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科学无神论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科学无神论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助建设的“特殊学科”。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主办,《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作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科学无神论”特殊学科负责人贺新元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经济所、当代所、宗教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会议,共同为2025年科学无神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
一、2025年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
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术研究。与会专家认为,科学无神论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前沿,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深入研究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有神论问题。
第一,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无神论的论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认为,无神论学科理论研究要在全面摘编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无神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全面阐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因此,做好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无神论论述的研究就成为系好无神论学科理论研究的第一粒扣子。
第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四大体系”建设。
朱晓明认为,一个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合理布局、发散整合而成的总体框架和有机系统,形成了学科体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方案和设想。这些方案和意见有史有论,有纵有横,有破有立,有知有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体系的视野,为继续讨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无神论学科体系的建设方案,都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理论建设,即关于无神论原理和规律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也为无神论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方法。罗文东认为,我们不单要研究学科体系,还要研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学术体系涉及到学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话语体系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些内容浓缩下来就形成了教材体系。所以,我们要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四大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科院当代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认为,“三大体系”建设要立足于“大学科”“大思政”,将科学无神论研究与国际和世界、历史和现实、中华文明等结合起来。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罗文东指出,科普是应对有神论思潮的利器。科学无神论学科包含“科学”二字,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无神论,还要研究作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技术。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人才强国建设等融入科学无神论研究。
第四,神学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社长张新鹰研究员认为,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不要怕触及理论上的难点,不要怕触及宗教。要把宗教研究和神学批判、世上无神论证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结合起来,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罗文东指出,科学无神论研究要敢于开展宗教神学批判,要加强反对鬼神迷信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将宗教治理研究和有神论批判研究结合起来。同时,批判神学要有理有据、有学术水平,要注意批判的方式和方法,把握好批判的尺度。
第五,宗教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力量,还是弱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的力量。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灵魂,研究宗教如果不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这样的宗教研究、或者说宗教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是西方宗教学或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同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为载体,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如果不研究宗教问题,不以宗教学为载体,这样的无神论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当前的情况下,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宗教问题,中国无神论学会不能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这些年来有神论无序扩张,和西方宗教学或者非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扩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宗教问题,就成为抵制有神论、宣传无神论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占据主导地位、减低宗教信众增加速度、抵御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的重要措施。所以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研究。
第六,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张新鹰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应成为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的重点和责无旁贷的任务。
第七,无神论宣传教育。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彭瑞花教授提出要创新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她提出,当前高校宗教渗透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通过网络的文字图片渗透,二是通过视频进行私密传播,三是以电子游戏为载体进行传播,四是通过网页广告、木马病毒等进行“电子牛皮癣”式传播,五是通过快递柜、共享单车二维码、厕所和心灵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传播,六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向学生骨干、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精准传播,七是面向职业技术类高校的传播。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精准施策,加强对无神论宣传教育成功经验、无神论课程、教材和无神论网络宣传的研究。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贤明教授建议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融入思政课,融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备课之中。
第八,党的建设与无神论。
罗文东指出,科学无神论研究要结合党的建设。一段时间以来,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腐败腐化的重要原因在于信仰上产生了偏差。科学无神论要深入研究党的思想建设,将无神论宣传教育与干部培训相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第九,“两个结合”与无神论。
朱晓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全党的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既要重视应用性研究,也要重视基础性研究。要把无神论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讲清楚,为全党的“两个结合”提供适应新时代需要、能够掌握群众的理论武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黄超教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里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超越了宗教信仰的,所以建议从科学无神论层面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是从哪些层面超越宗教信仰的。
第十,反邪教和遏制宗教极端主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陈天嘉教授认为,当前的邪教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加强对邪教问题和反邪教的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李维建研究员建议深入研究新疆宗教中国化和新疆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发挥科学无神论在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二、2025年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渐走出“濒危”“式微”,步入稳定复壮。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建设的断档,当前的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会专家建议,2025年度应把握优先事项、分清轻重缓急、聚焦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
第一,把理论建设作为学科建设重点。
朱晓明提出了理论建设“四件套”的设想。“四件套”,一是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关于无神论的论述摘编;二是关于经典作家无神论思想的解读;三是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教材;四是编写《无神论词典》。经典作家无神论思想的解读,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专题: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研究;二是列宁无神论思想和前苏联无神论兴衰研究;三是毛泽东和党的老一辈领导人无神论思想研究;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重要论述研究。在这四项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础》一类的综合性专著,从而形成一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材。四项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的理论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以实际行动推进无神论教育。
