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和回答一切重大时代课题的首要思想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更为精准深刻的科学判断。这些科学判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构成一个具有严谨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梳理和研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对其进行学理性阐释和体系化建构,准确揭示其内涵要义和内在逻辑,对于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程论: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
习近平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党史的历史坐标中加以科学考察,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贯通,原生态、继生态与再生态相统一的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
第一,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回顾中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习近平着眼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宏大历史视野,系统回顾了社会主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对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创造性的划分[1],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创立、发展和完善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伟大里程碑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以及未来趋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在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的回顾中梳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余年历程中,我们党接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相继创立了三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2]147且具有“飞跃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3]55科学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4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版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49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特有的原创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4]5。
二、属性论:以深邃透彻的理论思维剖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属性
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的基础上,习近平敏锐揭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宝贵品格,以深邃透彻的理论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属性作出科学剖析。
第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彻底突破了旧哲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将实践的观点创造性地引入社会生活领域,完满实现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
第二,人民性。一方面,作为指导“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2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郑重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促进了无产阶级的精神觉醒,推动无产阶级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指引无产阶级运动从“自发的运动”发展为“自觉的运动”。由此,习近平精辟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4]16。
第三,实践性。一方面,“实践”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原初性意义,它犹如一根红线,贯通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将其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绝非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学问,它始终密切关注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同时,尤为注重“改造世界”,其真理伟力深刻彰显于无产阶级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因而,习近平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6]322
第四,开放发展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开放包容的理论胸襟辩证吸纳、批判承继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从而为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养料;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在与不同时空境遇的结合中回应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挑战,破解人类社会发展涌现的一系列时代课题,进而获取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第五,问题导向性。矛盾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矛盾的表征,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203。因而,问题也必然成为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和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6]225
第六,批判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既有思想理论成果的批判性扬弃,离不开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清算与批驳;另一方面,正是在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和弊端的揭露与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指导无产阶级的伟大运动,从而完成自身的理论使命。故而,习近平强调,“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6]384。
三、前景论:以持之有据的战略预见研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从科学依据、实践基础、主体保障、时代契机等维度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有力驳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失灵论”等奇谈怪论,为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丰沛底气。
第一,着眼历史发展大视野标定当今世界的时代方位,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科学依据。习近平着眼“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大视野”[6]286,科学研判当今世界所处的时代方位,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6]286。这一“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时代。在这一时代阈限中,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6]324,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然奏效。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蓬勃发展的根本科学依据。
第二,郑重宣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论使命,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强大主体保障。一方面,习近平郑重宣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4]15-16,彰显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烈的理论担当;另一方面,他强调,置身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6]286,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拥有9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勠力同心、团结奋斗,为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主体保障。
第三,深入考察新时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坚实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6]219“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6]244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时代课题。这些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科学的探索和回答。马克思主义由此获得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其蓬勃发展拥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四,科学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态势,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宝贵时代契机。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致使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面对“资强社弱”的历史境遇,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更有人炮制出“历史终结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谬论蛊惑人心。如今,时过境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得到极大彰显,“东升西降”的发展势头正着力扭转“资强社弱”的历史格局,马克思主义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宝贵时代契机,“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2]532,迸射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四、价值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逻辑关系界定的崭新分析框架切入,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分析方法,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
第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赖以创造百年历史伟业之理论凭借的分析,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4]14。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接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百余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厚重道义力量的感召和推动下,我们党才能科学把握历史规律,牢牢掌握历史主动,继而“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6]241。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8]63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情回望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苦难辉煌岁月,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有力论证了党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辩证统一性和科学真理性,彻底驳斥了共产主义“虚假论”“渺茫论”等荒谬论调,以精神之“钙”、信念之基、奋斗之本、初心使命之源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具深层意义的价值定位,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升到“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148的高度加以突出强调,实现了对邓小平关于这一问题所作重要论断的创新性升华。
第二,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色和根本性质的阐释,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8]3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色和根本性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思想舆论界却以“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观点来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根本依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9]109。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一以贯之的坚持与发展,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的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破除一切改旗易帜、封闭僵化等错误倾向的困扰,不断发展壮大,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中“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3]223,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一条“人间正道”,深刻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马克思主义之“道”。
五、信仰论:以鲜明敏锐的政治清醒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习近平从历史镜鉴与现实省思相结合的维度精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极端重要性,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赖以确立的逻辑理路,郑重宣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态度。
