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按:这是俺的人民研究生的一次读书作业,阅读的是《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作者本人是一位中学生。欢迎大学生和研究生朋友前来指导指导啊。
古文怎样观止?
载瀛
一、 读《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1020个字。
战国时期,社会愈发动荡不安。各国诸侯为一统天下,广招贤士进行政治改革。因此,一批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游走于诸侯国之间,用论辩之法帮助各国诸侯分析形势,做出有利判断。其中,以苏秦最为著名,本文就讲述他先主“连横”、后主“合纵”的发迹史。
读罢通篇,尽管苏秦说秦未能如愿,但是他一定是看出了秦国具有一统天下的巨大潜力,所以才先以连横之策说秦。可是,本文并没有叙述苏秦如何以连横之策说秦,但正因苏秦一开始说秦失败,才备受冷落,发奋苦读,后来以合纵之策说赵王,终有所成,佩六国相印,成人上人,途径故乡,备受恭敬,从而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以,“说秦”只是一个引子。
苏秦既可以为秦国“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也可以为六国“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合纵连横”可进可退,足可见其专业本领之硬,但他却没有坚定的政治主张。
苏秦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原来苏秦奋斗目的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功名富贵,这也代表了战国纵横家投机谋利的一面。这除了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战国大时代有关外,从本文可知,还跟苏秦的家庭环境有关。当今天下,类似于苏秦这样的人,恐怕不少吧。许多人奋发自励,刻苦攻读数年,拥有一定的专业本领和文凭。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为实现其所谓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博取功名利禄,不惜放弃原则,投机取巧,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然存有这样的人,就必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整个社会还是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的阶级立场,表现在爱憎分明上;充沛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上;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现在公而忘私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表现在奋不顾身上。”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厉天下,庭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这就是平民子弟苏秦为个人奋斗的光辉一生!然而,由失败困顿到成功显达的过程中,苏秦不得不面对父母妻嫂前倨后卑的巨大落差,这促使苏秦感叹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同样,苏秦在相反的途路中,大概也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今天下,竞争加剧,最好能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否则局部战争终会频繁发生。
另外,苏秦的文辞读起来具有一股气势,这应该就是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吧!
二、 读《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论伐蜀》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486个字。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想利用蜀国发生内乱之际,兴兵伐蜀,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兴兵进犯,所以犹豫不决。于是,围绕是出兵伐韩还是伐蜀,司马错与张仪在秦王面前展开了辩论。
张仪主张伐韩。他首先认为,应该借助魏、楚的力量,出兵合击韩国,并顺路劫持周天子,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挟天子以令天下”,成就王业。其次认为,伐蜀无名无利,争夺“三川、周室”有名有利,所以伐蜀不如先伐韩,否则,“去王业远矣”。
针对张仪的论调,司马错断然否定,主张伐蜀。他首先提出成就王业需要的三个条件,再结合秦国国情——地小民贫,打算从容易做的事情着手。然后,分析蜀国形势,认为伐蜀,不仅时机成熟,而且“一举而名实两附”。最后,有力的驳斥了张仪的主张,让人清醒的认识到伐韩不如伐蜀万全。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伐蜀成功,“秦益强富厚,轻诸侯”,为成就王业奠定了基础。
从中可以看出,张仪有些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空谈误国,而司马错不愧是秦国名将,战略才能出众。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在司马错看来,一个国家具备了“富国、强兵、王”这三个条件,王业便随之而来。这也是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自己内部解决好,外面的世界自然就摆平了。所以,当张仪主张以武力成就王业时,司马错却主张扩充实力,从当前形势出发,稳扎稳打,成就王业。
因此,伐蜀论辩,是秦国关于向外扩张从而推进王业的一场论辩,其实就是秦国用什么战略一统天下的问题。
三、 读《范雎说秦王》
《范雎说秦王》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700个字。
范雎在魏国死里逃生,改名换姓,潜随秦使由魏入秦。初时范雎未能得到秦昭王的特别重视,后来他上书自荐,并希望能面谈以便进一步陈述治国谋略。秦王大悦,急切召见范雎。这就有了范雎初次觐见秦王时的一场谈话。
范雎要陈述的是“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的大事,必然就要涉及宣太后和穰侯。这虽然确合秦王心思,从而求教心切,但又是非常敏感,必须慎之又慎,所以秦王才会有“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等一系列表现。
另外,范雎知道这场对话有“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的危险,所以疑虑重重,却又引古论今,旁敲侧击。这一面要“知王心”,看秦王是否愿意摆脱骨肉之亲和左右大臣的羁绊;另一面要反复强调自己尽忠不避死。直到最后,范雎才点名实质,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并对秦王的处境表示了关切。
