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的密码。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我们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其中,坚持守正创新是真理立场和科学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践准则,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经典归纳和总结。近几年关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成果。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以“坚持守正创新”为主题进行检索,2018年4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与之相关的文献共计940篇,其中期刊论文754篇,报纸186篇。不少学者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整体,对坚持守正创新进行了相关论述。如果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题进行检索,则相关文献有133篇,其中期刊104篇,报纸29篇。综观这些学术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内涵要义、实践运用、时代价值等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的思想和观点,以及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思想来源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正创新”概念进行过多次论述,这些论述涉及面广,形式比较概括,还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例如在宣传文艺工作、党史和理论工作、文化传统和文明交流工作、中医药工作、治理和改革工作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及了守正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学者们普遍认为,坚持守正创新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开拓创新精神。
1.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直接思想来源,学者对此持有一致观点,只是表述方式各有不同。段光鹏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董振华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活的具体的而非僵化教条的。吕唯认为,守正创新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是辩证否定观的深刻体现,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品格的充分彰显。陈水杰等认为,守正创新破除了“外部反思”,摈弃了抽象普遍性,废止了教条主义,从而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依循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原则,秉承唯物史观的创新本性。
2.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守正创新的道理蕴含其中。学者在中国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了守正创新的源流。李晓认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为易”“智足与权变、勇足以决断、仁能以取子、强能有所守”等古文名言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积极求变、勇而有节、变而有度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的基因。陶文昭认为,守正创新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治国应“行中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吕唯认为,中国人自古具有守正创新的传统,“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源自《孙子兵法》的“守正出奇”一词,意为恪守正义,出奇制胜。是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最终取得胜利。
3.精神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创新精神
不少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创新精神作为守正创新的精神来源。王伟光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创中国革命之“新”的过程,伴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李爱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证明坚持守正创新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陈琪等认为,守正创新贯穿中国共产党路蓝缕、栉风沐雨、攻坚克难、成就伟业的百年历程。段光鹏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经验是守正创新的历史逻辑。董振华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勇于干新事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守正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
4.学思维: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作为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思维使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世界。一些学者运用哲学思维闸述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林志友等认为,从本休论维度看,守正创新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根本要求,从方法论维度看,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内在要求,从认识论维度看,是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规律的本质要求,从价值论维度看,是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任鹏等也从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进行了闸释,认为守正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根本要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精髓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立场。”丁耀鹏认为,守正创新在本体论维度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在方法论维度是科学方法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价值论维度是铺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其中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和维护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标准。
(二)本质内涵研究
关于守正创新的本质和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阐释,一般将其总结为成功经验、科学态度、总体原则、政治品格等。综合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释方式。
第一种是从方法论意义上闸释。如王伟光认为,守正创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守正”就是尊重事物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事物本质。“创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得到符合规律和满足目的的创新成果。”付莉萍认为,“守正创新”具有超越具体实践中“技”的层面而更为深刻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具有思维的总体性和历史自觉性。”崔建霞认为,“守正”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指坚持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旧做法,发现新规律新联系,更加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周琳琳认为,守正创新的内涵可归结为坚守正道,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第二种是从认识论意义上释。此类观点一般会落脚于“精髓”“特质”“钥匙”“基础”等关键词。如辛鸣认为,“守正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焦佩锋等认为,立足于“守正“的“创新”是为了保持战略定力,不犯方向性错误。着眼“创新”的“守正”是为了回应时代呼唤,以创新求发展。”刘娜娜等认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灵魂是理论创新,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理论创新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路径。王静修认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前后相承,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房广顺等认为,守正创新承继古人智慧,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内蕴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我们过去及未来成功的钥匙。丁茂战认为,“守正”和“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田鹏颖认为,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与实事求是有着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三种是内容较为具体的释。