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一篇工业区调研。文章大致描述了某沿海城市某街道工业区情况,通过解剖麻雀,我们能够概括性地了解当前沿海工业园区工人的分布、劳动和意识情况,并大致掌握劳资矛盾的基本状态。这是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推荐朋友们耐心阅读。
一、概述
按公开资料显示,甲区F街道工人数30万,企业约6000多家。百人以上企业200余家,500人以上企业30-40家。其余企业均为不足百人的小微企业。据F街道公开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300人以上)占比仅2%左右,雇工却接近60%。
F街道的企业可分为小黑厂和大厂两种,其中大厂又可按待遇、合法程度、管理严苛程度等分成四个小类:
一类厂、加班不超过36小时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即到手工资超过4000元);
二类厂、6天10/11小时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且管理制度较为规范的;
三类厂、6天10/11小时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但管理制度不规范的;
四类厂、6天10/11小时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管理极不规范,且存在大量克扣工资的。
二、一类和二类大厂
(一)基本情况
一二类厂特点类似,雇工合计占比约20%(占所有工厂工人比例)。
资本特点。这两类厂主要以欧美日等外资企业为主,产品高端并一定程度形成垄断,利润率较高。
与政府关系方面。一二类厂多是国际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利润较丰厚。他们一般为地方纳税大户,也受地方政府重视,能够享受各种政府补贴。整体而言,他们比较配合地方的工作,内部一般有专人负责政府对接。他们往往会参加商会/行业协会,且为副会长单位、理事单位等。为增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政治归属,地方特别重视在商会内搞党建工作。
劳资关系的特点。一方面,资方有足够的利润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另一方面,因其主要客户是国际大公司,这些国际大公司多受制于某些国际标准(如SA8000、RBA、OHSAS),而这些国际标准中往往又安排有劳工条约,因此一二类厂的经营比较规范,且在工资之外,还会有餐补、住房补贴、年终奖等福利。这两类厂流动性小,老员工较多,工人容易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有助于增强工人的团结。这两类厂职工维权意识普遍较强,工人不仅关注工资,还关注工作日常中的各种矛盾(食堂、宿舍、空调、高温补贴等),厂里也有相应的形式上的意见反映渠道(如知心姐姐团队、员工沟通会等)。劳资双方核心矛盾仍然是工资,但是厂里工人倾向于追求更加长期的利益,不会轻易以离开工厂为代价去抗争。
一二类厂的区别。一二类厂主要的区别在于普工的工资,一类厂普工基本工资(加上福利)较高,且随工龄不断增加。一般而言一类厂普工5天8小时到手工资在4000-6000元左右,可以不考大量加班维持生计;而二类厂普工5天8小时到手工资不到3000元,必须靠大量加班维持生计。一二类厂的利润均较为丰厚,都能够支撑较高的普工工资。区别往往在于,一类厂普工曾有过集体行动,迫使工资上涨。因此,随着劳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一二类厂经常互换位置,一类厂可能掉落成二类厂(物价涨工资不涨),二类厂可能升级为一类厂(集体行动后基本工资大幅上涨)。
因为二者高度类似,下面我们主要以二类厂为例,讲解这类厂的特点。
(二)分群体工资工时情况
大厂内的人员可以分为体力无产者(普工、基层班组长等)、脑力无产者(普通文职人员、技术员、普通工程师)、小资产阶级(部长、部门经理等,在生产安排、原材料购买、工人升职加薪等重要事项方面有权力,可以决定部门内部的财务使用)、资产阶级(总经理、副总经理等)。
二类厂大部分普工在刚进厂的时候底薪为当地最低工资(或者略高),随着工龄的增长,底薪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十分有限,10年的老员工底薪也不会超过3000。一般而言,二类厂加班时间在80-110小时左右(周一至周五加2-3小时,周末加10-11小时),到手工资在5000元左右。
班组长工资比普工略高,有几百块的岗位津贴。他们一般脱离了体力劳动,可以决定一条拉的人员安排、加班等,有一定的安排生产的权利,但非常有限。在劳资纠纷中,往往站在普工一边。有些班组长为了补贴家用,下班后还会去打临工。
文职人员属于脑力无产者,他们工资很低(4-5k),往往是拿月薪,没有加班费,大部分为5天8小时,很少加班。
