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各位“栩然说”的朋友们。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作为全网最早开始集中学习宣传毛主席的自媒体,也是大家比较认可最擅长写主席的公众号平台,我们决定组织“栩然说”全部创作者,来一场大献礼。从本周开始,我们将按照10个专题,集中创作关于毛主席的相关深度原创文章,每周预计一般发布2~3篇,这些都是我们专为纪念主席诞辰130周年精心原创的深度好文。为了做好创作,我们光是大纲就讨论了整整一个晚上,之后又制定了详细的分解任务,甚至使用了“甘特图”来监督进度、确保质量,大家可以从中看到我们的敬意和诚意。同时,我们也诚邀各位朋友,一起参与到相关主题的创作中来,大家可以到我们的“探知号”小程序相关版块发帖参与或者参与问题讨论,每个主题我们都会评选最优文章,予以千元乃至万元奖励。下面,就正式开启我们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主题文章的第一篇。引子1906年,是一个平凡而又有点神奇的年份。这一年大清还没亡,是为光绪三十二年。年底,爆发了萍浏醴起义,成为当年国内最大的新闻,这也是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彼时,维护满清统治的军事势力仍在。起义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以失败告终。自以为气数未尽的清政府大概不会想到,仅仅五年后,正是以同盟会为基础的革命党人,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为满清政权亲手画上了终止符。之后,成立了国民党。作为创始人的孙中山更是万万想不到,四十余年后,曾经代表革命的国民党政权会因为背叛革命,沦为反动派,最终被共产党所带领的人民打翻在地,仓惶逃到岛上。而那个领导着大家完成这个开天辟地伟业的领袖人物。在此时,还只是一个有点叛逆的农家少年。11906年的冬至,热闹非凡。小小的农家院里,人声鼎沸,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屋内灯火通明,佳肴美食,屋外繁星几点,呵气成霜。一个年约13岁的少年却突然从屋里跑出来,站在门口的池塘边上,对着追上来的人喊道:不要过来,你要是再靠近一点,我就跳下去!少年长手长脚,身材颇高,骨架很大,面相却很圆润,眉清目秀。他的对面,站着一个气急败坏骂骂咧咧的中年农村汉子。这个少年,就是毛泽东了。中年汉子是他的父亲。两个人刚在屋里大吵一架。事情不大,火气却不小。毛泽东的父亲宴请客人吃饭,其间,让作为长子的毛泽东前去帮忙招呼、张罗。这样的事情在农村似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还是在那个封建时代的旧社会。谁知毛泽东偏偏不干。他不干的原因各种传记、访谈包括他自己的自叙里都没有说过,但我却觉得有因可循,而且答案可能很简单:他不喜欢干这种被安排去伺候人的事。迷信点地说,他不是干这事的命。但在当下,毛泽东的父亲可不管他是有什么原因,只是大为光火,当着所有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这就很伤面子了。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13岁了,而且因为比较早熟,看起来已像是个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当着那么多亲戚好友的面被骂“懒”,要是遇到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孩子,估计得跑回房间哭一场了。但毛泽东不会干这种“娘们唧唧”的事情,他把脖子一梗,直接和父亲怼上了。要知道毛泽东从小耳聪目慧,思维敏捷,而且这时候已经读了好几年的私塾和课外书,从之乎者也到江湖黑话,掌握了不少的语言文化。论搞辩论,他可以吊打在场的所有人。比如他父亲骂他不孝,他就用“父慈子孝”怼回去,说只有父亲慈爱、儿子才会孝顺;比如他父亲说他干活少,他反驳说父亲的年龄是他的3倍,理应多干三倍的活,等到他到那个年纪了,肯定比他父亲干的卖力。言外之意,你一把年纪了干的还不如我呢,好意思说我懒?毛泽东的父亲一股子血直冲脑门,敢情送你去读书,就学了一身挤兑我的本事?总之,毛泽东的父亲彻底爆发了,一边撸起袖子扬言要打他,一边用更直接简单且纯粹的话骂他。毛泽东显然也被激怒了,他跑出屋外,外面是黑黢黢的天,一汪黑黢黢的池塘默然杵在眼前。南方的冬天,习惯性地会往自家池塘里蓄水,以备来年开春时浇灌。毛泽东冲出家门跑了几步,忽然想起自己的目的不是要离家出走,而是要向父亲表达“宁死不屈”的勇气和态度。于是,就在池塘的一个豁口处停下脚步,做出要往下跳的样子。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在毛泽东的威胁下,他和父亲勉强达成了和解,他父亲承诺不打他,而他则要向父亲赔罪。按照旧时代的传统,儿子向父亲道歉是一定要跪下磕头的,但毛泽东倔强地坚持只跪一条腿。关于为何只跪一条腿,多数资料里都没有作说明。我比较好奇,就到处找了找,最后在一本介绍其弟弟毛泽民的书里找到了一个不算理由的理由。作为家里的长子,带头大哥带头反抗老爹权威,弟弟毛泽民肯定也是有会于心,有样学样。于是,在有一次也惹怒了父亲需要磕头道歉的时候,毛泽民也只跪了一条腿,他解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的两条腿,一条是父亲给的,一条是母亲给的,父亲让他跪,他只能跪一条腿,而母亲给的那条腿,不能跪。如此具有诡辩艺术的话,如果真要有传承,一定只能来源于毛泽东。但是,据毛泽东的少年好友萧三叙述,毛泽东那天实际是跪了两次,一次是当着吃饭的众位亲友跪的,还有一次是客人走了之后,叫他到父亲面前单独跪的。这也是一种充满“辩证法”的灵活艺术。