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治理出现新的气象,改革大刀阔斧,这些变化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前进的国内舆论环境可谓越来越好。但与此同时,质疑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声音在舆论场上也能听到,其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家变左了”,“向后退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左”“右”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官方文件对现实政策的论述中已大体弃用,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四中全会公报中都没有使用它们。主流媒体除了讲述过去,使用这些字眼也不多。但在互联网上,“左”“右”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形成两个针锋相对的论辩阵营,互给对方贴“左”或“右”的标签。
如今舆论场上的“左”“右”概念总体是模糊的,只有它们的价值色彩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它们传达的最明显的东西就是贬义。它们的实际含义大致是从“反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延续来的,但由于当今的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化,它们面临了表述时词不达意的大量困难。
中国的道路将超越左右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传统政治学对左右的划分,与中国舆论场的划分尤其不对应。欧美往往把理想主义政治力量当成“左”的,把奉行现实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政治力量视为“右”,而且这两个词的价值色彩不大。中国有些学者在国内被称为“左派”,到了国外却被认为是“右派”,感觉莫名其妙。
因此称当前一些政策“左”的人,唯一想表达的大概是不满。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中国在以惊人的力度反腐和改进吏治,推进依法治国,大兴市场化经济改革,这些根本无法用“左”或“右”加以描述。一些人的不满可能比较集中在互联网管理上,并认为一些自由派人士因触犯法律吃官司都属于“左”的表现。
这种观点显然把社交网站兴起初期几乎不受限制的情况当成了评价坐标系的原点。但必须指出,前几年社交网站的样子决非社会的常态,它们同现实社会的结构南辕北辙,成为最极端的一角。社交网站上出现与中国宪法相违背的政治倾向,也有很多文革中大字报式的人身攻击和各种造谣中伤,对其进行治理成为互联网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工作。
今天落实了监管的互联网空间与现实空间更加接轨了。历史或将证明,这种新常态才是互联网与中国实际结合之后的真正常态。正在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显示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开放特性和巨大成就,世界普遍看好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未来,网络管理被更多看成是这一未来的基本保障,而非对它的威胁。
国内一些人对当前“左”的评价,与西方主流舆论对中国的否定态度一脉相承。对西方一些精英来说,中国强大和共产党执政都是他们不愿接受的。对国内那些人来说,政策对社会治理的有效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否在把中国朝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推,是否有助于动摇当下的政治结构,把让出来的那部分权力分配给通常所说的“自由派力量”。
十八大以来国家发生的变化,回应了舆论场上这些年所反映的绝大多数公众诉求,包括“自由派”对法治等方面的不少建言。唯独没有听的,大概就是“宪政”的特殊所指。少数人关于“左”的议论,根子出在这里。
“左右之争”是一种过时的东西,这种互联网上打嘴仗的标签,根本拿不到严肃探讨当下国家治理的层面。一些人用说今天“左”来表达不满,很容易在公众眼里降低自己的理论层次,让人感觉他并没有追上今天的时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