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王梅莲、杨少华:新时代的党员应该继续学习“朱德的扁担”精神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1-06-29 13:32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王梅莲、杨少华:新时代的党员应该继续学习“朱德的扁担”精神 '...

王梅莲、杨少华:新时代的党员应该继续学习“朱德的扁担”精神

 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在中国说起朱德的扁担,怕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国上将朱良才将军撰写的《朱德的扁担》一文被收入全国统编的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几代人、数以亿计的中国儿童都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这篇文章早已成为一篇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也成了老一辈革命家光荣传统与作风的代表之作。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重温“朱德的扁担”这一红色经典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一、“朱德的扁担”故事的缘起7TN品论天涯网

按道理讲,大家对这个红色经典都是熟悉的。但仔细一琢磨,人们对于这个故事的认知似乎也各有不同。几十年来曾出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细节描述甚至还一度引起过争议。7TN品论天涯网

据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考证,迄今为止,关于“朱德的扁担”最原始的记载出现在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经》半月刊第11期上,当时有一位可能是经历过井冈山生活但后来又脱离红军的人署名“柳云”发表了一篇介绍朱德、毛泽东的文章。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 谈”1。刘 统认为,柳云的这篇文章发表时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仅有8年,其记载应该是清楚准确的。7TN品论天涯网

19382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由复社首次出版中文版,有“关于朱德”一节。由于当时斯诺没有直接见到朱德本人,所以他是依照其夫人尼姆·威尔斯(Nym Wales)19375月在延安采访朱德的记录作的改写。书上记载了朱德夫人康克清同志对朱德的评述:“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 上”2。这里明确提到了朱德当年挑粮的事迹。7TN品论天涯网

1946124日,军事记者李普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刘伯承将军敬赞朱总司令》一文,里面也明确提到朱德扁担的故事。文章记载:“常胜将军刘伯承司令称:朱德总司令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朱总司令之特点称:第一、自始至终站在人民方面”,“第二、志坚如铁,从无失败情绪”,“此外总司令之顾全大局,量大如海,生活群众化,与士兵同艰苦,以及好学深思,诲人不倦之精神,已为世人所共见。井冈山时代,毛主席、朱总司令与战士一同挑柴、担米,总司令之扁担上大书‘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至今传为佳话”37TN品论天涯网

19567月,为迎接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面向全军全国举行征文活动。开国上将朱良才专门撰写了四篇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朱德的扁担》。此文先是在内部刊物《红旗飘飘》上刊登,随后在1958年收入《星火燎原》第一卷正式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教育部门要求,从1961年开始,《朱德的扁担》正式收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这当中,文章作过一些改写调整。不知是何原因,《星火燎原》中原来记载的是“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20世纪60年代的课本上出现了“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的版本。7TN品论天涯网

1982年,曾经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范树德在《文史通讯》第三、四期撰文,提出三点与朱良才将军不同的看法:其一,朱德扁担上写的不是“朱德的扁担”或“朱德记”,而是一头写着“朱德扁担”,另一头写着“不准乱拿”,并且这几个字是范树德帮助写的;其二,朱德挑粮的路线不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而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其三,挑粮不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100斤左右),而是大概40斤左右4。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出现了“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的版本。7TN品论天涯网

200164日,《解放军报》刊登了老红军朱俊才口述的一篇《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作者自称是当年朱德的通信员,文章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铜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5。这篇文章中关于“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说法与范树德的回忆基本一致。7TN品论天涯网

一个故事出现三种版本,当年的那根扁担上究竟写的“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还是“朱德记”三个字,抑或是“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呢?围绕这个问题一时间引起了一些争议。据朱良才将军的儿子朱新春回忆,朱良才将军当年写就这篇文章后,曾将文章专门呈送朱德本人审阅。朱德审阅通过后,又正式印成大样送各有关领导、老同志和相关组织共同审 6。因此,原则上应以“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说法为准。大概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最新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中重新采用了“朱德的扁担”这一写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朱良才2001年曾经更正他回忆中的错误,将“朱德的扁担”改正为“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这一说法纯属以讹传讹。朱良才将军早在1989年去世,何来更正一说。考证起来,应该是2001年《解放军报》那篇文章的作者朱俊才与朱良才名字相仿,所以才导致了错讹。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二、朱德对“朱德的扁担”之论述7TN品论天涯网

学习“四史”当然要忠实于史实,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起到资政育人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弄清楚历史的基本事实乃至重要细节确有必要。今天要学好朱德扁担的故事,要搞清楚这一红色经典的史实及意义,首先当然离不开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及讲述。梳理已有的记载,朱德同志曾经至少三次谈论起这一往事。7TN品论天涯网