二类厂一般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技术人员队伍(这是二类和三类的重要区别),通常为大专或高中学历以上。技术员和工程师的工资要比普工、班组长、文员都高一些,往往能拿到7、8k以上,甚至1w+。他们往往会加班(特别是跟线技术员),有些公司有加班费,有些没有。有加班费的厂中,跟产线的技术员和工程师有加班费,驻办公室的技术员和工程师往往也没有加班费。多数加班费以当地最低工资为基数计算,部分人员加班的时薪甚至少于正常工作的时薪。
部长、部门经理等级别员工属于典型的新兴小资产阶级。他们的工资往往在1.5w以上,能够相当程度上掌握本部门生产资料使用权,并一定程度上享有生产资料的收益权。他们另外一个可能的收入来源为灰色收入,如自家小厂等。这些人在劳资纠纷中一般占资方立场。但是当劳资冲突有利于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参与或者利用劳资冲突。比如,在有工会的二类厂,工会常常被中层把持,他们会利用工会动员普通工人和资方谈判。近年来随着经济下滑,这部分人也越来越不稳定,部分下层小资下班后开滴滴补贴家用。
(三)其他福利和工作环境
二类厂一般都会缴纳公积金和社保,缴纳基数多数按实际工资,部分按基本工资缴纳。大多福利较好,有些厂依法缴交工会经费,过年过节会发放过节费或比较高标准的慰问品。公司食堂在干净、卫生、菜品丰富程度等方面比其他厂要好很多,但工人对食堂并不一定特别满意,这说明工人往往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斗争。宿舍通常有空调,条件也不错,但因为这类厂老员工多,老员工有家庭,更倾向于在外租房。
由于他们受到国际客户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同时他们也比较遵守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同等岗位、同等职能的部门在工作环境方面较三类厂、小黑厂好一些,但工伤和职业病仍然不可避免甚至高发,违法事项也不时可见。比如某二类厂冲压车间有很大的噪声,员工往往出现听力方面的职业损伤。该二类厂在前几年勾结体检单位,隐瞒体检报告,让听力受损的员工继续在噪音岗位工作。
(四)用工管理
二类厂用工比较规范,管理相对人性化。这体现在如下方面。
休假方面。二类厂一般不会克扣员工的病假工资、产假工资、年休假等,普通员工可依法享有上述假期。
劳资沟通。出于国际标准的要求以及稳定内部劳资关系的需求,部分企业会开展形式上的劳资沟通,如某二类厂每年都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实际上该公司本来就有涨工资的预算,但在形式上需要工会代表工人和资方谈判),另一二类厂每半年会召开一次员工代表沟通会。
日常管理。企业的管理比较人性化,基层管理人员不会动不动就训斥工人。如果基层管理无理训人,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某种机制解决,比如找工会、人事或上级投诉等。
派遣工。为缓解招工困难,并为了方便管理(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补偿),这些厂也较多使用派遣工,但他们往往会选择有信用、规模较大的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派遣工干够一定时间可以转为正式工。他们使用派遣工主要是为了灵活用工,而非通过克扣工资降低成本,这是二类厂与小黑厂使用派遣工的重要区别。
企业文化。二类厂会组办生日会、旅游以及各类问题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但普工参与度并不高。二类厂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灌输某种理念,但效果非常有限。
其他。二类厂比较注重员工参与公司的改善,日本厂尤其重视。这种后福特管理模式很大程度受鞍钢宪法启示,但又加入了资本主义的物资刺激。日资厂会以奖金为刺激,发动技术人员写提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工人意识情况
二类厂工人意识相比三类及以下厂要高,但仍停留在法律层面。比如,很多常年在小黑厂打工的人,对不交社保习以为常,而二类厂的员工听闻某老乡没有社保公积金,他会知道这是违法的。有些积极的员工,还会鼓励老乡去要社保。
二类厂由于老员工较多,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并有自己的社会生活。而流动性高的三类厂或者小黑厂,员工原子化程度很高,下班后就回家玩手机,社会生活很少。
二类厂大部分工人没有结社意识,少部分人有结社的意识,但多数组织水平不高,在当前劳资对抗下不足以实现结社的目标。
(六)矛盾分析
总体上二类厂的工人的权益意识比其他厂要好。
在当前的条件下,任何工人面临的主要矛盾都是工资工时的问题,即使是这样的“好厂”,工人仍然需要6天10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二类厂老员工多,经济压力较年轻人更大。近年来生活成本急剧增加,房租逐年上涨,猪肉、菜价也涨得快,但最低工资标准几年都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下,小孩上学、老人赡养等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中男人。
