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偏远乡村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调研
作者: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成员:李慧、沈耀峰、王丹、严红枫、陆健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6日 04版)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全景 新华社发
11月2日晚,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大陈镇党群服务中心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本报记者 陆健摄/光明图片
龙门村村支书汪德刚(右)向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本报记者 王丹摄/光明图片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调研②】
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二者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创新和实干。从全国来看,浙江以勇立潮头的闯劲,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一马当先,创造了独有的经验和模式。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浙江如何在实干中学,在创新中学;如何带着感情学,带着思考学;如何把党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个边远村庄,传达到每一个人,值得关注。为此,光明日报社调研小组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带领下,踏上了浙江大地,进行了深入学习调研。我们分赴浙江偏远村庄实地调研,在“神经末梢”捕捉鲜活的宣讲镜头,倾听热切的民生期盼,感受十九大精神在东海之滨、钱塘江两岸的澎湃力量。
初冬的浙江大地,钱江奔涌,生机盎然。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气。
从东海之滨到钱江源头,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有一种精神在升腾,有一种力量在凝聚。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在这里,信仰的力量,穿透历史的天空,闪闪发光,照亮前路;
在这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已经融入干部群众的血脉,他们注重带着感情学,带着思考学,注重学深悟透、真用笃行,不断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在这里,广大干部群众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要求,校准发展方向、集聚发展动能,续写“八八战略”大文章,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从省委书记带头宣讲到21名省委宣讲团成员宣讲,再到各地“草根”宣讲员宣讲,浙江对十九大精神的宣讲方式创新,形式多样,特别是坚持战略思维,树立问题导向,强化目标导向,成为浙江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在嘉兴南湖社区,在台州玉环市玉城街道,在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党的十九大精神处处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1、大陈岛:让垦荒精神代代相传
甲午岩迎来第一缕阳光,梅花湾泛起鱼肚白……素有“东海明珠”之称的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这个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海岛几度兴衰,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红色之岛”。
在海上颠簸两个小时后,记者一踏上大陈岛,就被岛上的十九大精神“流动宣讲台”吸引了:机关干部和老垦荒队员们到码头、登船头、上渔排、进学校、入景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并掳走了岛上所有居民,留下了满目疮痍的荒岛。一年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岛垦荒创业,锻造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在“垦荒队员之家”,20多位老垦荒队员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激情岁月。第一批上岛的垦荒队员张其元还激动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新鲜事”:10天前省委书记车俊看望了他,他还现场聆听了车书记的宣讲。
11月2日,车俊一上岛就去瞻仰耸立在凤尾山巅的垦荒纪念碑。听了垦荒人事迹的介绍后,他动情地说:“事业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这其中凝结着的垦荒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也充分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
在大陈岛垦荒纪念馆,车俊看望了老垦荒队员。他拉着张其元的手说:“到浙江工作后,就一直想来看看大家,实地感受大陈岛的垦荒精神。”张其元指着旁边的一个小姑娘介绍:“这是我的小孙女,我们在大陈岛已经是第三代了。”
“‘垦三代’,了不起!总书记对你们一直很关心,两次给大陈岛的乡亲们回信,可见总书记对大陈岛建设和垦荒精神的重视,希望垦荒精神能够代代相传。”车俊说。
听说省委书记来看大家,李京洲和其他几个老垦荒队员也赶了过来。车俊一一向大家问好。他问李京洲:“日子过得咋样?”
