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外特派特约记者 徐伟 王迪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 李司坤 邢晓婧 赵觉珵】编者按:“中国向世界展示2050年的愿景”“2020年将是中国又一个强盛期的开始”……德国财经网、俄新社等媒体18日纷纷展望中国到本世纪中叶时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根据这样的国家发展安排,中国将逐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成为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内外学者畅所欲言,描述自己脑海中2050年时的中国什么样,在国际舞台上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经济:有望超越美国
●GDP将占世界1/5,成为最大经济体
●成贸易强国,把握国际分工重要节点
●新农村建设达高水平,抹平城乡差距
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正为世界呈现 “体量最大的小康社会”。按照今年2月普华永道公布的2050年全球经济前景报告,如果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预计中国205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GDP约占全球比重的20%。而若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GDP水平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2016年美国人均GDP水平约为中国的4倍,而到2050年,这一差距有望缩小为两倍。我想,中国城乡差距到那时也不会太明显,中国的空气甚至可能比德国还要好,前提是中国继续大力推进绿色工程。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到时候也会超过美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50年我国的GDP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再追求二三十倍的增长速度显然不现实,只要能够匀速、稳定增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就足以达到发达国家的中游水平。当然,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仅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例如产业结构是否足够先进、资源环境能否承受经济发展的压力等。我相信,2050年我国将会实现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是城镇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也能很好地解决住房、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真真正正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将达到更高水平,2050年左右城乡差距完全抹平。205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将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将十分稳固。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将能把握住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技术,在高附加值的外贸方面实际获利将增加。此外,未来中国制定的一些标准也将成为世界标准。
日本经济学家、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江原规由:我预计,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的联系将比现在更加深刻。日中关系将成为这张巨大网络中的一环,变得更加紧密: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日本,同时,在海外市场,日本和中国将从竞争者变成伙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领域。报告提到“发展健康产业”,日本可以和中国分享医疗护理等领域的经验。2050年的中国将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很难答(笑),但可以肯定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的中国,还会在全球化治理中扮演主导角色。
中国社会:“升级换代”更自信
●社会生活方面缩小与欧洲差距
●国民价值观自我认识极大提高
●海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经济研究学者让·诺伊齐:我主攻中国投资环境问题,在北京、上海、长春等中国城市做调研时,可以感到中国百姓更为自信,而且中国也比十多年前我来中国时更为开放。不管中国到2050年时GDP总量会达到多少,中国的国际地位都会更加重要,在国际舞台上也会更加自信。外界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在本世纪中叶的前景保持乐观。中国非常努力,而且是更有创新力的经济体。
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今天的中国与欧洲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距已很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超越欧洲人。如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铁网络,娱乐生活比欧洲人丰富。然而欧洲大部分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与这些“软件”相比,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目前还存在差距,特别是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今天的报告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要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这使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50年,中欧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距会更小,甚至超过欧洲水平。
张颐武:报告中提到“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说明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综合实力和软实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软实力如果不提升,我们在全球的影响力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2050年,中国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将与“硬实力”相辅相成,中国人自身的国民价值观和国民自我认识也会有巨大提升。我们国家在软实力提高方面还有很大潜力,未来三十年尤其重要。中国的大众文化、价值观在新兴国家已有一定魅力,传播得也比较好,这些都是软实力提高的积极迹象,但我们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目前在西方国家的竞争力还不强,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也是长期积累出来的,上个世纪30年代后,美国文化软实力才有较大提升 ,其文化中心地位是在二战后确立的。此外,为实现2050年的这些展望,我们还需要实现平衡发展,保持经济稳定性非常重要。目前,人民的要求“升级换代”了,这次报告中提到“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想,未来人人都是中等收入者,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中国制度:能成主流模式
●制定阶段性愿景令人民团结
●“红色基因”将融入西方元素
●全球治理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为两阶段后,就有了很多可操作的具体目标,这与我们国家五年计划的思路是一致的。从治国理政角度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有一个特点——每到一个时间都会提出一个中期目标,让老百姓有奔头。这是中国治国理政很好的经验,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今年7月,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告诉我,他对中国模式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时间给人民提出一种愿景,把人民团结起来。我和美国学者福山辩论时曾表示,西方国家的制度越来越被证明只是在“地区知识”的基础上成为所谓的“普世价值”,而这样的模式目前在西方国家内部都面临着巨大危机。而中国的政治制度未来将进一步演进、完善、发展。但不管怎么演进,它一定是有着自己传统的基因,包括新中国的“红色基因”,同时融合西方的元素。这是优于西方的,我们完全可以有这个自信,届时我们的制度将成为主流模式。
巴基斯坦参议员、巴议会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这份报告描绘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何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从宏观背景下看,从2017年到2050年,减贫、环保、反腐等问题会得到中国的持续重视和高效解决。
西班牙东亚问题专家圣地亚哥·卡斯蒂约:报告和其中的阶段展望传递出十分积极的信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报告强调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坚持反腐等内容坚定了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信心。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形象:讲道义的大国
●“天下观”的道义优势真正彰显
●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向好
●对“中国声音”的关注度会更高
江原规由:未来一段时间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可能还会存在,如何改变现状是关键所在。答案在十九大报告中已有所体现——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这是“统领的智慧”,包括此前提出的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为指导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内,都体现了中国“共”的思想,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思想未来会在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中有所反映。
张颐武:因为中国人口底数太大,所以,届时中国人均GDP能达到美国等排名前几位国家的一半,就已经给人类文明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和参照。中华民族是胸怀天下的民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发展到那个阶段,一定会为人类做更多事情。到时候,中国引领世界的力量肯定是正面的,因为现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欺负过别的国家,中国没有殖民他国的历史,这是我们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大的道义优势,这一优势届时将会得到真正的彰显。到2050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的偏见和误解将减少,针对中国发展的整体舆论环境将大大向好,中国将为世界提供充满道义的新的国际原则和理念雏形。
30年很短,届时世界的地缘格局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区域分化与全球一体化这两个潮流还会存在激荡与碰撞。但中国还是主张全球化的坚定力量,全球化的动力已从西方转移到中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理念代表着很多发展中国家,西方大国由于自身的调整,对中国声音的关注程度也将更高。到本世纪中叶,随着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军力将成为世界上的重要一极,但成为一极后中国也不会称霸,我们在保证国民安全的同时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中国的军力实际上是道义为先的。
卢佩:不管中国军力如何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中国都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比如在反恐等领域。中国作为一个强国,会在全球扮演正面的主导角色,不会走和现有超级大国美国直接对抗的路线。中国还会推出“一带一路”这样让全球受益的项目。我保守估计,2050年世界上说和学中文的人,至少会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3,那时到中国留学和找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中国的饮食、影视剧、歌曲等也会像现在的美国文化一样受到青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