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比预期的要差一些,尤其是11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速的8.1%是一个比较显眼的低增长值,当然这是指在中国看惯了更高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显然在增大,但一些人发表的悲观看法要比真实情况夸张了很多。比如有人宣扬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只有百分之一点几,甚至已经是负增长,这样的发言不仅否定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全部工作,也与国际各经济分析机构唱对台戏,不能不说有哗众取宠的味道。
唱衰中国的声音在中国互联网上能得到一定的传播和追捧,这实际反映了社会中真实存在一些悲观情绪,这些情绪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中国经济的确面临一些困难,它们部分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阶段性问题,部分由国际大环境导致,但把这些困难说成是中国经济断崖式的风险,在理论上很轻率,与中国的现实情况也对不上号。
无论官方还是学界、媒体,都应当客观讲述中国问题,冷静分析国家的经济前景。官方应当充分相信公众的理性,不要怕负面信息与舆论见面。学界和媒体同样要盯住现实本身,既要抓住微观事实,又要保持宏观视野,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019年的经济看来有可能比2018年更困难些,但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并没有除贸易战之外突出的异动。国家稳增长等调控措施都在启动、实施,对从金融到民生再到公众情绪等各种风险都有预警。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一时不容易做到,但经过调结构去除了不少风险之后,今天的中国经济显然并不是站在悬崖边。
互联网时代,不好的消息加速扩散,有一些公司裁员了,减薪了,迅速会被当成“大裁员”的全景画放大。在这当中,一些非专业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影响。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由潜力和释放潜力的能力、以及风险控制机制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潜力最稳定,是中国经济动力的源泉。释放能力取决于改革开放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博弈,它的形势今年下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为标志,呈现积极态势。风险控制机制的科学化和动员水平则是上升的。
尽管经济领域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确定的,但中国经济的可预期性依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之一。历史的垃圾箱里有太多中国经济“崩溃”的预测,它们大多曾红极一时。
中国当下的问题并非出在经济本身,恐怕更多出在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层面。后者被公众看在眼里,起到了侵蚀社会信心的很坏作用。它们既让人担心具体经济任务完成的前景,也让舆论对改革能否真正落实产生疑虑。消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概是中国当下推动各种工作最重要的一环。
让改革切实动起来,消除那些仍在阻碍释放市场潜力和投资积极性的条条框框,正在变得越来越紧迫。下行压力和民间信心的不足虽然都是渐进的,但它们在相互影响,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是经济和舆论问题,但是如果不加以及时遏制,就可能演变成严重的政治问题。
事情的回旋空间也许比我们描述的还要更多些,但值得指出的是,与时间赛跑,与问题的发酵赛跑,会为这个国家赢得更多主动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