李京洲朗声回答:“大家都在安度晚年,钱用不了,每年出去旅游。”
车俊说:“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给我们设定了宏伟目标,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次我到大陈岛来,一是把十九大精神、把总书记的问候带给大家;二是来听听大家还有什么要求,把大家的要求汇报给总书记。看到你们精神状态、身体这么好,我为你们高兴。你们这种精神状态说明,大陈岛垦荒精神永远不老。我们要继续努力,把全面建成小康大陈、现代化大陈的目标早日实现。”
当晚,在大陈镇党群服务中心,车俊将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并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提出了要求。
省委书记深入海岛宣讲的消息一传开,当地干部群众备受鼓舞。这几天椒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在微信群里热烈讨论如何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让岛上的居民办事更方便。
大陈岛远离陆地,常住人口1200人,其中老年人占三分之一。往返陆岛、岛际办事成了海岛居民的一块“心病”。为此,椒江区不断创新海陆岛联动服务措施,率先将镇级便民服务平台“搬”进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开通“渔小二”热线,实现“在岛居民家门口办、离岛居民不回岛办”。
环岛公路通车、饮用水管网改造完成、双体高速客轮投入运营、铜网黄鱼养殖基地建成……如今,大陈岛建设者接过第一代垦荒人手中的“画笔”,继续描绘美丽大陈宏伟蓝图。去年,大陈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一代‘垦荒者’,要继承和弘扬垦荒精神,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步伐。”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表示,大陈岛已勾勒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三区三基地”:浙江生态渔业示范区、国家海洋文化示范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全国垦荒精神教育创业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基地、中国沿海重要物资储运基地。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大陈人正以昂扬的斗志、满怀的信心,向着美好未来大步迈进。
2、父子岭村:宣讲课开到了田间地头
虽已入冬,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依然不减浓浓的绿意,逶迤的群山之间,大片茶园和杨梅树高低错落,不少村民正在茶园里剪枝施肥。
上午9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正在这片山坡上进行。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费新平,操着浙北方言,把十九大精神带给茶农和杨梅果农,把党的声音传达到田间地头。别出心裁的是,这次宣讲,还有另一位“老师”——资深茶农张荣根。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契合了咱们村的发展实际啊。我们的茶叶和杨梅,怎么管理,怎么剪枝、施肥,都影响着绿色发展嘞。”费新平说。
“我们家杨梅品种老,茶叶的管理方法也跟不上,到底剪枝要怎么剪呢?”赵小燕问道。
“你看嘛,像这样分枝密集而瘦弱的‘鸡爪枝’就要剪掉,这些枝叶水分和养分输送不畅,育芽能力差,萌发的芽叶瘦小,产量和品质就受影响。对这种树冠就要深修剪,剪除‘鸡爪枝’,长出新的树冠,恢复树势,才可以提高产量。”
“我们能不能加入咱们的合作社,换换杨梅品种,扩大产品销路?”村民王玉峰说出自己的诉求。
“今天下午,村委会就会办一场杨梅的种植营销知识培训,欢迎你来听一听。”费新平说。
费新平身后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标语,火红的色彩映射着父子岭人的“初心”和“使命”。
东临太湖,西接安徽,北连江苏,有着“浙北第一村”的父子岭村不仅在地理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在浙江也独具盛名。这里是浙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村庄之一,也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一幢幢二层小楼,一条条干净的河道,都在向人们展现着这个村庄的繁荣和活力。
如今,这个村庄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
寻访这个村庄,处处是古朴典雅的院落,家家都有求新求变的民风。
“我们不仅心里爱戴习近平总书记,也拥护十九大的精神。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十九大的精神和我们村的实际结合起来,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大会的精神带给老百姓。”作为新乡贤,费新平懂历史、也懂财务,他想把自己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村子里。
联系实际宣讲,带着问题学习。在父子岭村,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求发展,以转型谋新篇已经深深融入了村庄实践。
从耐火行业“黑色”经济的一家独大,到轻纺行业“白色”经济的强势崛起,再到如今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六次产业”,父子岭村正在实现美丽嬗变。
费新平的宣讲在田间地头结束后,对杨梅种植技术“如饥似渴”的村民,走进村委会的新型职业农民“大讲堂”。
作为“讲堂”的组织者,长兴县夹浦斯圻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海平对村里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路径有着清晰的把握。“过去,我们的杨梅品种单一,很多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此后,我们努力更新杨梅品种,培育‘斯圻’有机杨梅品牌,开办‘斯圻’杨梅节。现在我们的杨梅变成了‘抢手货’,梅农三年来每年平均增收2.1万元。”杨海平说。
“父子岭村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开创地,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如今我们走进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父子岭村村委会原主任蒋小林说。
从田间宣讲到杨梅讲堂,村民的学习没有止步,村里的探索也不曾停歇,新的希望正在浙北大地汇聚和播撒。
3、龙门村:全面小康,不能落下任何一户
“听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书记,这个我们以后怎么搞啊?”