这起“父子之战”给毛泽东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甚至于30多年后,已是党和八路军领袖的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讲述自己生平时,第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这件事。他甚至对斯诺强调说:“我特别地记得”。而我之所以选择用这个故事作为整个我们整个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年系列文章的开端,也是因为如此。这是他人生记忆里最重要的一个锚点,是其少年时代永不可磨灭的伤痛。毛泽东从这件事里,得到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如果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力,他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自己怯懦屈服时,父亲则打骂得更厉害。他后来把这个道理,精准概括成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之后更进一步提出: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一点,几乎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2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韶山下面的一个小山沟里。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十分贫穷。那里流传着一首民谣:
“韶山冲,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韶山冲,村连村,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可谓是又写实,又扎心。毛家最早是作为军户迁入湖南,之后又慢慢开枝散叶定居到了韶山一带。到了毛泽东的曾祖、祖父一代,都是贫苦农民,家里已经只剩一副烂摊子了。但到了毛泽东出生的时候,毛家虽然还没有完全翻身,却已经初步具备了翻身的本钱。这个本钱,是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拿命换来的。为了逆天改命,毛顺生选择了风险最大、但收益也相对较高的当兵,当了一年多,攒了一些军饷回来。拿着第一桶金赎回了被祖上典当的田地,开始了省吃俭用的逆袭之路,甚至开始慢慢在农闲做点小生意,家里也逐渐富裕起来。虽然成了“富农”,但也还是农民家庭,所以毛泽东从小就被父亲赶到地里去干活。既锻炼了体格,又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在毛顺生的严厉教导下,毛泽东完全展现出了一个农家子弟应有的优秀特质。什么放牛、打柴、挑水、喂猪,样样都得来。后来他更进一步学会了犁田、种地、插秧、打谷的全套本事。甚至于毛泽东进入私塾读书后,早晚和假期仍要干农活。因为在他的父亲毛顺生看来,读书只要能认字,不吃亏就行了,学那么多干什么,用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来说:满嘴之乎者也,想考研啊?这也是毛泽东和他父亲产生矛盾的一个原因之一。毛泽东认为,读书可能暂时没什么用,但很重要,甚至于他也更喜欢看那些无用的闲书;而毛顺生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读书有用,但不重要。没办法,很多时候,即使是那些生养伟人的父母亲,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那些伟大到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所以,小时候的毛泽东和他父亲经常发生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终于在1906年的冬至那天,集中爆发了。这就是文章的前头,我们为什么要从1906年开始的原因。因为,这一年算是毛泽东“反抗意识”的彻底觉醒。只是,那时候的他,还没意识到,他终其一生真正要反抗的,其实是背后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和制度。而这样的社会和制度,在毛泽东之前,已经存在和延续了上千年。3在毛泽东萌生“反抗意识”的1906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任“守门人”,也是满清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这一年的2月份出生。两年后,慈禧去世,留下了“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遗言,自己扇了自己一耳光。去世前一天,光绪皇帝被毒死。2岁多的溥仪随后即位,是为宣统帝。当我们把视野从封闭的清朝移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会震惊地发现:这一年,普朗克已经创立了“量子论”,一个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大厦,让爱因斯坦都头秃的“魔鬼”登上舞台,世界科技史进入新的时代。而彼时的中国,还在为着颠覆一个落后的政权而奋斗,全然不知已经被世界科技的进步,远远甩在了身后。这失落的百年,也正是屈辱的百年。溥仪即位那天,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两岁的小孩,送去上幼儿园都很费劲,何况是亲自参加冗长、严肃且无聊的登基大典。溥仪在仪式上大哭大闹,其父摄政王载沣只能边安抚边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旁边的大臣、太监们心头一紧:哪有大典上说“快完了”这么不吉利的,这说的怕不是大清的江山啊。