在二类厂中,如无意外,多数人会一直干到工厂搬迁(可拿到数万至十数万补偿金),而不会以丢掉饭碗为代价进行斗争。因此,二类厂中工资工时的矛盾一般会以一种长期但不激烈的方式展现。他们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比如加班、夜班津贴、劳动条件改善等。
只有普遍而巨大的利益(比如搬厂的经济补偿金等),才能成为也往往成为激发剧烈抗争的导火索。二类厂工人不轻易停工,但一旦发生停工,组织程度和斗争性比其他厂要高。
三、三类厂
(一)基本情况
三类厂是大厂的主体,雇工占比大致在40%(占所有工厂工人比例)。
资本特点。三类厂以内资、港资、台资为主,资本规模也较大,但处于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不具备垄断优势,利润率比较低。他们大多为代工厂,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三类厂产品以元器件和低端的最终消费品为主。比较典型的三类厂产品有变压器、光纤、学习机、家用电器、耳机、手机配件等等。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一般小公司购买流水拉和元器件后也能生产。三类厂竞争的就是规模,或者说是雇佣工人的人数。能开一条拉还是三条拉、能雇十个人还是三十个人,是他们经营的关键。他们主要靠形成规模效应,挤垮其他竞争者(多为小黑厂)。
劳资关系方面。该类厂普工基本工资低(一般是当地最低工资),普工需靠大量加班维持生计。该类厂管理经营有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社保公积金一般仅按基本工资而非实际工资缴纳,再如休息休假和日常管理方面也常常违法(普工无法依法享受产假、病假)。
和政府关系方面。这类老板通常和当地有一定的关系,熟知劳动法的漏洞,并且能够摸清楚地方(尤其是劳动部门)在执行层面的一些潜规则,见缝插针地违反各种劳动法律法规,从各种方面压榨工人。他们所在的地区商会、台商商会等机构,也会邀请仲裁员等法律专家给企业人事培训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二)工资工时
这类厂的工资和第二类厂类似,普工底薪为当地最低工资,加班往往和淡旺季有关,旺季加班较多,接近6天11小时,每月约100-110小时,淡季则5天8小时或10小时。普工通过大量加班,每月到手工资可达4000-5000元。
假期方面。三类厂在病假工资、产假工资、年假工资、婚假丧假工资以及工伤医疗期工资等方面都有克扣。比如产假,一般文职人员能休产假但会被克扣产假工资,比如按规定为生育津贴和平时应发工资取最高值,而厂里实际上按当地最低工资来发;非文职人员没有产假可休,普通怀孕后就会被厂方以各种方式挤兑开除。
津贴方面。三类厂通常不依法支付高温津贴,普工如要求支付,资方会各种扯皮,即使最终答应支付,也会耍各种小手段。比如,按法律规定如果工作场所温度能控制在33度以下即可不支付高温津贴,资方就会把温度计放在空调出风口处测温。
社保和公积金方面。这类厂大多数按照当地最低工资的基数缴纳社保,不缴纳住房公积金。
其他福利待遇。基本没有工资以外的福利待遇。有些厂号称包吃住,但住宿、水电都要员工交一定的费用。而食堂往往外包,仅会提供一定比例的伙食补贴。
除普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文职人员拿月薪,没有加班费,平时一般不需要加班,工资在4000-5000左右。这类厂的工程师、技术员和普工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大差距,比如某三类厂的技术员,工资和普工几乎一样,他们和普工的区别在于工作相对轻松,有大量摸鱼的时间。
(三)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
这类厂大多数是流水线生产,整体劳动强度较大。
不同厂工作环境有较大区别。以装空调为例,有些厂装空调,有些厂不装。是否装空调,并不取决于员工是否酷热难忍,而是取决于温度是否会对生产有影响。比如,电子厂害怕员工滴汗损坏元器件,车间通常都有空调;而设备制造厂很多不装空调。某次某电镀车间员工说,“老板眼中,我们比不上一台机器。电子设备沾了汗水,他会心痛,而我们,热得内裤全湿了,他问都不问。”
职业病方面。政府要求所有工厂每年向主管部门报备本厂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同时还要求工厂每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但由于主管部门是卫健委,和生产领域距离很远,执法力量不足,难以掌握各厂的职业病危害情况,所以三类厂在职安健方面不规范的地方很多。很多工人罹患有机溶剂慢性中毒,导致身心俱残,厂里面往往把他们扫地出门了事。
(四)用工管理
三类厂没有那么多国际大客户,或者和国际大客户之间隔了两三层之远,不受各种国际标准的限制,在管理和压迫方面更为严酷。