唐志龙认为,“守正”是守指导思想之正,守重大原则之正,守道德人格之正,守行事做派之正。“创新”一是理论创新;二是科技创新;三是文化创新。”李毅认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立场观点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的创造。“两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必然结果。”段光鹏认为,“守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不动摇”,“创新”是创理论探索之新,创实践发展之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王易等认为,守正创新一是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二是守科学社会主义之正,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三是守党的初心使命之正,创党的自我革命之新,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陶文昭认为,守正创新直接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的创新,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实践运用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关于守正创新的实践运用,学者的释大致分为总的原则、历史成就和实际工作三个方面。
1.总的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的根本原因。”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范畴之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总结党的奋斗经验中、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守正创新。”文世芳认为,坚持守正创新,要保持尊重历史的科学精神,保持勇于创新的理论自觉,保持探求未知的真理态度。王维国认为,守正创新在实践上,要“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正”,要“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秦强把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总结为把好“六个守正”,做到“六个创新”:守思想旗帜之正,创行稳致远之新;守政治方向之正,创夯基固本之新;守人民立场之正,创心聚力之新;守文化根脉之正,创成风化人之新;守主流价值之正,创立德铸魂之新;守纪律底线之正,创尽职履责之新。
2.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进行理论创造,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不少学者将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进程,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阶段进行划分分别阐述。陈志刚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和纠正各种错误观点中,对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改革开放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田鹏颖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又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在守正创新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不同时代课题。杨增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具体体现在从大历史观出发牢固坚守唯物史观,以问题导向贯彻唯物辩证法,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品格,以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实际工作
守正创新涵盖了理论宣传、思想教育、道路制度、社会治理、科技文化、对外关系等多个领域,具有全方位性。学者从不同领域和行业对“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释,其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者的聚焦点,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具有“生命线”意义。赵明刚认为,“守正”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前提,“创新”是提升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对“守正”的深化和发展。”马卿誉认为,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避免脱离实际;要应势面动,避免错过时机;要顺势而为,避免因循守旧。白显良认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一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是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三是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四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五是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冯刚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始终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瓶颈和难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在思政课教学方面,肖贵清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守正”是坚持其理论属性、价值属性、政治属性和教学规律,“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人教学实践,在理论上、形式上跟上时代。“汤志华等认为,要着力增强授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基本方法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送之中,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主体力量,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于思政课教学实践。
(四)价值目标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学者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从价值意蕴和目标指向两个方面进行了丰富的闸释。
1.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坚持守正创新最深刻的价值意蕴,对此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闸释。辛向阳认为,守正创新,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理论上的青春活力,是百年大党依然年轻的密码之一。刘爱国认为,在历史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房广顺等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赶考之路上,坚持守正创新是经受检验取得胜利的基本遵循。陈琪等认为,坚持守正创新,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论,是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方法。宋庆森认为,坚持守正创新不仅开创了历史伟业、赢得了历史主动,得到了百姓爱戴,还是党永葆朝气蓬勃,战无不胜的关键。
2.坚持守正创新的目标指向
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目标指向,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归纳出“价值”“现代化”“新境界”“复兴”“命运共同体”“文明新形态”等关键词,基本涵盖了学界对坚持守正创新的愿景与展望。成果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关注国内发展。如林志友认为,坚持守正创新,目标在于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丁茂战认为,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包小燕认为,要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中国道路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理论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制度发展,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发展,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第二类放眼世界。如辛鸣认为,坚持守正创新,目标在于实现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构建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共赢共享”的21世纪全球化新样态。第三类则两者兼顾,如陈永杰等认为,“守正创新”的展开路向是深入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其价值指归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田鹏颖认为,“两个结合”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彼此之间相互成就,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王达阳认为,要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在回答世界之问中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回答时代之问中致力于解决时代发展难题。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界对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思想来源有待挖掘和提炼