山顶的雾气还没消散,村支部书记汪德刚的“茶亭宣讲”已经开始了。在浙江“西大门”的第一村——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发问,一顿“招架”下来,汪德刚笑称“口干舌燥”。
十九大闭幕半月有余,龙门村面向百姓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已经进行了4场。“每个自然村,我们都已经去过了,把党的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老百姓,同时也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现年58岁的汪德刚头发灰白,但只要谈及龙门村的发展,眼镜片后面就有兴奋的光在闪烁。“乡村振兴战略被提至国家战略,这在历史上可是第一次。”不等发问,汪德刚就喜不自胜地先分享起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让我们很受鼓舞。”
不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等都让汪德刚和村民们“嗅”到了机遇的味道。把农民闲置和废弃的土地都盘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强绿色资源转化通道,在他的脑子里,龙门村发展的棋盘有多大、各子如何落,早已有所谋划。
跟着党的政策走,是过去5年龙门村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过去的“穷苦落后村”到如今小有名气的“带头致富村”,汪德刚说:“最根本的就是我们走对了一条路,让新发展理念真正在我们村落地生根。”
钱江源头孕育了之江文明,也哺育着龙门村的万物。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龙门村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办起了乡村旅游,“不仅留住了乡愁,也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富民优势,后者又反过来增强了维护生态优势的自觉和自信,“两山论”的辩证法在这个深林里的小山坞得到了完美的演绎。“从绿色自觉到绿色自信再到绿色自豪,龙门发展轨迹就是开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开化县委书记、县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团长项瑞良说。
从所有人犹豫观望到现在成立53家农家乐,从2013年的人均收入4000多元到去年的近16000元,从近4成的人外出打工到“回流”一半多,从集体资产“空头村”到现在结余80多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全村人的心更能拧到一起,也让我们对现有的发展路子更加坚定不移。”龙门客栈33号的“掌柜”余昌山说。
在台州打工13年,去年回村发展的余昌山很庆幸自己的这一次选择。“赶上了这一波村里发展的大浪,去年半年营收40万,今年已经营收80万啦!”
更让他踏实的是,根据村里“户结户共致富”的模式,他已经与5家农户结对,由他们来为自己的客栈提供农副产品,另外还为2户人家提供了就业岗位。
王配来一家之前是村里的困难户,现在作为当地特色小吃气糕的“唯一供应商”为全村的客栈供货。“明天谁家要气糕?”在一个名叫“九溪龙门农家乐经营群”的群里,每天下午3点左右,都能收到王配来发的“预订广告”。目前仅这一项,全年就能增收4万元左右。“感谢党的政策好啊!真是党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呐!”王配来连连感叹。
汪德刚书记介绍,目前龙门全村53家民宿经营户与村内的179家农户已经全部结对,“我们已经实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
将于明年“五一”开始运营的“水滑”旅游项目,汪德刚决定复制上一个项目的成功经验,“有钱赚的产业一定要让老百姓通过公司入股的形式全部参与进来”,让每家都能增收。就着开头宣讲中的第一个问题,汪德刚对提问者、79岁的余好意大娘首次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明年村里将拿出10多万元建一个集体食堂,7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午餐和晚餐。“村子强了,产业富了,就是要让村里每个人都过得更好。这就是龙门梦,我们的中国梦。”他说。
4、畲族岗石村: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苍翠的毛竹,缥缈的山头,绵绵细雨中,记者到达美丽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岗石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我们畲乡的发展方向是对的。”头戴银饰、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村民们,正聚精会神地听党的十九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党委书记蓝景芬宣讲十九大精神。
蓝景芬告诉记者,近年来景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森林覆盖率达80.85%。
“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民族地区发展都给予高度关注,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蓝景芬告诉畲族村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非常关心,省委为贯彻十九大精神也召开会议决定支持畲族自治县的发展。
“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蓝景芬刚说完,大家就展开了热烈讨论。有49年党龄的岗石村老支书石正欣说:“这政策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大家以后没有顾虑了。”
当谈到怎么结合岗石村的实际,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时,蓝景芬详细介绍了县里的相关好政策、大漈的好做法,并表示欢迎畲族村民们到大漈乡考察交流。这时,岗石村村委会副主任毛从林插话说,村里在十九大后已经讨论研究,将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民族文化旅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金银花、板栗、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奔小康。
蓝景芬了解到岗石村外出人口较少的情况后,动员畲族群众转变观念:“要发挥好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抓住政策机遇,放手发展农家乐及民宿。”
村民雷徐慧坦言:“蓝书记不是念稿子,讲的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大家很欢迎。”
“农民最关心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蓝书记把政策讲清楚了,这些都是最贴近民心的问题。”村民石正勇说,“我正打算发展民宿旅游,图纸都已经设计好了,计划新增10张床位。”
景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一兵告诉记者,县里对畲族歌舞、服饰、语言、医药、习俗等文化进行了系统规划,创作了《畲族风》《畲家谣》《诗画·畲山》《千年山哈》等大型歌舞剧和中国畲乡“三月三”品牌,带动相关产业收入4.5亿多元,未来将全力打造畲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区。
“由于长期在乡镇工作,我了解群众想要的是什么。”蓝景芬说,“向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应突出问题导向,把宣讲与为群众排忧解难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传递到基层、传递给群众,厚植党执政的群众感情和群众基础。”
从繁华城镇到畲族村寨,景宁县处处洋溢着党的十九大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景宁上下团结和谐、生机勃勃,基层干部群众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开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新局面。
(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成员:李慧、沈耀峰、王丹、严红枫、陆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