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谣

红军歌谣与她永相伴——黄思贵老妈妈采访记

字号+作者:胡绍阳 颜琨 宋玲 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 2007-06-22 18:1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与“红色娘子军”主角吴琼花一样,黄思贵从一名童养媳,毅然决然踏上革命道路,参加红军,走过长征路,最后当上红军女营长……70多年之后的今天,90多岁的黄思贵婆婆'...

 与“红色娘子军”主角吴琼花一样,黄思贵从一名童养媳,毅然决然踏上革命道路,参加红军,走过长征路,最后当上红军女营长……70多年之后的今天,90多岁的黄思贵婆婆已重病卧床,但从她深邃的眼神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她曾经历的充满艰辛,但却无比辉煌的岁月。

  革命老区红军的家

  仪陇是朱德总司令的故乡,也是为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仪陇有1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红军,有5700多人血洒疆场;有40多户300余名仪陇人因家中有亲人参加红军,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作为革命后勤保障的重要区域,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仪陇人民节衣缩食,筹集数百万斤粮食和食盐供给前线。

  今年12月1日是朱德同志120周年诞辰,在此之前,记者一行来到仪陇寻访仍健在的老红军。土门镇的黄思贵是该镇如今仅存的两名老红军中的一位。然而,当我们风尘仆仆赶到石牌村黄思贵家时,却发现老人已瘫痪在床。

  “童养媳”赤脚走上革命路

  身材不高的黄思贵有一双24厘米的大脚,这在乡村是很少见的,因此附近的乡亲们现今都亲切地称她“大脚红军太婆”;远近八方,都知道她赤着一双大脚,拿着一把柴刀参加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长征故事。

  老人出生在阆中市水观镇一个姓黄的贫苦农民家庭,12岁就被抱养到仪陇县回春镇一邓姓人家当了“童养媳”。从此,她便被人称为“邓黄氏”。1932年4月,“邓黄氏”的“丈夫”被狂犬咬伤后暴病身亡。本来就受尽苦难的“邓黄氏”在邓家的日子更加难熬。

  1933年农历七月,属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红九军到达仪陇。那天上午,正在山坡上割柴草的“邓黄氏”忽然见到了这些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的红军战士,听到充满朝气、斗志昂扬的红军战士唱的“穷人债难还,卖女当丫环,丫环多磨难,血汗都流干,红军来了砸枷锁,丫环走出鬼门关”的歌子,她流泪了。受苦受难的她鼓足勇气,拿着柴刀、赤着大脚赶到仪陇县中坝乡红军独立营报名参加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徐向前为她取名

  参加了红军的“邓黄氏”成为红九军妇女独立团第四营的一名战士。由于表现积极,1934年10月,她被选送到巴中“列宁小学”短期补习文化、军事课程。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学文化,也学会了许多红色歌曲。

  就在她快要离开列宁小学时,竟然意外见到了敬仰已久的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红军将领。学习结束前,巴中举行了红军歌咏比赛,“邓黄氏”清脆优美的歌声,得到了徐向前总指挥的高度赞扬。听说她是一位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苦命女,徐向前对她讲,封建统治阶级压在妇女头上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一定要推翻……接着,徐向前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黄思贵。

  “红歌能手”唱响长征路

  列宁小学结业后,黄思贵回到仪陇,因多次出色地完成筹积粮草的任务,很快就被提升为妇女独立团第四营营长。1935年3月,为了帮助部队转移,妇女独立团受命以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战术诱敌,她们大唱“占领顺庆府,打到重庆去,解放全中国……活捉刘湘”的歌谣,以麻痹敌人。完成任务后,她同战友们一道日夜兼程赶至苍溪县城附近强渡嘉陵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管是过草地,还是翻雪山,黄思贵总是用灿烂的笑容和优美动听的歌声鼓励着自己的战友向前进。在整个长征路上,始终飘扬着她高唱的“帝国主义我们要推翻,有了共产党穷人不畏难……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创造一个新世纪……”李先念听说了她的事迹后,赞誉她为“红歌能手”。

  然而,1936年11月,长征胜利会师不久后,在甘肃古浪战斗中,黄思贵所在部队被国民党部队冲散,受伤的黄思贵从此同红军部队失去了联系。

  回乡后继续传唱红军歌

  与部队失散后,黄思贵便同失散红军赵大英、肖兴禄二人结伴,一路艰辛回到仪陇,并同土门镇一位憨厚纯朴的农民刘正明结为夫妻。但黄思贵没有就此甘于平淡的乡村生活,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她冒着生命危险向乡邻们宣传革命精神,悄悄教唱红军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思贵先后担任过村妇女主任、贫协主席。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家卫国,她积极组建宣传队,号召有志青年报名参军,并带领妇女为部队赶做军鞋,多次受到政府表彰。

  几十年过去,黄思贵从没忘记伴着她走过长征路的红军歌,即使已是90岁的老人,她仍然经常走村串户为乡亲演唱红军歌:《送郎当红军》、《十把扇儿》、《当兵就要当红军》、《巴山来了徐向前》,一首首红军歌谣从她的嘴中唱出还是那么婉转动人,至今仍令乡邻们念念不忘。

  “巴山来了徐向前,夺回了地夺回了田,夺回了自由夺回了权。穷人从此伸腰杆,有吃有穿比蜜甜……”黄思贵悠扬的歌声回响在乡间。

  90多岁的黄思贵老妈妈如今已卧床不起。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