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指南。“六个必须坚持”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入挖掘其认识论意蕴,可以让其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发展在认识论上的切实需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任何认识都离不开认识主体,任何认识结果都是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晶。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突出表明,面对社会发展这个最重要最复杂的认识对象,真正的认识主体只能是人民这个重要的认识群体,人民性是归属于这个认识主体的重要特征。社会发展的真理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发现、认识、掌握、运用这个真理的主体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认识主体人民性的精神内涵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历经无数艰难曲折的探索总结之后探索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因此,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这一基本思想观念。认识来源于实践,党和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同时,也成为了这项伟大实践的主要认识者,这项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是由党和人民来认识、概括与总结的。新时代人民群众活动的本质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的重要“书写者”,也是它的重要“诠释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由此充分体现了对认识主体的人民性的大力弘扬。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血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思想认识。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所谓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就是主观主义。其主要危害性就在于,从教条出发,以各本本作为依据,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外部复杂多变的世界,从而导致在具体的实践中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其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充分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来源于其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底气。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摸索通向成功的经验。相信中国经验的正确性,相信中国经验的独特性,相信中国经验的开创性,相信中国经验的价值性,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任何认识的产生都并非置于“空中楼阁”,而是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因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认识论意义在于将认识的传承性与发展性融为一体,确立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精辟总结,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坚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守正”就是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就是必须要结合“认识和改造中国”之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体现了对“守正创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两个结合”中的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守正”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却可以在“创新”中发展,可以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认识和改造中国,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与“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在于无论是中国具体实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创新之源。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来自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两个结合”中完成与实现,这正是对“守正创新”的坚持。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复杂问题还是简单问题,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是外部环境中各种矛盾冲突的呈现,都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提出,充分表明了对认识对象的客观性的尊重,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原则的重要坚持,强化了认识的唯物论立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也不尽一致。这一客观情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困难程度,要求任何一位共产党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有“问题导向”意识,必须善于围绕问题做调查、想办法、出主意、出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应该以我国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问题导向”与“调查研究”紧密相联。离开了调查研究,“问题导向”就无法展开与完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同时他还强调:“特别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结论、做判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共产党人在理论创造中对自身曲折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是我们克服主观主义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本质上说,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新的形式,强调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全面性把握,它既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在运用系统观念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是:避免“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复杂的形势与矛盾以及越繁重的任务,越需要人们拥有系统观念,能够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既要关注要素,又要关注结构;既要注重基层突破,又要注重顶层设计;既要关注重点,又要关注大局;既要关注个体,又要关注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对大局观、全局观与整体观的具体内容与重要意义的充分诠释,是在新时代下如何反对新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指南。全局观是与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全过程的认识相关,大局观意指对整个形势的判断,整体观是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无论是全局观、大局观还是整体观,都是系统观念的体现。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70多年前,马克思以极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人类“世界史观”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变革。随着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观的日益成真,“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因此,“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坚持的郑重提出,深刻地表明在当前社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一论述清楚地指明,人们是无法脱离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进行认识活动的开展。“坚持胸怀天下”是使认识脱离狭隘性、片面性以通达客观性、全面性与正确性的必由之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人民与其它国家人民的之间的往来和联系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外之间文化交流会越来越深入。故在分析、认识我国社会各种矛盾时,不仅要着眼于国内的情况和趋势,还需要关注国际的局势和变化。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只有做到“坚持胸怀天下”,才能为党制定正确的、有远见的战略、政策和方针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把握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就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做到了“六个必须坚持”,对真理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就会更加显著,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23年第16期
网络编辑:静穆 发布时间:2023-11-2311:12: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