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中国人不好战,但决不惧战
——纪念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55周年
按:此文是5年前为纪念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50周年所写,原标题为《中国人不好战,但决不忘战》发表于2012年11月1日“人民网·强国论坛”。当时几乎无人想起此一历史事件,更无任何纪念文章,倒有不少攻击文章,故有感而作。没想到5年后,半个世纪前中印边界形势重现。有朋友要我就当前形势作文,叹历史何其相似乃耳!只是时空转换,庙堂决策变异而已。遂将原文改动两处:变不“忘”战为不“惧”战;变“50”周年为“55”周年,再在网上重发一次。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整整过去55周年了!
55年前的10月20日,面对印度政府蓄意挑起的边境争端,面对印军“前进政策”的步步紧逼,面对继承了英帝国殖民主义衣钵、咄咄逼人的尼赫鲁扩张主义,中国人民实在忍无可忍,毛主席一挥手:“扫了它”!中国人民解放军毅然发起了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
战争历时一个月,我军一扫所有印军入侵据点,以秋风落叶之势急剧推进,据说先头部队一度进到距新德里300公里之地——印度首都随即陷入惊慌,大街上忙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参见《喜马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印度政府被迫临时将总理府从新德里迁往孟买,甚至还准备把印度的首都搬家。
就在印度举国慌乱之际,毛主席却下了一道停战令,主动作出了撤军决定:我军返回至传统习惯线(1959年11月前的实际控制线),并再后撤20公里驻守,与印军脱离接触。从此,中印边境有了几十年的安定。
中国军队完胜而止战的做法,让当时世人大跌眼镜,大惑不解。英国记者马克思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中就写道:
“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最终的戏剧性结局,让所有持西方扩张主义史观的人感到不可思议。马克思韦尔作为一个西方人,自然也不例外,他读不懂毛泽东,更不能理解这位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军事统帅指挥下的战争。
中国人爱好和平、不好战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轻而言战。
我国古代另一部重要兵书《司马法》则进一步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反对轻易言战。认为国家不管有多么强大,如果搞穷兵黩武,就必然祸国殃民,最后一定会覆亡;反之,太平盛世,仍当居安思危,如果安而忘危,废弃战备,一旦外敌入侵就会有亡国之豫。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其实就是这一传统的辩证军事安全观的产物。说到底,打这一仗是被印度人逼出来的。
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邦,自古以来就有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印两国有东、中、西三段国土接壤,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但根据历史行政管辖范围,双方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即:
东段沿喜马拉雅山南南麓,包括现在处于印控区的达旺,巴昔卡,德让宗;
中段和西段分别沿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脉为界。
过去中印两国都以这一传统习惯线来绘制地图,两国人民也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进入近代以后,这两个文明古国同样遭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1700年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侵略印度,到19世纪上半期已完全占有印度;1859年英国在残酷地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后,遂改由英国女皇委派总督进行直接统治,印度成了英国的完全殖民地国家。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后它又伙同其他列强共同侵略,将中国变成了一个由各帝国主义共同主宰的半殖民地国家。
19世纪后半期起,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加强了对我西藏地区的渗透与侵略。
1865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到新疆作了一次探险旅行,返回后擅自作图在昆仑山一侧划了一条中印分界线,把我新疆至西藏之际的阿克赛钦地区划为英印属地,这就是所谓的“约翰逊线”;英国也从未将此事知会过清朝政府。
1888年、1903年,英国侵略者曾向西藏地区直接发动了两次军事进攻,意在强行进入,均遭西藏僧俗人民的英勇抵抗而遭挫。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英国侵略者策动西藏独立,妄图将它从中国分裂出去。分裂不成,1914年又通过英中藏的西姆拉会议,非法“划界”,片面炮制“麦克马洪线”(未得中国政府承认),妄图强占中国西藏地区的领土。
无论是1865年的“约翰逊线”,还是1914年炮制的“麦克马洪线”,都是英国单方面的“划界”主张,始终未经中国历届政府的承认,在国际法上都是非法无效的。正因此,由英印殖民当局1937年出版的地图上,虽然标出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但明确注明为“未标定界”。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按理,同样遭受过英国殖民主义祸害的印度与中国,应有更多的共同的语言来处理因英国侵略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可是印度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扩张主义衣钵,一心要做“大印度联邦”的美梦,这就使中印边界问题的矛盾迅速尖锐起来。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不仅沿袭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实际占领;且进一步推进,至1953年东段已扩展到“麦克马洪线”一线,侵占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954年,又在地图上将原先由英国强加的印中“未标定界”线改画为“已定界”线;1959年,在西段,再根据其单方面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提出领土要求;在中段,印方通过多次边界扩张,侵占了巨哇、曲惹等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国政府认为:
“中印边界是从未经过正式划定的”,“双方地图对边界的画法不可避免地会有出入”,但相信“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定可以通过友好商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
但印度政府的态度却是:
“除非中国军队先从他们目前在传统边界的印度这边据有的哨所撤出”,否则,“谈判是不会有成效的。”(尼赫鲁在1959年9月26日给周恩来的信)一句话,一切都得按印方说的办,没有谈判余地!
