,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三、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塑造国际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如今,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这对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这个问题提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这充分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塑造国际视野结合起来,以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大力宣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理念,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美好未来。这就要求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于塑造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战略眼光、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
▲:在着力塑造国际视野的过程中,应当怎样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战略眼光?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目标、确定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处理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们思考人生为了什么、如何对待人生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系列变革,“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这也意味着,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坚持开放兼容才能富强繁荣。“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应当具备认识世界的战略眼光,整体地、辩证地科学认识世界,协力地、自觉地积极改造世界,以开放进取的心态、主动适应的能力正确看待、理性对待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样态和情感模式,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当今的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第一,树立现代化人才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需树立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化人才教育理念,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战略眼光、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第二,丰富教育内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包括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讲清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三,强化教育效果。爱国主义不应是狭隘的、抽象的,而应是开放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把握世界大局,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波谲云诡的全球风云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学生心中高高飘扬,成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在着力塑造国际视野的过程中,应怎样铸牢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无论是我国古代“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文化,还是西方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都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珍爱共同家园、实现和平发展的共同美好愿望。200多年来,人类社会在取得惊人发展、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遭受了血腥热战、冰冷冷战的残酷劫难,如何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怎样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全人类最迫切的愿望和最强劲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人类情怀,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旨在倡导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建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历史告诉我们,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的前途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蕴着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为共同建设和平发展、亲如一家的“地球村”而奋斗。
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国际视野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铸牢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要求、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历经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全面理解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构建原则,让和平之薪火代代相传、发展之动力源源不断、文明之光芒熠熠生辉;积极主动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一点,那就是在着力塑造大学生国际视野过程中应怎样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
●:这是一个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创造人间奇迹,是因为在实现途径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行动指南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根本保障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力量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投以羡慕的眼光,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经验”。这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也说明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务必要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创造令世人赞叹的新的伟大奇迹。
塑造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离不开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同样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没有受此严重冲击而动摇,反而是开启了社会主义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新阶段,正在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中国人最有理由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而自信,这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的真正的自信,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塑造国际视野中更深沉深厚、更广泛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对中国与他国、自我与他者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去审思和确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真正成为“四个自信”的胸怀者和践行者。这就要求务必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主义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四、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进行现实关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的总体要求。请问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总体要求?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呐喊,而是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前途命运、民族复兴前景、人民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和鲜活的、真实的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着力进行现实关照,回应大学生需求、澄清各种认识误解、选择合适恰当方法,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代代相传。
▲:当今的大学生是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如何回应大学生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使之如盐一般溶解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求和全面发展期待当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理论需求、实践需求,防止出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盲点”而导致国家意识“下滑”和民族精神“缺失”。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以情感人,积极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情感需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涵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教育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倡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抒发爱国热情,将短暂的激情提升为持久的温情,用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的正确方式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人。第二,深化理论研究,积极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理论需求。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希望在理性层面上系统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期待通过透彻的真理研析、学理解析和道理透析获得更具有说服力、解释力的答案。这就要求务必要从学理层面上深化理论研究,构建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道透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本质、主题、要求等,解开困惑和干扰大学生的思想之“结”。第三,强化实践养成,积极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实践需求。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爱国报国的满腔热忱,非常渴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有所作为。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情感心理尚未成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念塑造尚未成型,他们在表达爱国之情的过程中在所难免地实际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通过强化实践养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如何爱国、懂得怎样报国,将内化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主体自觉能动的报国行动,为伟大祖国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人民生活幸福美好而矢志拼搏、不懈奋斗。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怎样才能澄清各种认识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长时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和平演变”,他们实施各式各样的“文化冷战”“‘政治转基因’工程”,力图通过植入西方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方式来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一些误解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影响干扰着个别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科学认知。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情感培育与理性养成、历史教育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澄清种种认识误解。努力达成如下三个目标。
第一,防止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相混淆。有人将爱国主义扣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的“帽子”,企图以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概念或者是用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沙文主义概念来偷换曲解、恶意丑化、消解否定我们的爱国主义。事实上,“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推崇的爱国主义同沙文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坚持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的教育实践,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共谋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避免把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有人把爱党和爱国、爱社会主义人为地割裂开来,主观片面地认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并不相关。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这就要求要深刻阐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避免这种孤立的、形而上的理解爱国主义的思维方式,坚决批判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毫不动摇地坚持三者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谨防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密切相连。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讲清楚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讲国际主义、反对国际主义的爱国者,坚决驳斥这些谎言,积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内蕴着主张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传扬中国人民愿同全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地球家园、共同创造全人类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诚企冀。
▲:方法是完成“过河”任务的“桥”和“船”。请问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为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只有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桥”和“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引导才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沁润力。为此,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在全党全社会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中央宣传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次命名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585个。”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参观教育基地、组织实地调研等多样的活动方式,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给他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引导大学生致力于关切时代、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第二,构建融合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媒体域。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技术融合起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手机APP等各类新媒体,把爱国主义精神有效融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微循环网络体系;充分运用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搭建现实场景让大学生切身感受我国发展的壮阔进程,开发站稳中国立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门户网站、网络社群等教育新阵地,创作视频、漫画、电影、电视等网络文化产品,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第三,树立多样化爱国主义教育典型榜样。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系统宣传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等英雄模范人物用实际行动爱国报国的先进事迹,把宏大叙事、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事迹、形象故事,号召大学生向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学习;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爱国榜样的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更加可知可触可感可及,有效激起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充分调动立志报国的积极主动性。第四,用好各式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礼仪。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开发利用仪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升国旗、奏国歌、国旗下宣誓、入团入党等活动仪式,把握和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营造仪式教育氛围,让大学生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受教育、获洗礼、促力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养成报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实现新作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着力明确根本遵循、把握本质要义、塑造国际视野、进行现实关照,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抱新时代、奋发进取新征程,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磅礴力量。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者:马克思主义研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