综观学者研究成果,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的空间。一是作为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者的闸释较空泛,缺乏具体论述和关联性研究,仅做总括性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能够真正成为“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来源,相关研究偏少。二是作为文化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数量不仅偏少,阐述的深度也有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哪些具体精神内核贯穿了“坚持守正创新”的始终,需要学者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一些学者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创新精神也是“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但研究数量不多,同时欠缺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的追述和创新精神的提炼,这也是研究的遗缺之一。
(二)研究视野有待拓展
目前学界的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范围相对狭窄,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者多围绕“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内涵本质、实践运用、价值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面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比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坚持守正创新被纳入“六个必须坚持”的背景、过程,坚持守正创新与其他五个必须坚持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的地位,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主题。另外,仅从国内角度进行研究还不够,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重要经验,都是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
(三)研究内容有待深化
任何研究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是评判研究成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从学界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内容上看,相当数量的成果在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学理性思考有待深入。比如不少成果仅停留于理论宣传.或者重复党的领导人或相关文献的论述.没有深入思考融会贯通,造成闸释流于表面。表面化、碎片化的闸述往往“蜻蜓点水”“浅会辑止”,不能真正用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反而不利于研究和宣传。另外一些研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关联,却忽视了前后逻辑关系和对思想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不仅没能依靠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厚度,反而造成不少教条性的归纳和总结,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学界的研究题目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研究角度也比较集中,缺乏差异化。从形式上看,研究成果多描述少分析,多宣传少创新,一些研究缺乏逻辑,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说服力弱,创新性不足。因此,学者们在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充分发挥研究的主动性和开拓性,争取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深化坚持守正创新研究的路径
对于这个问题,下一步可以从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一)做好坚持守正创新的追本溯源工作,理清发展脉络
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这对于正确理解和科学实践“坚持守正创新”打下了一定基础。下一步的研究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持守正创新”的具体关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切实纳入“坚持守正创新”的溯源工作,做到来源明确说服力强。二是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挖和总结,搞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关系,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关的具体内涵,不仅从古籍文本,更要从古人的智慧总结、经典实践中寻求思想渊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偏少的。三是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史,从坚持守正创新的角度把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建立全新中国的开拓创新实践和精神闸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不仅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二)拓展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视野,开辟研究新领城
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是学术研究推陈出新的重要经验。目前学界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视野偏窄,影响了研究的开展和推进。第一,不仅要做常规研究,如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来源、本质内涵、实践运用、价值意义等,还要争取跨学科、多角度进行闸释。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无不饱含哲学智慧,是否能归纳总结其中的哲学方法、哲学思维是重要课题。另外能否从统计学、概率学等不同学科进行学科融合研究值得探索。第二,不仅要有微观层面的探讨,还要有宏观述事,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融通性研究。如加强“坚持守正创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要放眼全球,开启国际视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其纳入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对坚持守正创新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总结,要有另起山头挥起锄头拼命干的勇气和魄力,向全世界无产阶级传递出中国声音。
(三)深化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内容,把理论讲清说透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需要深化研究内容,在理论上下功夫。一方面,宣传“坚持守正创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思想是一项重要工作,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把蕴含其中的道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清说透,让思想真正“人脑”“人心”。另一方面,在研究其思想来源、内涵特质、实践运用、价值目标等问题时,需深挖思想背后的逻辑理路,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有依有据。第三,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思想宝库充分利用起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当今我们面临的世界格局,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述问题,指导实践。
(四)提升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质量,争取高水平成果
就学界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成果来看,除少数学者论述较深刻、理论性较强之外,很多成果还达不到“说服人”的水平。接下来提升研究质量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要抓住“守正创新”的根本,关于“守正”守什么,“创新”创什么,怎么守怎么创,“不守不创”的后果是什么,要把这些根本问题回答清楚。二是研究要深入浅出,长篇大论的宣传式文章不利于大众接受和传播,要在语言和形式上下功夫,争取做到语言简洁流畅,掷地有声,用“小”语言讲“大”道理,争取提炼出“坚持守正创新”的核心要素、标志性概念。三是研究要“创新”,避免相同主题和内容的简单重复,把“原创性摆在重要位置。最后是研究成果要“增产”,没有数量难言质量。鉴于研究周期较短,目前为止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文献总量偏少,下一步要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在质和量上都能取得突破。
(作者简介:梁海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愿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22YZD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网络首发2023年12月28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