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走上层还是走基层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1-12-08 14:0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上层还是走基层 '...

走上层还是走基层

  也许,有人会选择前者。因为,走上层是一条“捷径”,它意味着可能不必吃太多的苦、会分配到更多的资源,或许还会得到更多的赏识、带来更多的机会……就像身入桃园,谁不愿意摘取那最大最鲜美的桃子呢?这是一种本能。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不仅依靠本能来生存,还因富有理性而生活。走基层,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果所有人都只顾着摘取高处的桃子,谁又来为桃树培土、施肥、灌溉?如果是这样,“桃子”只会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即便有,也注定是干涩的。基层,是我们生活赖以植根的沃土,是滋润我们全部生命的清泉。基层耕耘的民众,才是社会的中坚。漠视他们,就是对理性的背叛,只能打造虚妄的狂欢。

  谁能将本能与理性的选择结合起来?制度。让那些含辛茹苦、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忘我奉献的基层民众,能倾吐心声、享有尊严、获得尊重、殷实富足、得偿所愿,我们需要这样的制度安排。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温馨感人的故事,更需要昭示那些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有着格外不同的意义——不是为了响应号召而“走下去”,也不是简单地“行走”在基层。不仅仅是离开打字机,踏入真实的基层生活;不仅仅是抛开别人提供的“新闻素材稿”,学会自己发现鲜活的故事;不仅仅是放下所谓的“身段”,与百姓打成一片……不仅仅是又一次的“采风”,不仅仅是又一个全新的“生命体验”。

  是的,不仅仅是这些。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记录。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史家的情怀和洞察力。这不是普通的摄像头所能取代的,也不是一阵风就能奏效的。

  “走基层”,是要真真切切地让自己成为人民群众——这个真正创造历史的群体——中的一分子,用民众的语言、用民众的眼睛,更重要的是用民众的心,作为审视社会、记录历史变迁的根本立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会因为离开现场而与百姓疏离,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与百姓隔膜。时刻记得,你是谁,是谁养育了你,是谁在引领你。

  这样的新闻,才有了根。这样的社会,才固了本。这样的“走基层”,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王佳菲

 

发布时间:2011-12-08 14:01:58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国情调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