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按语: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100年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哲学被解释的越来越不成样子。唯生产力决定,唯经济基础决定,本来的革命哲学越来越被打扮成不准革命的哲学。这样就要梳理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恢复它革命的本来面貌。再加上对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学、革命和建设史的重新反思和必要梳理,这才是对十月革命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这个杂贴集主要内容产生于15年,曾经发于乌有之乡。可以做《马克思主义本意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两文的补充。三文互相补充,各有侧重。抛砖引玉,欢迎斧凿。
一、主体自觉的时代
124我之所以说就业问题纯粹是个资本主义命题,是因为社会主义公共劳动涉及的实际不是就业,而是公共劳动分工和社会必要劳动在社会成员间的合理分配。而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社会所必要的社会劳动将越来越少,而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时间将越来越多。所以,社会主义最终又是个从劳动中的解放问题。
反过来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生产越发展,就业问题就越严重。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机器发展,则只是意味着每个人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让资本主义走向自我崩溃。社会主义相对公共必要产品生产的发展,使人走向自由和解放。
125关于人从劳动中的解放,你说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也行,但我还是认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本身也还是消灭了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人从劳动中获得了解放。
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哲学家。如果比较彻底的看这些问题,就要从哲学高度。在生产中,人本身作为自然产生的劳动工具,它的对立面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人造工具首先是对人本身这个自然工具的延长,发展到机器阶段,就是对人本身作为劳动工具的替代了。而今天的机器已经发展到机器人阶段,人机互联、机机互联,互联网,物联网,在机器对人劳动能力无限扩张的同时,已经是最大可能的发展着对人本身这个劳动工具的替代。所以,工业革命和机器发展不变的目标就是最终消灭人的劳动,这在哲学意义上讲,是一定不会有错的。
所以,哲学意义的结论有了,你的问题就只会是在这个哲学意义范围内对我的否定。比如你说,直接物质生产中的劳动消灭了,但管理监督意义的劳动还会存在。但我会说,即使监督管理一样的劳动都可 以由机器人来做,甚至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由机器人管家来打点。在这里,劳动又消灭了。
至于说你我聊聊天算不算劳动,并且里面算不算有创造性劳动,这就和有人讨论性行为算不算劳动,没有本质区别了,意义不大。
126动物的生存斗争吃喝拉撒,是动物的本能,属于动物的活动,不能叫劳动;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点,但它也是本能,属人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逻辑思维活动都是劳动。劳动只是人类活动中的一部分。
127我只能叹息一声了!现在很多人像作者一样,故意不去看中国也已经是一个新资本帝国。共济会在哪里?就在北京上海在你的身边。资产阶级在面对无产阶级的时候,他们的反革命联盟已经延伸到你的头顶,还用着上西方寻找吗?
民族问题,当共产党把能打到美国的原子弹搞出来的时候,中国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实际就已经解决。如果说走不通,那只是因为多数国人必然的无产阶级化而走不通。你们难道真的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了能打到美国的原子弹他们还怕美国资产阶级不成?