第一次是在1943年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朱德曾作了一个《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的报告,里面曾明确提到当年在井冈山带头挑粮的往事。朱德当时是从党员干部如何影响教育士兵群众的角度来谈的。他提道:“参加革命的人,有工人、农民,但也有二流子。有些人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革命而来的。要把他们变过来,靠什么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我们用自已的阶级觉悟、政治觉悟的实际表现去影响他们。”7为了印证这一观点,朱德举了他在井冈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说明。他说:“我在井冈山的时候,大家去挑米我也去挑,挑到半山上我就挑不动了,肩膀也压痛了,虽然如此,但是你一挑他们就都来抢着挑,一带头事情就好办了。”87TN品论天涯网

第二次是在19623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一行重上井冈山。第二天上午,朱德、康克清等人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即今天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展览。朱德在博物馆里仔细观看了每一件文物和照片,当他看到橱窗里陈列着自己挑粮用过的扁担时非常兴奋,还与陪同的讲解员有过一段对话。朱德问讲解员:“小同志,你来讲一讲,这个扁担的意义在哪里呀?”由于是面对朱德讲“朱德的扁担”,讲解员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好在朱德自己先说开了:“当年我年纪也大了,挑着粮食登山,多走几里山路,我肩膀也痛。但是,只要我带头,大家的积极性也起来了。”随后,他的女儿朱敏还很感兴趣地问:“爸爸,这是您用过的吗?”朱德移动着老花镜说:“这不是有‘朱德记’三个字 ?97TN品论天涯网

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据朱德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顾英奇回忆,“文化大革命”中朱德横遭林彪、“四人帮”的无耻诬蔑和打击。一时间黑白颠倒,甚至把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说成毛泽东与林彪会师,“朱德的扁担”也变成了“林彪的扁担”,甚至说朱德“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朱德对此总是淡然处之,面对孩子们的询问,他也只是说:“历史就是历史,谁也篡改不了。”后来有一次康克清提起说:“他这个人的心胸是很宽宏的,人家说他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他只是一笑,说这对别人一点损害也没有,只是否定了他自 己。”107TN品论天涯网

从以上三次谈论中可以发现,朱德自己曾几次确认过在井冈山上带头挑粮这一往事,并且强调“历史就是历史,谁也篡改不了”。但是,这根扁担究竟是朱德用柴刀“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呢,还是范树德所讲的由他买了一根毛竹削成的呢?扁担上的字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呢,还是“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这根扁担是不是朱俊才偷偷藏起来的那根呢?从朱德的论述中,我们并不能得到确认。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这样的细节很难也不必非搞个明白了。据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介绍,他的父亲在起草《朱德的扁担》初稿时,曾根据记忆写了不少人物和细节,可随后与当年亲历其事的几位老同志一对证,发现大家记得并不完全一样。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谁又会对在当时算不上什么大事的挑粮记得那么清晰呢?经过深思熟虑,朱良才将军对人物细节作了省略、简化的处 11。可 见,有些细节今天已不必纠结,关键是要学好和继承“朱德的扁担”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三、“朱德的扁担”的启示7TN品论天涯网

“朱德的扁担”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宝贵精神呢?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说是官兵一致的精神,有的说是同甘共苦的精神,有的说是以身作则的精神,还有人说是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等等。大家从同一个故事中解读出不同的精神实质,反映出红色经典的丰富内涵与永恒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的党员干部需要从这个故事中学习什么呢?我们以为,答案还应该从朱良才作为作者的写作初衷以及朱德同志作为审稿人的切身认知谈起。7TN品论天涯网

据朱良才将军的儿子朱新春介绍,朱良才将军当年共撰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和《一根灯芯》四篇文章,目的是想通过四个真实生动的小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巧妙地把井冈山精神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一个比较完整、形象的了解。其中,《朱德的扁担》一篇“实质是在讲红军官兵一致、讲革命榜样的作用”12。强调这一故事中“革命榜样的作用”,与朱德同志作为当事人几次论述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如前所述,朱德同志在1943年《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的报告提到:“你一挑他们就都来抢着挑,一带头事情就好办了。”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指出:“只要我带头,大家的积极性也就起来了。”两次谈话不是简单地就挑粮谈挑粮,而是着眼于通过率先垂范影响带动士兵这一逻辑。朱德军长一带头,事情就好办了,大家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反过来,如果朱德军长不带头,恐怕事情就不那么好办了。由此可见,“朱德的扁担”体现的是带头的精神,是以上率下的精神,是为着率领先要表率的精神。7TN品论天涯网

在朱德元帅的纪念画册中,可以看到他早年穿着呢军装与黑皮靴的照片。朱德在1917年已是滇军少将旅长,1921年成为云南省陆军宪兵司令官兼警察厅长。但是,为了追求真理,革命救国,朱德毅然抛弃一切,辗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朱德受党组织委派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又带领南昌起义余部辗转来到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井冈山斗争期间,除了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的佳话,朱德同志还与战士们穿同样的粗布衣,吃同样的红米南瓜。今天在井冈山的龙江书院还留有一幅“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的对联,正是当年朱军长光辉形象的生动写照。1929年,陈毅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时曾记述:“群众及敌兵俘虏初见鼎鼎大名的红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顶多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13正是靠着这种“伙夫头”的表率作用,红军生活虽苦却无怨言,始终做到了“艰难奋战而不溃散”。7TN品论天涯网

