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强调要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助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更多国际先进要素,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的独立自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利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经济良性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更好发挥开放作用,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走开放式创新之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福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国内市场紧密相连,国际经贸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据统计,
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外贸外资仍连创新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外贸外资的亮眼表现,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总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同时,要积极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持续发挥好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要通过投资促进、提升服务、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既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引进来,提高国际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增强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
二、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有
发挥实体经济基础雄厚优势。中国目前拥有包括
发挥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优势。我国已成为
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国际比较看,内需主导、内部循环通畅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双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和基础,强化国内大循环,夯实和提升国内经济基本盘,有利于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促进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让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外溢效应更加充分显现。国际循环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循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循环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要更广更深地开拓国际市场,更多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活力和效率。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防范和化解国际经贸风险的关键所在。要扎实练好
三、
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制度型开放仍然存在难点待突破。党的二十大和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改革开放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东部地区仍是开放型经济的主要集聚地,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将不同地区开放进程与区域重大战略联通起来,以区域节点城市为基点拓展开放的广度和纵深,形成全方位开放的高势能。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地服务不同的国家战略,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东部先导地位,提升东部地区的全球竞争力。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的优势地位,继续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在国际创新合作领域率先探索,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打造新的对外开放前沿。优化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平台建设,以高质量共建
网络编辑:张福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