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一档电视问政的节目引发了热议。在这档节目上,各路代表犀利提问;节目下,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作为,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作风转变,赢得了老百姓的叫好。总体来说,电视问政是一种值得肯定和继续探索的形式。
西安的电视问政不只是简单地把各路代表邀请到现场来提问,而是在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如事前的调查、暗访,纪委的沟通与跟进等。通过现场提问结合暗访形式,把各种久拖不决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让被问政单位“脸红心跳出汗”,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群众的感受,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有不少网民说,这种形式应该在国内各省市推广,其实西安并不是最早开展电视问政的地区,只不过如今其取得的反响大、效果好。开展电视问政的地区早期有武汉、温州等,都曾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推进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改变了一些地区、机构的作风。这也说明电视问政的做法其实是值得推进的。
不过,由于从最早推出到现在也不过几年时间,电视问政仍然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更完善地预先筹划好问政规则,例如提问方式、时间长短、用词要求、提问内容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再如,不同类型、不同序列的机构是否都放在一起进行问政?与群众打交道多的机构和那些较少与群众打交道的机构,即使做了同样的事,但在群众眼里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推进电视问政的“问”的同时,还应考虑把它打造成一个双向平台。有的官员可能对这种形式有抵触情绪,觉得像被放到聚光灯下质问一样。这种情绪可以理解。电视问政除了提问的作用外,还可起到说明、解释的作用。有时一些机构、官员其实做了很多工作,但其中的艰辛、难处、成绩等情况很少或并不为外界所知,电视问政可以成为双向沟通、解释的桥梁。这既是民众给政府、官员提意见的平台,政府、官员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解释一些过去很难有机会向外说明的情况,取得民众的理解和谅解。
电视问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进程中的一个有益探索,类似这方面的工作在其他地区早已展开。例如,浙江省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台州温岭的“民主恳谈”、温州乐清的“人民听证”等机制,早在十年前就已在这些地方推广开来。当地通过“民主恳谈”“人民听证”的形式,把各种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真刀真枪地摆到台面上来,让官员直面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有的还全程直播,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改善了政府一些机构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老百姓关注的一些问题。
同时,在推进这些有益尝试的同时,也应避免出现新形式的官僚主义。以前的官僚主义是“门难进,脸难看”,后来有的机构变成“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一句“公事公办”就给你挡回去,丝毫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公事公办”当然是正确的,但不应被“念歪了”,成了另类官僚主义的护身符。
一个稳定成熟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上下通畅的社会,如果不通畅,肯定是有的地方阻塞了。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道理应用到社会系统同样成立。矛盾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民意表达不通畅,该民众参与的却无法参与,会使矛盾激化、恶化。我们如果能事先将民众的参政、议政热情纳入到现有的架构内,丰富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形式,就会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压力能提前释放,冲突不易于生成。
电视问政、民主恳谈、人民听证等机制,实际上就是把我们老百姓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怨气从这里释放一些出来,成为发现问题的“预警阀”,解决问题的“压力阀”,不要等到问题积累甚深时再去解决。因此,这些方式值得鼓励和继续推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