现在再念叨民族问题转移视线,就是对人民的欺骗。中国问题和世界的问题现在已经一样,就是阶级问题,是要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的问题。
二、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
128理解马克思主义,其实可以从马恩选集第一卷就可以理解差不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论、提纲、费尔巴哈,尤其提纲更是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起了一个提纲携领的作用。正是在提纲和费尔巴哈中,马克思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核心的地位,后来所表述的一切的历史规律(唯物史观),必须统统归在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之内理解,才是正确的。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升到历史的主导地位以后,更是如此。所以,不能用马恩个别时候表述的线性史观,当作什么规律,或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其实那仅仅是自发时代规律的旧的表现形式而已。在新的自觉实践中,规律的表现形式自然不同。
129.我说静下翁先生对马恩有误解,其实就是说呢,任何一种认识论,只要它是认识论,必是以人为认识和行为主体,必是要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成熟的认识论,则必是像恩格斯毛泽东那样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问题。唯物唯心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人有对客体的这个自由,而在于是要主观臆想的自由,还是合于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自由,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对客体的自由,是合于实际和规律的自由。
所以,不管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都是秉承了这一原则的。辩证唯物主义不管它初期的形式如何,最终必然要达到毛泽东那种认识论高度。唯物史观也不管它最初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足够注意到要强调主体的作用,但它最终都要上升到主体(主观能动性)对客体(规律)的这个自由高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到底不过是研究,主体能不能认识客体并获得对客体的自由,和如何获得对客体的自由。
由于在人获得了对客体自由的阶段,也就是人合于规律的自觉的发展自己的阶段,规律表现形式相对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唯物史观确实要有个更适应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自觉实践的升级,但这并不意味它以前就有什么根本性的缺陷。只不过是过去对这个东西尚缺乏一定的提炼,还需要人们去区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区分好。
马恩选集第一卷前三篇文章实际已经把这个马克思主义大体勾勒出来了:无产阶级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是人在改造环境;在过去历史中,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扩大了的世界交往中转变成异己的力量——生产力统治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人重新支配生产力的总和;现存世界的革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东西,到毛泽东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客观的对立同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实践。
现在需要反对的是排除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机械唯物论的预设,有的是误解(同志朋友),有的是扭曲篡改(敌人)。
当然,对我们自己的不能准确理解,也要做自我批评。
130.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谈论各种关于世界的历史的观点,首先要明确的,它们都是一定的认识论。其认识和行为主体都是人,世界或历史只是客体。成熟的世界观历史观,一定是要阐明人类实践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更是如此。比如唯物主义,谁也不能脱离人对世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实践活动,去理解新唯物主义。如果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误解。当然历史上有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比如马克思批判过的忘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但从马克思批判了那个东西以后,再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做了旧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解,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我这么说并不否认对马克思主义要进行新的归纳提炼)。其实以革命实践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可能无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纲,到毛泽东的主客观统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到我们说的自觉实践(即,自由或自由王国)中规律表现形式相对自发时代的根本的变化(从规律自发时代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发展、阶段论,到自觉时代直接的共产主义表现形式),都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体地位。
131.帖子就难以完全的做到严谨,还有明显的病句,我最后那句就是明显的病句。所以,帖子有时只能大体明白大概意思。
我没有调和的想法。在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叫旧唯物主义,它确实还没有发展到力求主客观统一的程度,马克思批判它们忘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知道环境改变人,还不知道正是人在改变着环境,所以马克思提出改造世界。选集前三篇文章基本给马克思主义定了调子,直到毛泽东,只要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没有离开过这个基调。
