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黄承梁、燕芳敏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14 09:2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黄承梁、燕芳敏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黄承梁、燕芳敏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论基础
  01
  自然生产力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通常理解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观。
  “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之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这即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 。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的现实存在物,其自身存续发展状况必定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约束,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境以怎样的方式反馈和回应人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不仅仅是自然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准确地讲,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使绿水青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能够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02
  发展模式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切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在该时代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得到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环节,严格按照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负荷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加快划定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等分类清晰的区域规划的步伐。同时要在一手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和引进两个关键环节上同时发力,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首先,要不断增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卡脖子”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经济附加值高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其次,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03
  绿色科技观:引领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深刻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中介力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技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重塑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带来了诸如全球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类通过科技创新改造自然,提升效率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审慎地负责任地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遵循自然、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此,就要大力倡导和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适应这种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推动生态产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使节能低碳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其置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始终如一贯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加快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基础
  01
  辩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观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近代自然观思想的基础上,基于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既看到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客观存在,又认识到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摆脱了僵化的思维方式,把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统一起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其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三,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最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从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首先明确了自然的基础性和先在性,提出自然界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平等、友好的伙伴,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关系。最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02
  辩证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针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论”的完整含义: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 证统一关系,既有两点论,又有重点论,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了有机整体。“两山论”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点论思想主张,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运用两点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要克服一点论和片面性,既要看到相互矛盾的事物的不同,更要看到事物的联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不能片面认识。
  绿水青山是有价值的。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根据地区发展现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既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也不能无所作为。这就需要找到二者相互转化的规律,不断创造环境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此,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 游业和生态医养业;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物流业、服务业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及加强生态产品的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能力,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03
  辩证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用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并处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务。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思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从这种自然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哲学意蕴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之间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相关性、协同性,必须从系统和全局需求角度进行整体性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观基础
  01
  历史唯物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是唯物史观发展规律的客观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行研究的基本单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目前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社会文明特征。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历史性变革为基础的,就如同原始社会文明中火和石器的诞生、农业社会文明中铁制农具的产生、工业社会文明中蒸汽机的产生一样,只有实现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的历史性重大变革,才有可能形成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生态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社会要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关键就在于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的重大突破,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精神文明的引领。只有坚持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具发展中上实现创新性突破,才能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型社会转变。
  02
  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本质上一方面要做到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另外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 不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建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既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和享有的伟大事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生态正义。正义是人类文明的恒久价值追求。生态正义凸显的是对人的生态利益的直接关涉,其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以及是否公平地分担环境的保护责任和承担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灾难。
  03
  辩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纵观人类文明史,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文明的兴衰更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历史观是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弘扬传统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关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天,我们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同样必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美丽中国的根本生机和活力所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顺应人类社会历史文明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破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更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正如毛泽东最先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一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演进中的一系列 生态建设思想成果之上,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者单位: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黄河研究院;燕芳敏、刘蕊、孙道壮,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31卷第6期,P1—9
发布时间:2023-03-14 09:23: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