朱德不愧为全党全军的表率,但他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做英雄,而是为了更好地率领人民革命。在1937年的《朱德自述》中,他曾说:“中国士兵并不坏,是军官坏,不称职。中国士兵只缺乏政治训练。如果中国士兵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士,因为他们能吃苦,在精神和肉体上能忍耐极大困难,要是在别的国家,早就丧失战斗力了,可是他们却能保持士气,正如中国苦力在吃苦耐劳方面是举世无双的一 样。”14 样才能对这些士兵进行有效的政治训练呢?朱德在1943年的《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中作出了回答:“是不是一定要给他们上课?当然,上课不可少,但也不能光靠上课。要在日常生活中、闲谈中,在一起走路、吃饭的时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你做什么样子,他就学什么样子。这比上正课、比有计划地去教育有时还要 好”15。这 个道理其实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也有深刻的论述:“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 利。”16 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通过发扬“愚公精神”,全国人民起来了,“有什么挖不平 ?177TN品论天涯网

真理往往是相通的。在西方学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教授写过《集体行动的逻辑》,其中提出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18。类似于“干革命”这样的事,需要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显然构成了奥尔森所说的合作最为困难的典型集体行动。当然,这样的困境也并非无解。比如奥尔森发现,当集体成员在利益上存在“不对称”或者建立了恰当的“选择性激励”的条件下,集体行动会比较容易产生。此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经过模拟实验也发现:“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百分之三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19因此,要想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关键就在于培育那个积极行动的“百分之三”。从这个意义上讲,井冈山上“三湾改编”所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要害就是在部队中培育了先锋队群体,通过他们对其他战士起到“带头”作用,从而改变了部队的氛围;然后又通过红军这支工作队影响群众,最终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集体行动。7TN品论天涯网

毋庸讳言,“朱德的扁担”是发生在90多年前的事了,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时空背景。今天学习它,并不是要搞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非要党员干部都像朱德那样,士兵挑粮军长也挑粮,士兵流汗军长也流汗。今天的重点是要学习与传承这种“扁担精神”,即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从古田会议开始,我们党就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也把“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作为建设目标。如果没有广大党员干部从行动上勇做“两个先锋队”,我们党怎么可能从思想上真正影响、教育、团结和组织群众呢?就今天而言,可以不夸张地说,率先垂范、同甘共苦正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本。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最反感的往往就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说的一套干的又是一套。特别是当少数领导干部当面大讲艰苦奋斗,私底下却大搞权钱交易时,对于这样的“两面人”,对于这样的思想工作,群众当然不能信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曾寄予殷切期望:“‘羊群走路靠头羊。’带头人关键是‘带头’二字。希望大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真正做到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上率 下。”20 一要求在当下无疑是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的。7TN品论天涯网

眺望前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民,毕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与此同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永葆强大的真理与人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1231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 牛”21 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从逻辑实质上讲,这“三种牛”的精神所贯通着的正是朱德扁担中蕴含的“扁担精神”。只有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带头”,才能以表率行动团结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凝聚起奋斗合力,从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宏伟业绩。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注释7TN品论天涯网

1刘统:《“朱德的扁担”之考证》,《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7TN品论天涯网

2[]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27页。7TN品论天涯网

3李普:《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刘伯承将军敬赞朱总司令》,《人民日报》1946123日。7TN品论天涯网

4刘统:《“朱德的扁担”之考证》,《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7TN品论天涯网

5朱俊才:《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解放军报》200164日。7TN品论天涯网

6朱新春:《朱良才与〈朱德的扁担〉》,《文史精华》2012年第1期。7TN品论天涯网

7《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64页。7TN品论天涯网

8《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65页。7TN品论天涯网

9参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记录。7TN品论天涯网

10《回忆朱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03页。7TN品论天涯网

11朱新春:《朱良才与〈朱德的扁担〉》,《文史精华》2012年第1期。7TN品论天涯网

12朱新春:《朱良才与〈朱德的扁担〉》,《文史精华》2012年第1期。7TN品论天涯网

1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364页。7TN品论天涯网

14《朱德自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7页。7TN品论天涯网

15《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64页。7TN品论天涯网

16《毛泽东选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02页。《毛泽东选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2页。[]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页。7TN品论天涯网

17田力为:《从“根据地经验”看中国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杂志》2008年第5期。7TN品论天涯网

18田力为:《从“根据地经验”看中国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杂志》2008年第5期。7TN品论天涯网

19田力为:《从“根据地经验”看中国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杂志》2008年第5期。7TN品论天涯网

20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5,68页。7TN品论天涯网

21《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人民日报》202114日。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作者单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张剑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0年第12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7TN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1-06-29 13:32: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人物故事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