当然包括马克思本人在内,人们并不是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场合下都在强调上层建筑和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在马克思那里因为要研究自发时代的情形,所以确实往往更多的强调了生产力作为异己的力量的作用(马克思其实从一开始就说生产力这个看似异己的力量实际是人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宣传者本身的问题,这给人一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似机械唯物主义的印象。实际并非如此。在不同的场合人强调问题总会有侧重,顾此失彼是规律,我们阐述问题的时候,也照样避免不了。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就要区分着看,要懂得提纲携领,抓不住纲,可能就会不得要领。
再者马克思主义以前讲三个部分,其实刻意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观、经济学、共产主义,实际从未分家。看似哲学,实际同时可以是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比如自由和必然问题,主体人对客体的自由,同时可以是涵盖所有方面内容。
132.静下翁先生的贴我好好看了几遍,理解的还是有些模糊,不过有一点我是看明白了,就是先生主张以人作为认识主体,从而力图弥合因为观念上的分裂统一,对实践造成的错愕。有没有这个意思?应该是有的吧。我认为这有很好的启发意义的。
我最近的文章谈,共产主义的条件是人民群众的组织起来。我就想共产主义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其实就是组织起来实实在在地自己当家做主人(不再让地主资本家做主、不再让新老官老爷做主。组织起来和不断的完善这个组织起来是当家作主的前提),和在公共劳动中求得大家从自然束缚中的共同解放。其实就这么简单。
过去讲“抓革命,促生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听起来都挺吓人,“革命”是怎么样要闹得天翻地覆底朝天的事情啊!但实际在共产主义条件下,这里的革命,也不过是讲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巩固人民群众的组织化成果之意。社会主义政治是众人之事,谁也不能搞成自家的事,强调的还是完善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抓革命,促生产”中,革命和生产的统一,不过是讲改进生产关系和大家共同的生产能力的统一。但一提“抓革命、促生产”,确实有时给人以两个中心的错觉。最近有网友从政治与军事统一,革命与生产统一的角度,谈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而非矛盾问题,恐怕也有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东西的量辞轻重,也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况。一定历史条件下,有的时候确实需要提的重一点——需要革命和阶级斗争。但根据您的提示,在多数情况下,实际只需要提要什么就行了。要的是群众组织起来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化,用防止出现新贵族阶层的办法来促进这种完善和巩固化。是在这个前提下的发展生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大政治。两者实际又是根据具体情况的两种不同操作手法。最终的作用和目的是一样的。有的时候,不经过斗争就达不到群众组织化完善和巩固的目的。但斗的太过了也不行,所以多数时间,就只明确想要的群众组织化完善的目标就行了。
你说,因为强调人本身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弥合掉所有观念的分裂,恐怕很难做到。因为客观实际就存在分裂。历史上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从而阶级斗争,和生产生活本身就有分裂,当然看似两个中心,实际还是生产生活一个中心,但它们往往确实是两个分开的斗争领域。量辞定性上可以变化,但可以分开的事实无法变化。
其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行动哲学,只能从行动哲学上去分析它的认识方法。从这个角度看,不管说是精神、意识,都可以归结到人对世界或实践的认识,这里人还是主体。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能不能改造世界,怎么样改造世界。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题。
133.我考虑一下,还是接受哲子的批评。我也一直在端量我最近给马克思定性的准确与否,看来有意无意当中或许给老马还是附加了一些东西也遮蔽一些东西。这我会注意。在阐述规律问题的时候,马克思并不是在所有地方一贯的是站在自觉实践的高度,很多时候确实是仅仅是站在自发阶段的角度看待规律问题的。感谢哲子的提醒!
134.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后世一直把恩格斯的著述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根基源头。我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对人本身的认识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同时也就等同于对世界的认识问题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根本问题。那么精神也就是主体本身,说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东西不能引向神秘主义。唯物主义是从事物历史的现实的世界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如此,精神本身就也要从它与世界的历史的现实的联系中理解。其实这与主体必须从其与客体的关系理解是同一的,没什么区别,主体能不能认识客体,主体能不能获得对客体的自由(计划目标愿景信念),这还是核心。
我这个人不喜欢琐碎的思考一些问题,当然考虑问题不免也有盲区偏狭,大家共同探讨或许能拓展眼界。
三、主体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135、我们可以从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考察这个问题。一开始是无机界。在有无转化的过程中,分裂了的有各个部分之间又产生无限多样的纷繁复杂的联系,产生无限多样的事物。这个阶段,在有向无转化的过程中,一切的事物又都是历史的阶段性的,都是要灭亡的。包括原子元素,虽然时间漫长,但也要处在不断的衰变当中。
这个时候还没有精神。精神产生自有机生命界。
生命即意味着,对必须要灭亡这个自然的否定,就是对所有事物都要灭亡的逆方向而动,就是保有自己。这是有机界才有的现象。
所以生命产生出的主体意识,就是精神的本质。它是对自然过程的否定,是保有自己而不是灭亡;然后它是对客体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自由,它要从自然界中获取保有自己的物质条件;同时,发展到人这里,主体对世界客体的自由和对自身这个客体的自由(与自己的关系),又各自获得了更加独立充分的发展。
我过去对物质世界从无机界到人的发展过程是有思考的,但确实没有对精神现象做特殊的关注,只把它看做从有机界到动物界到人的发展。
136.....