说实话,这句颇具相声艺术“双关”意味的话,如果不是出自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里写的《我的前半生》,我是不太敢相信的。登基时的溥仪,坐在空落落的大殿正中,一个与其身形悬殊巨大的龙椅上。辉煌而衰败。在末代皇帝龙椅的背后,263年的满清统治,像一张早已满布尘灰、不堪重负的背景幕布,开始缓缓降下。而幕布的背后,绵延两千余年,整个封建制度的大厦也已经摇摇欲坠,即将轰然一声彻底倒塌。在这座庞然大厦之下,我们曾经历了漫长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为世人瞩目、数不胜数的辉煌成就,并因此而长时间地屹立于世界之巅。但如今,旧的制度正不可逆转地走向腐朽,新的时代将不可遏制地走向未来。时移世易,斗转星移;狂澜既倒,大厦将倾;沧海横流,英雄本色。沧海究竟向何处流?英雄究竟还在何处?狂澜又有谁能挽?大厦还有谁堪扶?1906的这一年,还不会有谁能给出答案。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都在这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4而此时,作为日后毛泽东主要对手的蒋介石,正在孤身前往日本。很长时间里,蒋介石都把自己当作是那个力挽狂澜的“天选之子”。和农民出生的毛泽东不同,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浙江溪口镇的商人家庭。清朝中期,靠着大西北的连年打仗和物资交换需要,中国大地上一股民间商业力量陡然崛起,那就是晋商,但到了清朝末期,晋商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浙商。浙商人精明能算,长袖善舞、善于交际,好聚盟结社、抱团致富,同时也很重视传统儒家文化教养。这些都构成了蒋介石的人生底色。蒋介石的祖父和父亲主要靠贩卖食盐、茶叶、大米起家,一度将生意做得很大,成为溪口镇上有名的“十甲户之一”,大概后世的“万元户”能勉强比肩。不同于毛泽东小时候学了一身的干农活本领;蒋介石在这个年纪耳濡目染了大量的商业套路。很可能也领悟出了那套“无奸不商”“无利不起”的商业心法。但不久,蒋介石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因病去世,家道一下子中落下来。蒋介石靠着家里之前积攒的家产,渡过了青少年时期,并于1906年4月,自费前往日本,想要学习陆军。可惜,当时的日本和满清有协议,只准清朝陆军部保送生到日本学习陆军(清朝怕普通留日学生学了军事后回来搞革命),所以蒋介石只去待了半年多又回到中国。直到第二年,他在一千多人中,实力+运气爆棚考上了只有14个名额的保定军校,这才重新获得了被报送到日本军校留学的机会。而这一次,他在日本整整待了4年多。十年后,有一个曾经在课堂上喊出“为中华之而读书”的年轻人,也东渡去了日本留学,他的名字叫周恩来。赴日途中,周恩来写了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这三个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从日后来看,蒋介石的答案大概是:自己;周恩来的答案多半是:毛泽东;而毛泽东的答案则无疑是:人民。5在蒋介石留日前后,一股革命的潮流正在日本各地暗自萌发,并最终汇聚成了一股足以颠覆满清的巨大政治能量。如果大家还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有点印象,应该隐隐记得,就在蒋介石第一次赴日的前一年。有一个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觉醒者的革命人物,曾经到过日本,并和已经在日本开展革命的两位领导人物黄兴、宋教仁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个人,就是孙中山。和毛泽东有点类似,孙中山也出身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早年在澳门当鞋匠,三十岁后挣了点钱回到老家置办了田产,但生活依然较为贫苦。孙中山自述说“我是苦力,同时也是一个苦力的儿子。我生于穷人家庭,我自己仍然是穷人。”很小的时候,孙中山就想过“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这和毛泽东青年时想到的“人生在世间,难道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当时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12字纲领的时候,有人对“平均地权”表示了不赞成,但孙中山坚持将这四个字写了进去。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孙中山在世时,能制定扶助农工的政策,并且能和中国共产党开展合作。而他一去世,后任者们就开始排挤、打压乃至杀害共产党人,至于扶助农工,更是被抛之脑后。初心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1905年,一生致力于干革命的孙中山来到日本。此时的他已经感到,革命只靠一个人、一群人是不行的,一定要发动和联合更多的革命团体来一起做事。1905年8月20日,在和黄兴、宋教仁不断商讨后,他们在日本正式成立了同盟会。6年后,这个组织最终给了满清政府以致命一击,并于1919年,正式改组成立了国民党。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离开日本前往越南、新加坡等地,继续发展同盟会组织,筹划革命。而此时,蒋介石也在家乡做好了东渡日本的准备。等到1907年初,蒋介石正式到日本留学时,同盟会已经在日本发展成为了强大的革命力量。于是,很快,蒋介石就在“老乡”陈其美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缓缓转动。