第一,精辟阐释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充分激发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自觉。一方面,习近平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行科学考察,充分汲取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惨痛历史教训,深刻揭示造成这一历史悲剧的意识形态缘由,有力唤起全党同志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优良传统的赓续传承,基于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理性认知,习近平深刻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党内部分同志之所以染上“四风”恶习,陷入腐化堕落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10]414。因而,在问题导向的驱动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部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精神缺“钙”的问题,引导全党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从“知—信—行”相统一的维度科学指明马克思主义信仰赖以确立的逻辑理路。“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6]312,必须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3]124。只有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把握、由朴素情感到科学信仰的层级跃迁。同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信仰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因而,习近平认为,共产党人要在“知—信—行”的统一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一,“知”是“信”的前提,是“信”的确立基础和理论支撑。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形象喻为“共产党人的‘真经’”,指出,“‘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6]155。因而,他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6]360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掌握真谛、融会贯通中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此立根固本、强基铸魂,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赖以确立的思想根基。其二,“行”是“信”的归宿,是“信”的检验标准和外在彰显。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贯彻落实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行动之中,“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6]223,“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6]224。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恪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我们党执政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从而将信仰的力量更彻底地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六、制度论:以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敏锐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思潮斗争,首次以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就这一根本制度何以确立、如何贯彻等问题作出深刻阐释。
第一,科学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依据。其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普遍指导性为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理论视域和适用范围超越了国别界限和时间阈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11]1470,具有普遍恒久的指导意义。那种借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诞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舶来品”而认定其不适合中国国情、无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观点是极其荒诞的。其二,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强大改造力为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9]109我们党之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党成功解决了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历史性课题,就在于它指导党和人民挽救了民族危亡,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日益接近“强起来”。其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要求为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现实依据。当前,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12]8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统摄一切社会思潮,聚合多元文化样态,进而有力扎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第二,精准部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贯彻举措。一方面,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这一根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他严肃批评、有力纠正了一段时间内部分领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以及“失语”“失踪”“失声”[6]221等现象,要求全党同志发扬斗争精神,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失灵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予以深度批驳,“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12]28,从而为这一根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扫清了现实障碍,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
七、创新论:以意蕴深厚的崭新论断指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路径
在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向和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以“两个结合”的崭新论断科学指明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向。新时代以来,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及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之间高度契合性的深刻考察,基于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论断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14的崭新论断。他从“结合”的前提(“彼此契合”)、结果(“互相成就”)和意义(“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13]等诸多维度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学理依据和丰富意涵,极大提升了全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自觉。在此基础上,他从精神状态、基本方针、科学方法和目标指向等维度对如何推进“第二个结合”进行精辟论述,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4]15,这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应当具备的精神状态;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4]15,这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4]15,这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应当掌握的科学方法;四是“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4]15,这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应当明确的目标指向。
第二,以系统多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理论创新的方法指南。其一,筑牢哲学根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大论断[14],科学指明了推进理论创新的价值遵循、精神状态、基本原则、核心驱动、思想方法、境界格局。我们推进理论创新,要始终牢记“六个必须坚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深耕理论资源。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视作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党的理论创新的“根脉”,深刻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守好这个魂和根”[15]。其三,回应时代课题。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在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彰显强大的真理伟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对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科学回答,“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15]。其四,拓宽理论视域。要以大历史观的宏阔理论视域科学审视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关系,科学把握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和中国发展大历史,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15]。其五,厚植学理底蕴。“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5]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学理性阐释、学术性表达、系统性建构等方面下功夫、作文章、出实招,不断厚植党的理论创新的学理底蕴。其六,汲取群众智慧。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认识,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15]。
八、教育论:以系统完备的有力举措抓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
习近平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6]374突出强调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此部署了诸多开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新举措,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何以重要、如何抓好等重大问题。
第一,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直面一段时间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充分提升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自觉。一方面,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性、艰巨性特别是其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6]647。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鲜明标识和应有之义,但这一信仰和信念并不会自发产生,必须要通过接受系统的、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真正确立。在此意义上,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重要事业,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和策划“颜色革命”的企图,习近平深刻指出,“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16]648。基于此,他高度重视在大中小学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以此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争夺青少年的斗争。
第二,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科学部署诸多开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新举措,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一,要以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教育对象,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课程保障;其二,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龙头,统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学科支撑;其三,要努力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6]377,“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6]389,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其四,要鲜明擦亮“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10]154等机构和平台的马克思主义底色,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阵地依托。此外,习近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遵循的“八个统一”的基本原则,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方法启迪。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开放、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历程论”“属性论”“前景论”属于事实判断的理论范畴,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探索和回答,在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逻辑起点的位置;“价值论”属于价值判断的理论范畴,是对“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探索和回答,在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逻辑中介的位置;“信仰论”“制度论”“创新论”“教育论”属于实践判断的理论范畴,是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探索和回答,在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逻辑归宿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行”,是习近平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系统把握和深入领会这一重要判断的理论真谛提供了一把钥匙。其中,“历程论”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前景论”科学预见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趋向,二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而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生命表征;“属性论”精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一切思想理论的宝贵品格,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支撑;“价值论”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彰显出的真理伟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明证;“信仰论”“制度论”“创新论”“教育论”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主体保障。
可以说,上述“八论”,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契合,集中展现了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和内在逻辑,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4]17的思想风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为我们彻底廓清和有力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我们系统把握和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真谛提供了一把钥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