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建、中国企业中标运营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已于去年11月13日隆重开航,这无疑是中巴经贸合作和整个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项目。作为建设方和运营方的母国,我们毫无疑问希望这个港口能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但这个港口与中国能源进口基本无关,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经济性,部分媒体热炒的“中巴油气管线”构想都不可行,本质上属于误导。
一、商业价值不存在
“中巴油气管线”构想的倡导者们宣称,波斯湾油气在瓜达尔港上岸,通过陆路输往中国,比全程海运输往中国的路程缩短85%,而且可以破解中国能源进口安全的“马六甲困局”;2015年春节前后,以一篇题为《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4月运营我国石油运输线缩短85%》的报道在网上和微信上不胫而走为标志,这种说法首次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随着瓜达尔港开航而再次掀起新一轮舆论宣传高潮。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经济性衡量,“中东—瓜达尔—中国”油气运输路线都不具备合理性。在可预见的未来,部分媒体热炒的“中巴油气管线”构想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
“中巴油气管线缩短波斯湾油气输华路程85%”之说基本前提概念错误在于忽视了中国是一个国土广袤的泱泱大国,而非如同丹麦、荷兰、比利时那样的小国,且区域发展落差显著,人口、经济活动、石油天然气消费绝大多数分布在远离新疆的东部沿海和中部,波斯湾油气海运到达中国港口就是直接到达中国主要消费市场,倘若取道瓜达尔港运到喀什,则还需要经过漫漫4000-6000公里管道、铁路转运方能抵达东部和中部消费市场,实际运输路程绝无可能缩短85%。
同时,也正是由于以高成本陆路运输取代低成本、大运量海路运输,即使不考虑由此而增加的安保成本,“中巴油气管线”构想也注定是不经济的。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即使是在地形条件不复杂地区建设的油气管道,其投入产出比也低于海运。同样是20亿美元投资,用于管道大约可建成1000公里输油管道,年运输量3000万吨;用于海运,则可以建造20艘超大型油轮(VLCC),年完成运输量4000—6000万吨;两类资产的流动性更是差距悬殊。中国海路油气运输全程基础设施已经大体齐全,但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相应基础设施需要白手起家从头建设,东道国巴基斯坦目前就连稳定的电力供给也不能保证,尚待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一系列发电项目为他们化解这一难题,何况从瓜达尔到喀什需要翻越海拔五六千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这条想象中的管道需要建设功率超级巨大的泵站,还需要为高原地区的管道提供额外的加热、保温设施,耗费的投资就更高了。入境之后,从喀什到东部、中部主要消费市场的管道也需要再穿越数千公里沙漠戈壁,建设成本同样远远高于一般平原地带。
在运输成本方面,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同样不能与海运相比。有日本学者曾经如此描述现代超大型油轮(VLCC)运输成本之低,声称沙特原油到日本运输堪称“零成本”,波斯湾近乎日本的“本地油田”;今天,波斯湾原油至中国东部沿海海运成本之地,同样使得波斯湾犹如中国东部的“本地油田”。2010年2月号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评论》(NavalWar College Review)刊载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S.Erickson)和加布里尔-柯林斯(Gabriel B. Collins)研究报告《海运进口的现实和战略后果:中国的石油安全管道之梦》,根据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油轮从沙特拉斯塔努拉(Ras Tanura)至宁波7000公里海运运费为1.25美元/桶。按1吨折合7桶计算,折合8.75美元/吨;再按2016年11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8779元折算,约合人民币60.1816元/吨。倘若未来非洲东海岸油气能够供给中国,海运成本与此大致相当。相比之下,同一份报告估算结果认为,通过想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运输石油,入境1000万吨/年的运输量运输成本就比海运高10亿美元,亦即每吨运输成本高100美元。再加上从新疆至内地主要消费市场运费,合计运输成本接近1000元/吨,等于沙特-宁波海运原油成本的16.6倍。2016年11月22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9.09美元/桶,按1吨折合7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8779元计算,约合2363.4528元/吨,想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运输成本达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42%,海运运输成本仅相当于国际市场油价的2.5%,通过中巴石油管线运输的原油市场竞争力之低下,可见一斑。
同时,随着美国油气出口增长和新巴拿马运河通航,全球油气贸易运输线路正在悄然调整,除波斯湾和非洲油气之外,中国东部海港还可以同时以有竞争力运输成本接受来自美国、委内瑞拉的油气,未来可能还会加上巴西盐下层油气,从而提高其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成本。考虑到委内瑞拉石油储量超过沙特,巴西盐下层油田又被视为新千年以来世界最大石油发现,其储量保守估计约为500亿桶,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UERJ)油气研究中心(INOG)2015年报告称其可采储量有90%可能达到1760亿桶,10%可能达到2730亿桶,国际能源署(IEA)《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甚至预测2035年巴西石油产量将占全球新增供应量的1/3;倘若尼加拉瓜运河能够建成,这条运输线路的流量和成本还会更有竞争力。相比之下,瓜达尔路线做不到这一点,从而更加恶化了其成本劣势。