三类厂普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稍加培训即可上岗作业。对资方而言,新员工比老员工更便宜。新员工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社交高度原子化,对于社保公积金、食宿空调的要求都更低(如某三类厂规定,干满一年的员工才给买公积金)。因此,保持员工的高流动性有利于资方。这种厂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即线长天天在产线上骂人,驱赶工人离开工厂,而人事部门天天为招工而苦恼。这既是厂方纵容的结果,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
由于工资待遇并不高,工作毫无技术含量且强度大,厂方管理粗暴,因此普工流动性非常大。一般来说,三类厂里普工工龄很少在一年以上。文职人员流动性不强,因为5天8小时的工资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且工作强度并不大。
派遣工。三类厂会大量使用派遣工,因为灵活用工可以大量节省资方开除工人的补偿金。三类厂与一二类厂在派遣工方面区别很大,一二类厂会要求派遣公司按正式工的标准给派遣工购买住房公积金,而三类厂不会。他们合作的派遣公司往往不是规范的派遣公司,通常没有社保公积金,也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如某三类厂和派遣工签订两份合同,一份按传统的底薪+加班费的方式算工资,另一份则是实际履行的小时工薪算工资(前一种计发方式下拿到手的工资会比较低,当派遣工要维权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前一份合同威胁员工)。
三类工厂还会大量违规使用日结工、小时工。法律规定日结工、小时工每天工作不超过4小时,但三类厂日结工工作时间和正式工一样,往往是每天11小时。并且三类厂不会按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小时工资。比如某地法律规定小时工资不得低于20元/小时,但三类厂会根据供求情况调整工资,只有在极少数情况时薪才会达到或者高于法律标准。
(五)工人意识情况
三类厂工人的普工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往往是过了年就不来了。他们的社会关系高度原子化的,组织性差,权益意识很弱,厂里不拖欠工资即可,一般没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三类厂技术员的意识和普工类似。
三类厂的文职人员相较于一二类厂更加软弱,因为本厂的普工没有行动力,他们看不到力量,往往认为维权行动毫无意义。
三类厂线长、领班和课长这个层次,一般会有一些老员工,社会关系更加稳定,权益意识会更强。
三类厂也有一些流动性较小的部门,这种部门往往是环境较差的部门(气味大、高温、粉尘等等),这些部门的员工多是40来岁的老员工,他们出厂后很难找到其他工作,因此不会轻易流动。这些老员工权益意识会更强一些,往往会采取积极的行动维护权益。
三类厂部门主管和经理这一层次,基本属于站资方立场的新兴小资产阶级上层,一般斗争时会站在工人的对立面来考虑问题,成为资产阶级的走狗帮凶。
(六)矛盾分析
三类厂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工资问题,但表现形式是年轻员工用脚投票,自己辞职,而老员工可能会以争取社保公积金为突破口。
某三类厂,一老员工离职时发现企业未按规定缴纳公积金,他的基本工资在2000左右,每月加班后平均工资在5000左右,企业按2000的基数和5%的比例缴纳公积金(法律规定应该按实际工资,即5000缴纳),每月少交150元,两年下来少交3600元。该员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投诉后,成功追讨3600元公积金。消息传出,该三类厂陆续有200多名员工投诉该厂,导致该厂承诺给全厂员工补缴公积金。
四、小黑厂和四类厂
300以下企业几乎均为小黑厂,主要是电子厂,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如电路板,Pcb板,遥控器,手机外壳,电子烟,等等。
小黑厂资本规模小,现金流吃紧,因此会想尽办法从各个方面“减少开支”。
(一)工资工时
小黑厂基本工资普遍为最低工资,以沿海为例,基本工资在1500-2200元之间。工人无法靠最低工资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因此被迫自愿加班。
小黑厂加班时间一般在一个月100-110小时(周一至周五加班3小时,周末加班11小时),部分企业会更多。多数小黑厂单休,但旺季时期部分厂会取消休息。
加班费方面,多数小黑厂能够按法定标准支付,少部分低于法律标准。如一月加班100小时,工人到手工资在4000元左右。
小黑厂经常用其他方式克扣工资,比如罚款、逼迫自离、违法滥用综合工时等等。此外,小黑厂普遍不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小厂部门负责人级别的管理人员工资能达到7k-10k,这个工资明显比普工高,但在当地往往达不到社平工资。
(二)用工和管理
小黑厂用工极不规范,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签合同。很多小黑厂不签劳动合同,或者签了收走。因为小黑厂经常违法,小黑厂的资本家甚至将违法压榨作为其利润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他们会通过不签合同的方式增加工人的维权难度。
