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5日公布后,吸引了全社会的极大注意力。修宪是国之大事,专业性又很强,了解修宪的时代背景、这样做的驱动力以及它与现实的呼应关系十分重要,否则就可能出现理解的偏差。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修宪一定是这个时代的“大数据”支持的,而非社会发展进程中细枝末节导引的作品。那么这些年中国的“大数据”都是哪些呢?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了一些由之前内部积累和近几年外界巨大变迁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新的领导集体没有知难而退、消极守成,而是迅速发力,推动了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除了严惩腐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坚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承担了这一过程中的诸多风险。
不能不说,我们生活在历史背景感极强的时代,我们几乎能够听到大的力量和可能性碰撞、摩擦发生的声响。当下中国的执政者是非常奋进的一个团队,他们胸怀大志,目标明确,且勇于担当。他们对抓住机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对大幅提高中国社会的民生水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都怀有热切愿望和责任感,他们很想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贡献。
有意思的是,当下是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中国虽已握有了惊世骇俗的经济实力,但国家崛起未久,在世界各种思潮和信息的大流动中仍远未能站到上游的位置。全球化扩大了成事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也极大增加了每一个选择的评价角度,带来价值标准的交织和错落,使不同力量的极端化和社会整体的患得患失成为风险。
全世界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价值体系是美欧建立的西方式价值体系,它直到今天也塑造、影响了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西方价值体系正在一些关键楼层或位置发生塌陷,“民主”等被西方社会长期探索、实践的核心概念不断发生在现实中严重“溃疡”、异化的情况。
对照“普世价值”从低年级开始当小学生,这不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中国的道路如果通俗些说,就是不忘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唤醒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就有了的政治初心,博采众家之长,目标直指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今天,党领导我们来到已经“一览众山小”,但前方仍有大山耸立的位置上。
中国无法以停下来的方式休整,每一年我们都会相信:今年很关键,有新的硬骨头要啃。党已经制定2035年和2050年需要分别实现的总体发展目标,这个国家一年、甚至一个月也松不得,它必须只争朝夕。
我们的国家必须团结,充满活力,我们要有能力在西方对华防范之心越来越重的时候保持对外开放,同时不让各种外部干扰、忽悠消解我们的自信。中国无疑是今日世界综合体量最庞大、行进速度也最快的航船,把握这样的航船人类从未有过经验,而它是中国的党中央必须做到而且做好的。
这一切就是今天中国行将修宪时的“大数据”,修宪实际是对这些大环境、大现实、大动向的回应。无论从西方政治学的某个原理,或从中国文化中的某个单一线索来审视这次修宪,都会把它看窄,甚至可能看偏。我们决不能离开时代大数据的逻辑,而掉入各种各样的小逻辑。
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十分强大,国家前进的方案和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应主旋律的节奏设计规划的。但这个社会同时崇尚共同前进的原则,所以中国对共识的追求永不懈怠。希望修宪过程为中国探索扩大共识再添经验和成就。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