朱晓明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是与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斗争的利器。对于边疆地区和宗教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区,应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建议学会秘书处在暑期举办面向高校马院、宗教学学院的思政课、宗教学、无神论专业或研究方向中青年教师的“无神论教学科研工作坊”或研讨班、培训班。建议积极向组织部门汇报,争取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纳入党员干部,特别是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区的干部培训内容。建议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争取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内容增加到宗教学师资培训中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良滨教授建议将科学无神论纳入教师轮训的内容。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民族和宗教教研室主任王小彬教授认为,2024年在中央党校开设的无神论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进一步推动无神论教育进党校。
第三,不断创新无神论宣传方式。
朱晓明建议,密切联系社会、联系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持续性的网络传播。例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积极因素,开设可持续的、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栏目,打造科学无神论的网络IP,不断扩大无神论的声音和影响力。李维建建议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无神论。他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有神论的宣传往往不受限制,而无神论的宣传却自我限制。所以,他建议从高中阶段就开展面向学生的无神论宣传教育。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疆教授建议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新疆的宣传普及。他认为,“三股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擅长利用宗教惑乱中国,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来应对。他建议,第一,对新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行无神论专题培训;第二,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制定面向学生的无神论专题课程;第三,加强对新疆党员干部的无神论专题教育;第四,加强对新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的无神论专题教育,培养他们对无神论研究的兴趣,培养无神论专业人才;第五,建立起由无神论专业人才带领的基层调研队伍深入新疆各地、州、县、乡、师、团、营、连调研,在基层调研中研究无神论宣传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同时向广大基层群众宣传无神论。
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
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吕建福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与无神论应当一体化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支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与无神论,应由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承担,其研究重心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与无神论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的一般宗教史、宗教思想和宗教问题。而一般宗教研究由宗教研究机构和其他相关学科承担,重点研究三大世界宗教以及其他形态的具体宗教,包括教义、教派、教史、教规、修行和现状等,也可以研究一般宗教学理论,包括西方宗教学理论、各大宗教神学。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则由其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科承担,如宗教社会学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宗教法学问题由法学研究,宗教艺术由艺术学各学科研究,宗教心理学由心理学研究,宗教修行等纯属宗教内容的由宗教社团机构研究。这样既减轻宗教研究机构与高校各大宗教学机构的任务,也能发挥相关学科以及宗教组织的特长,还能避免宗教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受宗教思想侵蚀而转向宗教信仰。王良滨认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所有宗教学学科都应当加强科学无神论和宗教批判研究。
第五,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成为“学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教研部主任左鹏教授认为,学科是知识与组织形态的学科,学科建设要努力推动“科学无神论”成为大学的“学科”。建议积极争取列入教育系统的学科目录,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这样就有了稳定的科研队伍、后备的人才力量和系统的教材。王良滨认为,学科的孕育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逻辑顺序,建议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先争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建议,要努力争取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的二级学科。闫国疆建议,要争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的生存发展空间,构建新疆无神论宣传教育的话语体系。
三、2025年科学无神论学科平台建设的建议
学科平台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科学无神论学科平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以及部分宗教研究中心、宗教研究基地和宗教智库等。这些平台该怎么建设?如何凝聚人心和力量?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发挥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凝聚作用。
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研究员认为,应当发挥中国无神论学会的组织作用,加强与国内和国际无神论研究机构的联系,凝聚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无神论者共同为无神论事业而奋斗,实现“小马拉大车”的效果。建议进一步发挥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作用,制订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学科发展规划,同时建议学会重点吸收青年学者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后备人才。罗文东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中国无神论学会常务理事会权责的统一,更好发挥理事会作用。闫国疆建议,学会要积极走出国门,考察国外无神论学科研究的现状、成就与经验。
第二,加强《科学与无神论》期刊建设。
龚云认为,期刊应鼓励青年、支持青年,将重心放在青年尤其是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更多的青年无神论研究人员,储备基础研究队伍,编委会也要适时吸收新生力量。罗文东指出,2024年期刊的影响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尚未入选核心目录。2025年,期刊要多组织专业研讨会,以专业核心期刊为发展目标,认真研究选题、细化选题、优化栏目设置。陈天嘉认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在于平台,平台的核心在于期刊。当前,CSSCI是评价科研队伍尤其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核心因素,《科学与无神论》应当力争早日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
第三,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的作用。
龚云指出,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是院级研究中心,应当多组织科研活动,多做基础性工作。要以平台为中心,整合好全国的无神论研究资源,团结好科普界和科技界人士,在关键重大节点发声、发力。还有专家认为,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发展要着眼于“智库化”,围绕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与方针政策、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三支队伍”建设、宗教发展状况调研、宗教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宗教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等问题为党和国家出谋划策。
会议闭幕式由贺新元主持。贺新元指出,会议收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对科学无神论学科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吸收,并从两大方面认真落实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第一,守住阵地、稳住阵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和《科学与无神论》期刊四大平台的“四位一体”建设。以阵地建设为支撑,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发展。第二,主动出击、扩大阵地。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加强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争取共同办会、联合办会;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争取将无神论纳入干部培训序列。其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和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课程,启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材和辅导读本的编写工作。再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人才队伍培养,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最后是积极推动无神论宣传教育,加强中国无神论学会公众号的建设、宣传和推广。贺新元指出,科学无神论学科的发展壮大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我们坚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之下,未来的科学无神论学科一定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25年第1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