141、量变质变规律和普遍联系没有矛盾
这个问题不难。马恩论述的不全不代表问题不能解释。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所有事物都是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体。所有事物都有个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当外部联系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内部联系即发生质变,旧的规定性让位给新的规定性,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马克思对哲学没有做专门论述,但这可以从人与人内部联系和人与自然外部联系的关系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史_这些马克思都或多或少有深刻论述,看出,虽是特例形式。
联系的量变引起事物质变。包括照耀现实先生自己和我和岳先生的联系的量的变化,也会引起照耀现实先生自己对此一问题理解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因为一旦可以把普遍联系理解到,事物即联系并在联系中运动发展,就会立即明白质变和联系量变的关系。
以前,很多朋友只是没有搞明白各范畴的互相联系。
142、哲子这个质、量,我还辩不过来。
不过,胳膊腿没了,还是个缺胳膊短腿的人,凌迟了,那就是一堆肉了。所以,外部联系的量变,在这里还是引起了质的变化。如果肉被狗吃了,它就要变成大粪,也是外部联系量变引起的事物本质的变化。所以,事物外部联系的量变,引起事物内部联系质变的规律,总是成立的。事物即联系,并在联系中运动变化,这应该是宇宙万事万物各自作为历史的阶段性存在的普遍规律。
143、列宁的“事物的自己运动”,只能从主体的自己运动的角度理解,自为实际从来不过是它为。非如此,这个提法,就排除了普遍联系的前提。毛泽东的事物运动内因论,只能从主体行动的角度理解,内因其实从来不过是因外。非如此,就无法自圆主体因为与客体世界的外部联系才产生出主体意识从而主体行为的实际。如果把客体世界的自然过程看做一个无情的摧毁一切的消亡过程,那么一切主体的行为,不过是试图保有自己而不被消亡。主体与客体的外部联系实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主体作为事物的内部联系必因外部联系的状况而改变。
马克思本人不肖于把精力浪费在形而上学上,把精力主要放在其它方面。但从他论述问题的方式,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认识和实践,它们各自间的关系,马克思实际上还是无意中确立了主体随外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当然,既然是无意中,也就可以说还没有明确。
列宁提出事物的自己运动。但也没有过多的解释。
今天只有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引入进来,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贯通,才可以看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原貌。
144.在主体对客体自由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这个外部联系,决定主体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变化发展了,内部联系就也要变化发展。总之,是内部联系能动的反应外部联系,内部联系随外部联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相对人与自然关系如此。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由,也是如此。外部联系切断、主客体(心与物)的二元对立消除,内部联系即升华。所谓跳出三界超然物外的修炼过程(禅定),即内部联系的升华过程。总之,不管是人作为主体对自然客体的自由过程,还是对自己肉体生命的自由过程,都要从外部联系的改变开始。
145、因为有神无神,而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孰是孰非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实际双方都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讲,唯物唯心实际和有神无神并没有多少关系(有神无神不是可以争论的内容,而是生产生活修炼实践中经验的内容)。唯物唯心在这里只是实践着的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方法。这个地方唯心一定是不对的,只有唯物,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中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实事求是),人才可以取得对客体的自由。主观臆断不可能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必然。
从行动哲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的心学、佛道修炼实践中以心为主(相对客)的内容,也不能简单的完全定位成唯心主义。心学的积极的成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该上升到主体的行动哲学。心即主体。心学所强调的人的主观的自觉能动的作用,就是人的主体行为和作用。
146、用主体哲学,可以贯通古今一切道德学术(包括儒释道的内容),解释一切自觉时代的世界改造实践、个人的自我改造实践,包括身体的改造实践(在自觉时代,古代圣贤教育所包含的自我修养方面的内容,是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自我革命形式出现的。过去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丢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