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10日报道,大陆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最近火到了台湾。台湾网友感叹大陆参赛者诗词功底深厚、古典气质出尘之余,讨论最多的问题,莫过于两岸国学氛围的差异。过去数十年间,台湾一直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然而,随着岛内绿营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行“去中国化”,台湾年轻一代的国学底蕴,今天可能已被大陆同龄人赶超。
大陆国学热方兴未艾,图为儿童在北京孔庙前参加读经活动。
孰弱孰强
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曹泰元近日在微博上说,“中国诗词大会”让他欢喜赞叹,除了诸如陈更、彭敏、武亦姝等女神、男神外,他实在很好奇主持人董卿怎么会这么厉害,厉害到她对诗词的熟稔程度简直可以下场比赛,跟选手一决高下了。
有台湾网友惊呼,大陆年轻人的诗词功底“怎么这么厉害”?《中国时报》报道说,武亦姝之所以夺冠,是因为有“古典才女炼成记”的“秘密武器”——复旦附中的传统文学教育:该校学生必读的教材之一,就是由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文章感叹,“这在如今极为功利主义下的学校教育中,更显得难能可贵”。
但是,一个诗词大会并不能导出“大陆国学强于台湾”的结论。有岛内网友表示,台湾毕竟有近30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历史或者政治的“去中国化”,也无法改变中华文化深入台湾骨髓,“相反,我觉得大陆与传统文化断层是比较严重的,国学只有少部分天才比较厉害”。
的确,台湾老一辈普遍给人以国学功底扎实的印象。比如马英九讲话就酷爱引经据典,一次演讲时提到周朝法令规定鱼身超过20厘米即要丢回河中,所谓“数罟不入洿池”。当他说这句话源自“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时,台下“一片哗然”,因为此话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马英九有学问不足为奇,连台下听众都对经典如此熟稔,一管可窥全豹。
此消彼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传统文化因政治原因出现断层,而当时台湾当局却实施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两岸国学环境落差加大。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基础教育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儒家思想为纲,让学生背诵四书五经。
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开始实施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修改台湾中小学的语文、历史课纲。到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去中国化”更变本加厉,课本中的文言文、中国历史比重大幅下降。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并未及时扭转这一趋势,马英九第二任期的最后关头,才有微调课纲的动作,却因绿营抗议而无法实施。
到今天,大陆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热方兴未艾,而民进党当局却继续欲去国学而后快,两岸国学教育力度已成强弱颠倒之势。大陆10多个省份通用的2016年版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比重相当高,占小学课文三成、初中课文四成;小学读背古诗82篇,比旧教材多四成。相较之下,台湾小学根本不规定古诗文比例,初中文言文不到三成。从比例看相差还不算大,但大陆语文课本每册将近30课,而台湾语文单册课本仅12到15课,所以古文篇数相差堪称悬殊。
“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之所以会兴起,背景正是大陆国学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参赛选手固然是超乎其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陆年轻人尤其是正就读中小学的这一代人,传统文化修养正在全面提升,未来必将见证国学在全社会复兴的荣景。
他山之石
撇开台当局的教育政策不谈,台湾民间的国学教育仍有不少地方值得大陆借鉴。
大环境方面,台湾注重弘扬传统节日、保护文物古迹、保留传统习俗,为传统文化传承保留了较好氛围。同时,岛内有大量民间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华经典研究学会、台中县读经推广学会、崇正基金会、崇仁文化教育基金会等,这些团体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推动了国学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虽然台湾中小学课纲已惨遭篡改,但教材自由度大,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仍采用含大量文言文的教材。笔者曾经参访过新北市一家幼儿园,园内的早读教室陈设一如古代私塾,学生在矮几前席地而坐。该园以传统教育为特色,让幼童全日聆听古典音乐,亲炙《弟子规》、四书五经等经典,颇受当地家长喜爱。类似的幼儿园,在台湾各地还有不少。
端蒙养、重家教的早期教育思想,生、养、教相结合的子女教育观等在台湾依然根深蒂固。许多台湾家长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会给子女以相应的引导。有许多家长在早上9时上班以前,会不辞劳苦地作为学校请来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义务到幼儿园和小学教孩子们诵读、讲故事、讲解经典作品。
大陆国学教育兴起,其实也与台湾影响有关。未来,两岸在这一领域仍可对接合作。生活在台湾的朱熹26代孙朱高正认为,大陆应特别关注从台湾重点高中退休的优秀语文教师,因为大陆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困难在于教材和师资,可以把这些有经验的老师聘过来。
本报记者王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