6从1906年同盟会成立后的萍浏醴起义,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国民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封建时代到民国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大跨越。在这个大开大合又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孙中山算是开了头、奠了基,真正带领大家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其实是毛泽东。而蒋介石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大概是“深负国恩”“窃国者侯”之类的枭雄角色。从出身来看,孙中山和毛泽东都出生农民家庭,特别是毛泽东,一直到1910年,17岁离开韶山求学前,其青少年时代都全部生活在农村。而后来他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共产党,参加国共合作,带着队伍闹革命。其视角,也始终聚焦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民身上。他曾经无数次地呼吁“诸位顶要紧的不要忘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好不容易凭借努力摆脱农村、进入大城市,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上层社会的人,每天居然都在想农民的问题。这和现在多少狗蛋、翠花,一到大城市,进入高档写字楼格子间,就改名叫Jack、Lucy,迫不及待地和农村划清界限,简直成了鲜明对比。当然,一个人的先天底色很重要,但后天更重要。出生农家背叛阶级的人多了去了。过去几千年里,封建时代所有的起义者,不管是不是出生农民,还是一开始打着“农民起义”的口号,只要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蜕变,没有任何例外。李自成,还没打下北京,就已经派自己亲信回陕西去修行宫了;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定都天京后,就变得极为腐化堕落;即使是从最底层奋斗起来的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也开始大肆封王,多到后世的朱家子孙地方财政都养不活了了。至于其他的封建君主,人家代表的本来就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就不说了,不仅本身就是封建君主,而且“奋六世之余烈”,祖上有积累;后来的李世民,家里累世为官,父亲贵为公卿;宋太祖赵匡胤,家庭也是后周世家,自身则做到了后周禁军统领……开国皇帝里,也就刘邦相对底层一点,但也本身是秦朝的官吏,并不是完全的底层农民。所以,这些人开国上位后,又有几个还听得民间疾苦声,又有谁会想着让农民也做做国家的主人?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所以几千年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些百姓又是谁呢?是占了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7而他们的苦,同为农民儿子的毛泽东懂。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忘记,不能忘,不会忘。背叛是容易的,坚持是很难的。1906年东渡日本的蒋介石,也曾经有过救国救民之志,但后来却已经完全抛之脑后。比他更甚的汪精卫,当年也曾经“引刀成一快”刺杀过满清摄政王,最后却沦为了汉奸。而毛泽东,却自始至终未曾改变。1947年,胡宗南占据延安后,蒋介石曾兴致勃勃地坐着专机飞抵延安,他迫切想看看老对头毛泽东生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蒋介石在随行的簇拥下来到杨家岭的窑洞前,看到的却是一面连漆都没刷的破旧的木门。推门进去,窑洞里墙面剥落,只有一张破旧不堪的床和一张高低不平的桌子。蒋介石实在想不通,是什么让毛泽东放弃高官厚禄来到这破烂的窑洞?为什么这么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孕育如此强大的反抗力量?尽管胡宗南贴心地把蒋介石的脸盆、马桶、钢丝床、餐具乃至专用的西餐厨师都不远万里空运到了延安,但蒋介石并没有心情消受,在延安辗转难眠熬过一夜后,便回到了南京。来自农村的毛泽东,一直生活得跟农民一样,这是蒋介石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事。就像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绵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最终被农民的儿子所终结一样。曾经也到访过延安的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这样评价毛泽东:“他自己是农家子弟,他永远不忘记中国人民之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住在城市以外的人”。这或许就是一切的答案。每一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出现两位伟人的巨幅画像。也是两个,真正的农民的儿子:一为孙中山;一为毛泽东。但没有毛泽东,很可能孙中山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END ——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