第二,违规用工。小黑厂多为电子厂,且资本体量小,因此订单具有极强的季节属性。上半年淡季,下半年旺季,用工需求差异很大。小黑厂今年下半年也许需要100个人,明年上半年就可能只需要30人。为了规避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义务,小黑厂往往违反法律规定,大量滥用小时工、派遣工。
第三,管理严苛。小黑厂有大量罚款条款,厂里面动辄扣钱。不仅如此,在小黑厂几乎不可能依法休病假,产假更是天方夜谭。在小黑厂能休产假的都是管理人员,工人怀孕就会被赶走。
(三)矛盾分析
小黑厂工资待遇不高,不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管理严苛,违法事项多,因此工人流动性很强。小黑厂普工工龄很少有在一年以上的。由于工人流动性强,难以沉淀下来形成自身的社会关系,因此小黑厂工人的团结意识和组织意识是最弱的。
在此情况下,资方对员工的权益侵犯较严重。乱发款、不缴社保等是最常见的事项,其他诸如违法压工资(这个月底发上个月的工资,或者发上上个月的工资)、勾结中介克扣工资、逼迫自离克扣工资,也是常见的事项。
由于工人流动性强,难以形成组织力量,只能单个和资本对抗。而资方不签合同,且侵犯权益往往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这里克扣200,那里克扣200),很多人会觉得没多少钱,去维权又很麻烦,因此放弃争取。
整体而言,小黑厂员工意识比大厂弱。遇到问题多是被动维权,即权力被侵犯后维权(大厂当前也是被动为主,但主动的更多)。小黑厂权益问题主要围绕工资、工伤和搬厂补偿金展开,很少涉及劳动条件改善(如在车间安装空调等),几乎没有主动进攻涨薪。然而,由于小黑厂违法频发,因此小黑厂爆发员工维权的频率并不低,不时出现因拖欠工资而导致的维权事件。
四类厂就是规模达到了大厂标准的小黑厂,工人常戏称为大黑厂,基本特点和小黑厂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五、结语
通过对甲区F街道的工业情况分析,我们能得出如下结论。
1、该街道40%工厂工人受雇于小黑厂或四类厂,几乎不签合同,不买社保,难以享受正常的休假,厂里管理严苛,且通过各种违法手段克扣工人薪资。该街道另有40%的工厂工人受雇于三类厂,会签署合同,买社保但不符合法定标准,基本不缴纳公积金,普工难以享受正常的休假,厂里管理严苛,基层管理骂人较为普遍。余下20%的工人受雇于一二类厂,会签署合同,基本按法律规定缴纳社保和公积金,普工能够享受正常的休假,由于受制于国际客户的各种标准,厂里管理相对人性化,且在形式上设有各种沟通渠道。
2、小黑厂、四类厂、三类厂,合计约雇佣工厂工人80%,这80%的人都随时遭受这不同程度的违法侵害。由于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工作强度大且技术含量低,工人的流动性很强。这种高强度的流动性,一方面有利于资本违法获利(比如自离不支付工资、不干满一年不买公积金),一方面不利于员工形成本地的社会关系,因此也不利于员工形成团结意识。一二类厂,合计雇佣工厂工人20%左右,这20%的人在基本合法的状态下被剥削。由于管理相对人性化,且福利待遇交好,一二类厂普工流动性不大,老员工较多,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关系,有长远规划(比如一直干到工厂搬迁),较为注重日常权益,团结意识明显更强。
3、从未来来看,二类厂工人经济方面的目标是提高基本工资,在5天8小时内(或者每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即现行物价下获得4000-6000元的工资。二类厂由于垄断或者优势市场地位,有较高盈利,由于工人相对稳定,有长期团结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从日常来看,一二类厂工人经济方面的目标是进行日常权益维护,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相互的联系。
4、三类厂、四类厂和小黑厂盈利微薄,工人流动性强,因此较难出现工人团结争取基本工资上涨的局面。并且由于利润微薄,单个资本能否支持工人在5天8小时内(或者每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的情况下)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诉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在小黑厂或三四类厂落实8小时工作制,可能需要全局层面的调整。从日常来看,这些厂工人经济方面的目标是敦促厂方落实基本法律,比如购买社保和公积金,享受法定休假等等,这些是工人能做并且已经在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唤醒更多人的权益意识。
5、还有一些其他结论,就不便在这里说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