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深刻回答和系统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供了价值基础、思想基础和科学方法,为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为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和方法基础,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呈现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基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时代性发展。
第一,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方面,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实然性的价值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百余年来,党在领导人民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注重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进行深度统合,从而推动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开创了“中国之治”。另一方面,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应然性的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并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强调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无论是在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还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亦或是未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自身的根本立场,从而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创造了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融通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判定,并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阐释了多层次的价值理念;强调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人民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面,提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都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与新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阐述,对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历史分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等等。都是立足人民群众的意志和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进程进行的理论创新。由此可以发现,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价值原点,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论断、新命题、新理念的提出,都是坚持人民至上进行自主创新的结果和成果。
第三,在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始终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全球人类普遍诉求,来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人民始终保持清醒和保持强大前进定力的价值支撑,确保了我们党和国家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一以贯之“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坚持人民至上,有助于党和人民坚持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思考如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如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如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系世界格局演变、全球治理秩序变革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科学审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中体现了根本立场。
第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不仅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取向和价值原点,围绕着人民根本利益、现实诉求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且将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追求,据此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出台方针政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群众路线,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起点,将这种价值原则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和各领域,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让全体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增强自尊自信。切实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诉求。切实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的诉求、需要、呼声中形成方针政策,坚持将人民意志转化为党的主张和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辩证统一。切实做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为依托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切实做到了工作实效由人民来评判,树立“人民是阅卷人”的评价意识,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政策制定、改革的重要标尺。
二、“六个必须坚持”观点阐述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观点的集中概括,是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观点的重要指南。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六个必须坚持”集中反映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核心观点和创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观维度上看,“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其基本观点之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发展与创新性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作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这些思想观念之中。其一,“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实践观之中,指引我们科学处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二,“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群众观之中,指引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并将这种价值理念、思想观念、群众意志,转化为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切实可感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其三,“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阶级观之中,指引我们树立系统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转化消极因素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四,“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发展观之中,指引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历史与现实、应然与实然、成就和挫折、经验和教训之间的关系,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位和发展趋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文明间关系。其五,“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矛盾观之中,指引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尤其是矛盾的观点,审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不断根据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质变,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做出调整,以接续激发生产力的内在动力。
第二,从中华传统文化观维度上看,“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其基本观点之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深度融通。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一贯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并从中华文明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刻阐明了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的路径和方法。其一,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追求,这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宇宙观之中,指引我们以守正创新的原则和精神,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客观评价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独特价值。其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天下观之中,指引我们以系统观念审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并科学解释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彰显了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社会观之中,指引我们建构起了科学合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其四,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创造的独特道德体系,是中华民族鲜明的伦理精神标识,是激励中国人民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力量。“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道德观之中,指引我们将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价值理念和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深度融合起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的价值观体系。
第三,从中国式现代化观维度上看,“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其基本观点之中,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价值性与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进而表明了新型现代化理论和道路的诞生。“六个必须坚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方法基础,为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又蕴含普遍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文化形态、制度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引。其一,“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之中,指引我们理性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文明的关系、同社会主义文明的关系、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以及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关系等,从而在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下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其二,“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之中,指引我们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理念、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内在特质、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从而在坚持人民立场和党性立场基础上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优势。其三,“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之中,指引我们以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始终坚持改革的锐气和开放的姿态。其四,“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之中,指引我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其五,“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之中,指引我们科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本质区别,深刻剖析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根本差异,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秉承系统观念基础上,不断推进全体人民民主的接续发展。其六,“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之中,指引我们深化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生态观的维度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形态。
(作者简介:杨彬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博士)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MYYA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2022YZD018))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甘肃政协》2024年第1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