秦王回答说:“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这就是秦王对范雎表露出的态度,而范雎终于取得了秦王的初步信任,这为他辅佐秦昭王完成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读罢通篇,范雎并没有向秦王进一步陈述治国谋略,只是试探秦王的真实心意。因为彼此之间只有取得了正真的信任,双方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才能为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
四、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344个字。
邹忌从一件“比美”小事中领悟出一番道理,并以此讽谏齐威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但是跟齐国的美男子徐公相比,邹忌还是有点不自信。于是,邹忌向妻、妾、客询问,并借徐公来访,仔细端详,得出不如徐公美的结论。这就像“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经过冷静思考,再分析妻、妾、客赞美的原因,邹忌领悟出一番道理。然后,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齐王接受意见,悬赏纳谏,广开言路,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本文说明了一个深刻的政治道理:面对“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社会大环境,居高位者要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奖赏说真话的人,才能少受蒙蔽,从而修明政治,无需动武便能战胜对手。
五、 读《颜斶说齐王》
《颜斶说齐王》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292个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齐国就广招天下贤士进入“稷下学宫”,齐宣王仰慕颜斶的名声,便召见了他。
初次相见,颜斶就表现出不媚权势的姿态。然后,两人就“王者贵乎?士贵乎?”的问题进行交谈。这个问题其实是由不同立场之间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无论结果如何,显然,随着天下形势的日益复杂,士的地位在迅速提高。
颜斶以秦国攻打齐国的两道命令为论据简单论证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论点,恐怕难以让人折服!无论如何,齐王总算认同了,并希望颜斶能出仕,即“愿请受为弟子”,还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即“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这恐怕正是古往今来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吧!
然而,颜斶谢辞还引发了一番高论。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有些人未出仕前忧国忧民,一旦进入仕途,贪图权势利禄,就不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太璞不完”或“形神不全”。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与其如此,颜斶情愿回去过这种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生活。
这番高论流露出颜斶对人生的某种看法。正如君子所说,颜斶懂得知足,返璞归真,则终身不辱。
当时,有很多以游说诸侯而谋取高官厚禄的士,也有一些不畏权贵、不慕利禄的士。显然,颜斶属于后者,乃隐士也!此后,知识分子就沿着这两条道路不停地选择和不断地反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剧变,面对先贤,知识分子的气节今又何在?
六、 读《冯煖客孟尝君》
《冯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是一篇国别体历史散文,全文总共872个字。
战国时期,养客之风盛行。各国权贵出于各自需求,纷纷广招门客,充实力量,而门客也把投靠权贵门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一种途径。齐国孟尝君就有门客数千,而冯煖只是他的一名普通门客。
冯煖为何要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孟尝君呢?除了同意收留“贫乏不能自存”又“无好”也“无能”的冯煖之外,更在于当冯煖以“弹铗而歌”的方式三次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还一次比一次高时,孟尝君都能一一满足了他。冯煖是有意或无意地在考验孟尝君,从中认识到他确实是一位值得追随和报效的人。这样的“择主而事”必然是出于本心。同样,工农大众跟随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也是出于本心,否则就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就这样,当孟尝君需要有人替他做事时,冯煖积极主动领命。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就是冯煖为孟尝君“焚券买义”。犹如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打土豪分田地的状况,深得民心啊!当有一群人为人民的利益奋斗而不怕牺牲时,人民怎能不欢呼万岁!
孟尝君对此很不高兴,但也只好如此。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官职,回到薛地。“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这就是冯煖为孟尝君买回的“义”,即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冯煖所分析,“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当今像孟尝君一样的人,他们不缺这些身外之物,他们缺少的是这个貌似虚无缥缈的“义”,所以要多为人民服务。倘若有朝一日落魄了,人民也不会忘记,还会涌泉相报。
此后,冯煖以薛地为根据地,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帮助孟尝君转危为安,还巩固其政治地位,即“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读罢通篇,一个“贫乏不能自存”又“无好”也“无能”的人,一旦有机会施展才华,竟会产生这样大的能量。可见,无产阶级一旦登上历史舞台,也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