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身裤、豆豆鞋、刺龙画虎小夹克、爆款发型、外八烫脚步,甚至互相攀比暴力,种种行为被称“社会”,这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群体中愈发普遍。在知乎上,“如何看待现在幼小初高的学生们变得越来越‘社会’”?这一问题有超过2600个回答,回答下面动辄上千条“评论”,上万个“赞同”,话题热度可见一斑。
“社会”的含义很大程度上与“非主流”相同,中小学生变得越来越“社会”,其实并不是新话题。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在那个年龄阶段也向往或者表现出种种非主流的行为。只不过不同的时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80后、90后,模仿的是香港电影中混江湖的古惑仔,刘海遮住眼睛或者郭富城、郑伊健的发型,外套扣子不扣、拉链敞开,脖子或腰带上挂粗项链等。
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会有离经叛道的冲动,装酷、扮帅似乎是青少年的天性。过去他们从小说、影视剧中接触到那些“酷帅”的形象,而今更多从快手、抖音、美拍等短视频平台中,理解什么是酷、什么是帅、什么是“社会”。
青少年越来越“社会”,是他们学习和模仿成人世界的过程,也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各种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这种病态的“社会人”形象,在青少年中建构了一种拟态环境,成为他们羡慕、竞相模仿的对象。
青少年被这种病态的审美所吸引,变得越来越“社会”,也再一次说明这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教育社会化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在影响青少年的观念、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青少年们的行为。
这些媒介所构建起来的虚拟现实,正在影响现实甚至将成为现实,并不是危言耸听。如何规范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让它们在青少年群体成长中扮演积极正面的角色,刻不容缓。
如果说80后、90后那一代,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青少年们似乎都在模仿港台明星,那么这种很“社会”的表现则出现了分化。变得越来越社会的主要是乡镇或者三四线小城市中的青年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为生计奔波,成长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他们早早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打拼,正规教育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三观不成熟使他们更容易被各类不良资讯所影响,被大哥哥大姐姐们带入“歧途”,成为“社会人”的拥趸。他们享受着外界别样的眼神和差别对待,并在其中自我陶醉,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实际上,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的背后,或许都藏着辛酸的成长故事。
大城市的青少年也有“社会人”的一面,但他们“社会人”的表现形式与乡镇青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小皮球,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了花钱买替补身份、贿赂学习委员、收费帮人抄作业。社会上的腐败风气,无形中已经传染到了校园之内。这种分化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差异。
追求帅、酷,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但当下青少年群体的病态的审美却值得警惕。如果青少年小小年纪便越来越“社会”,而且这种状况不受阻止、渐成潮流,不仅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病了,更是社会给他们传递的价值观念、行为示范出了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