二、战略价值南辕北辙
从安全角度讲,所谓“马六甲困局”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概念最初问世于冷战时期的日本,当时日本油气能源供给高度依赖于波斯湾,其盟友美英西方国家控制着波斯湾油源的安全命脉,假想敌苏联海军唯一可能切断日本油气和其它货物运输的咽喉就是马六甲海峡。今日中国面临的形势则不同,可能切断海路运输的“假想敌”是美英、印度海军。由于美英海军掌控波斯湾油源的安全命脉,美国中央海军司令部及第五舰队就驻扎在巴林,英国设在巴林米纳萨尔曼港(Mina Salman Port)的永久军事基地也已于2015年末开土动工,外加在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军事基地,他们若要切断波斯湾油气对华供给,只需直接监督海湾国家关闭油阀即可,无需借助马六甲海峡。加上位居印度洋之中的迪戈加西亚基地,他们可以封锁非洲印度洋沿岸油气输出港,也无需借助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海军要为保障波斯湾和非洲油气供给而与美英、印度海军交战,瓜达尔港面对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显然也比南海更能让假想敌坐收以逸待劳之利。
同时,想象中的中巴油气管线非但不能增加中国油气进口的安全保障,反而提高了安全风险。这不仅表现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对中国海军的“地利”不如南海,更表现为陆路风险从无到有急剧升高。毕竟,巴基斯坦是一个反政府武装活跃的国家,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斯坦省存在强大的分离主义势力,历史上爆发过惨烈的大规模平叛战争;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西北边境省)的塔利班势力根深蒂固,处于半独立状态;巴政府军为应对联邦直辖部落区叛乱曾出兵十万之众;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存在争议,军事摩擦高发……经过这样一些地段的中巴油气管线,其安保成本几何,难以想象。何况矿产开发、油气管线之类项目特别易于诱发旨在争夺、分享其收益的暴力冲突,历史已经一再告诫我们:和平能够带来油气管线,但油气管线带不来和平。
而且,与海运相比,铺设在陆地上的中巴油气管线大大降低了威胁中国能源进口的门槛。因为要有效威胁中国海路能源进口,必须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而要威胁陆地上的油气管线,资助几百万千把万元武器装备和军费就可以做到了。由是观之,铺设中巴油气管线以求中国油气进口安全,实属南辕北辙。
以发展眼光审视远避海路以求安全思路,其谬误之处更甚。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海上实力日益上升;但在当前国际道义话语体系下,我们对付陆地复杂环境下游击战时,成本日趋上升而承受能力有所削弱。换言之,境外海路“维稳”投入产出比日益优于陆路“维稳”。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昔日追求远避海路以求安全的思路将日益悖离现实;我们制定安全战略,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还要放眼未来。
或曰中巴油气管线价值之一在于接入未来伊朗油气管线,其实不然。因为伊朗油气即使通过管线输往中国,取道中亚—北疆路径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经济性都优于巴基斯坦路径,而且可以利用多条现成管道。不仅如此,伊朗方面也未必乐意通过巴基斯坦路径对华出口油气。须知,从沙特等海湾国家到伊朗,其实都并不十分乐见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更不乐意见到这个走廊规划规模太大,因为这样一来会降低他们的投资在巴基斯坦的相对地位,削弱他们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相当程度上是出于这类考虑,沙特希望中国规划集中投资于东亚、东南亚,少向西亚投资。
进一步审视我们所追求的能源安全目标本身,中国能源安全目标不应当是在战时保持平时的能源消费数量和模式,为这样一个不合理的目标而投入资源是错误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工业生产中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出口市场,在战时不可能维持这样的出口规模,由此会大幅度减少平时为生产、运输出口商品而消耗的大量油气能源。届时即使暂时出现波斯湾进口油气海上运输中断的极端情况,国内产能和从周边陆地邻国进口的油气资源届时也足够满足需求。和平时期为了保证下游产业市场竞争力而不宜使用国内和周边高成本油气,战时则不然。而且,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煤炭资源,平时为了保持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而要尽可能多使用廉价的进口油气,熊市时期尤其如此,战时则可以将相当一部分油气消费转为煤炭。
三、结束语
由于2012年以来可能持续10—15年的初级产品熊市利好印度经济远远多于利好巴基斯坦,从而将显著加剧南亚次大陆实力对比格局失衡(2016年1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我的专栏文章《初级产品熊市下的地缘政治变动》对此有详细分析),为了我国的国际战略,平衡南亚实力对比,削弱巴基斯坦国内极端势力因国力对比不利而更加倚重恐怖主义的内在动机,我们有必要适度扶植巴基斯坦经济,但这种扶植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商业性项目进行,我们的项目选择与布局也要客观、冷静,充分考虑客观经济规律和安全问题,总量需要适度控制,不可一厢情愿。
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国内某些局部私利集团企图误导国家决策。国内某些人之所以无限拔高中巴经济走廊的政治和经济价值,严重误导国家决策和社会认识,有些人是因为认识能力不足,有些人是将狭隘的宗教感情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有些人则是出于私利动机,更有些人、有些势力追求的恐怕还不仅仅是经济私利,而是抱有不可明言的其他动机。对这些,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瓜达尔港与中国能源进口(本文以“瓜达尔港与中国能源进口”为题首发于2016年12月19日《财经》杂志)
作者: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研究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