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孙煜华 梁佩韵 何雯雯:方法•立场•感情——“走转改”着力解决的三个问题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11-05 13:3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孙煜华 梁佩韵 何雯雯:方法•立场•感情——“走转改”着力解决的三个问题 '...

孙煜华 梁佩韵 何雯雯:方法•立场•感情——“走转改”着力解决的三个问题

  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实践,是深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切实行动。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举措,重在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闻宣传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要下大气力解决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方法、立场和感情问题。

  一、始终掌握正确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总开关”。思想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离题万里,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矛盾。毫无疑问,学会并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确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走转改”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掌握正确思想方法,把路子走对,把脚步走实,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充分发挥打牢共同思想基础、传播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掌握正确思想方法,就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是人和社会生成的基础,也是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活动也不例外,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实践又是变动不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展现其丰富的时代内容。实践的这种无限发展的辩证特质,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要随着它的变动而发展。这就向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实反映社会实践,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何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新事物,总结新经验,获得新启示,推进思想理论创新?答案只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与“富饶土壤”、“力量源泉”与“精神根脉”;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充分考虑和尊重群众的接受能力,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要求我们贴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大力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掌握正确思想方法,就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二为”方向,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这是“走转改”活动始终不渝的遵循。坚持这一方向,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求我们重心下移,用双脚丈量民心,用心灵感知生活,用感情温暖群众,说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鲜活语言,讲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坚持这一方向,要求我们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搞好新闻宣传,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引导和激励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坚持这一方向,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掌握正确思想方法,就要全面辩证客观公正地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绝不是“有闻必录”,不是所谓的“客观中立”,而是必须科学、冷静、公平、公正地陈述事实,不凭空想象,不感情用事,通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使思想符合实际,使主观认识服从、服务于客观事实,体现客观性,提高公信力,这是“走转改”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宣传报道事物。这既是事物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宣传报道事物。如果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思想的翅膀就会受到束缚,看事物的眼光难免囿于一隅。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从纷繁芜杂的矛盾中找到主流。主流是什么?就是决定事物的性质、方向的问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来说,主流就是着眼于改革开放大局,大力唱响主旋律,确保正确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更加突出,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浓墨重彩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前进的生动事实和光明前途,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业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也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走转改”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新闻宣传的角度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立场。立场不同,结果会大不一样,效果自然就会大相径庭。马克思说,人民报刊必须“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强调“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走基层”,重在走,要求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调查了解第一手材料。“转作风”,怎么转?就是要转到人民的立场上来,转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要求上来。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在走基层中坚持“心系民生”、“为民立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朴素的感情关照百姓生活,以鲜明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更好地宣传引导群众、动员激励群众。新闻工作要成为民情上传的“高速路”、政策下达的“直通车”,就需要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用心走,就是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情转,就是与群众零距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功改,就是积累功夫,说群众的心里话、贴心话,说对群众有帮助有激励的话,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群众共鸣、发生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历着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热点难点明显增多,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各种思潮争相竞逐,人民群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惑和疑问。这就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通过“走转改”活动,坚持深入基层、站稳群众立场,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辩证的方法,科学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引导人们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新闻宣传的实际成效。站稳群众立场,就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检验新闻工作的第一标准,就要着力寻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站稳群众立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去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话语,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站稳群众立场,就不再单纯地把群众作为被动消极的接受对象,就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充分发挥各类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采取对话、聊天、互动、解读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方式,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提高。站稳群众立场,还要求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的工作机制,吸引群众参与的评价机制,新闻报道成果科学考核的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新闻宣传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感情,是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重要媒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是“走转改”活动的关键。

  有没有深厚群众感情,决定“走基层”的深浅。“走基层”不是简单地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而是要投入真情、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带着深厚感情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同时又不断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只有把群众装在心中,才能自然而然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设身处地理解群众呼声;只有对群众饱含深情,才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地体察群众疾苦;只有自觉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才能感情上与群众融入、思想上与群众共鸣,发出时代最强音。

  有没有深厚群众感情,决定“转作风”的真假。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走转改”活动,“转作风”是着力点。“转”,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彻底杜绝脱离群众的错误作风,真心实意地转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转到心系民生、为民立言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追求上来。不仅要真“转”,而且要“转”到位。“真转”的标准是什么?主要就是看新闻宣传工作者是不是对人民群众有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是不是真心实意爱老百姓,是不是和百姓亲如一家。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过了感情关,才算过了作风关。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减私心、树公心,真正搞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新闻宣传工作者若深居高楼大厦,泡在书斋会场,盯着书本网络,对人民群众的病痛疾苦与酸甜苦辣没有切身感受,与人民群众“隔着一层”,又何谈对群众的感情,又如何能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呢?“走转改”活动证明,只有距离近,感情才会近,才能站稳群众立场,激发工作动力;只有感情深,报道才会深,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融入新闻宣传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

  有没有深厚群众感情,决定“改文风”的好坏。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达,是用感情酿成的结晶。一篇真正优秀的新闻报道必然具有内在境界,饱含浓厚情感。然而,感情不是空穴来风,总是要寄托于一定的客观事物。只有对人民群众有深情厚谊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才能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心中有定力,下笔有真话;才能真正会说、爱说群众话,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一句话,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只有血管里流淌着群众血液,笔下才可能有流淌不完的“源头活水”,才能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把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2-11-05 13:31:02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国情调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