如此咄咄逼人,实在是欺人太甚。
中国人不好战,但决不惧战
面对印度的尼赫鲁扩张主义,中国政府从两国睦邻友好的大局出发,长期来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主张“保持边界的现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然而,印度政府视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为软弱可欺,特别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仗着国际上有美、苏两霸的支持,极大地强化了反华活动的力度。印度积极策动西藏达赖集团的“藏独”活动(1959年3月,西藏农奴主公然叛乱,印度随即成为“藏独”叛乱基地),同时,又在中印边境大肆扩张。
在东段,印度政府以勘界为名,已不满足于占领“麦克马洪线”,而是跨过“麦线”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在西段,开始派军队进入我国领土,以实现其“约翰逊线”。为此,两国军队在1959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即东段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段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力图挽救中印关系的恶化。由于印方坚持无理要求,双方未达成协议。随后又举行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毫无结果。
1960年起,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开始实施所谓“前进政策”。即不断地派巡逻队进入中国“占领”地区,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的路线。
在西段,尽可能地向其主张的边境线推进,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把阿克赛钦地区“实际上”变为印度领土;在东段,把哨所推进到“麦线”,对整个边境地区实行“有效占领”。
自印方推行“前进政策”一年多时间,印军在西段设立了43个据点,这些据点有的甚至设置到中国哨所的后面,双方哨所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在东段,仅1962年上半年,在麦克马洪线一线就建立24个哨所。
在印军“前进”过程中,制造了许多流血事件。如:
在东段,1962年10月,印军越过克节朗河进攻我军各哨所,一次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达47人;在西段,印军不断地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我领土的行径,我军始终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竭力避免战争。比如1960年,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我军后撤20公里,实施“隔离政策”,以避免因与印军过近距离的对峙引发冲突。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
然而,克制忍让并不等于我们惧战。
就在印度扩张主义最为嚣张之际,中国政府指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坏;力争和平,但不惧战。告诫部队: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
正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主席就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当印度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渠道后,中共中央果断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
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不惧战,又不恋战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先要乔冠华(主管外交部日常工作)和总参谋长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听完汇报后,周总理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与会人士均表示赞同。
毛主席在会上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尹家民:《红墙见证录》)
毛主席的这段话实际上确定了战争的性质,就是说,这是一场“政治军事仗”!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尼赫鲁:中印边境问题,不可能采用军事占领方式解决,只能以政治谈判的和平方式才能解决。
10月20日,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开始,战争在东段和西段同时进行。整个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20日至28日)。
其时,印军在东段和西段总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共约22000人。我军为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共3万多人。反击战开始:
东段,我军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晨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
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
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至此第一阶段作战便告一段落。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遭印度政府拒绝。相反,印度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大力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增兵。
第二阶段(11月16日至21日)。
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增兵,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进行反击。
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
西段,我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很快击败印军,尽占班公洛地区的据点。
总之,在历时一个月的军事行动中,我军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在这场战争中,被印度人引以自豪的王牌军——第四师第七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让印度举国震惊,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
印军第七旅原属英国殖民主义的军队,当年参加过八国联军侵略过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旅曾经对德、日、意军队作过战,号称是“打遍欧、亚的劲旅”,可谓历史悠久,历经百战,功勋显赫。然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让这支“王牌旅”彻底完蛋。
面对惨败,印度总理尼赫鲁慌忙向美国求援。其时,恰好中国宣布停火,主动撤军,释放全部战俘,还退还缴获的所有武器装备。
印度人挑起中印边境战争无疑是自取其辱。中国人不惧战又不恋战的做法,让印方彻底无话可说。这就是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有理、有利、有节。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再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即使在最困难的形势下,也不例外!
正如西方媒体评价的那样:
这次战争,中共等于以自己一人的力量同时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两大最强大军事阵营:北约以及华约的联合支持的印度。也就是说:中共同时在当时击败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军事行动。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不可能做到的。(《西方眼中的1962年中印战争》)
这场自卫反击战打掉了尼赫鲁原先的狂妄,遏制了他的扩张主义野心(尼赫鲁于1964年在抑郁中死去),它从心理上给印度人留下了巨大的阴暗。时至今日,印度人仍心有余悸,念念不忘这一“国耻”。
正如印度学者马汗德拉在《新海峡时报》上撰文所说:“1962年战争给印度留下的伤痛比印度历史上经受的任何外来侵略、军事失败和殖民扩张都大,这创伤至今没有愈合”。
另有印度学者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场战争,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曾如此深入我们的领土”。
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算是表示了他应有的一些自信:“2012年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今天的我们有能力保卫每一寸国土”。
相反,与印度人自认为1962年战争是其难忘的“耻辱”;如今的一些中国人却并不觉得这场战争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甚至还歪着脑袋在指责决策这场自卫反击战的先人。说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似乎是他最行。
所以这样,是不孝子孙忘本了,良心变坏了!
最后,请勿忘记:
这一仗我军牺牲了722人,负伤697人,没有一个被俘。只要不是汉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怀念这些为国捐驱与负伤的先烈勇士!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