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七月二十八日发了一篇赵磊同志的文章,其中讲到社会本体问题。作者据卢卡奇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本体是实践。我们认为将实践作为本体非同小可,有偏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倾向,值得商榷。
作者主张实践为社会本体,举了三条理由。其一,马克思说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生活资料,生产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所谓第一前提就是说本体问题。其二,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本质和本体等价。其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到这里无法再追问了。也就是说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本体。
我们认为上述说法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我们知道,本体问题是有确切范围的,是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从本体意义讲,人类社会是世界的一部分,本身不存在本体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讨论社会本体,也只能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就是这样说明唯物史观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生产是)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角度讲社会生产的,即说明社会生产是物质的生产,从而说明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第二位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唯物史观,所谓社会本体就是社会存在。可是,作者所说的人类生存的前提、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等等,讲的是实践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讲的并不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他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本体论问题,也不能成为社会本体的理由。社会生产或者说社会实践无论多么重要,但也只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没有取代社会存在的资格。因此,社会实践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本体。
其次,作者把前提、本质和元素等等当成本体,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例如,世界基本元素的问题,是世界的构成问题,而不是世界本原问题。人类在探求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走过不少弯路,曾经把某些普遍性较大的具体的物质(金、木、水、火、土等)当成世界本原,也曾经把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当成世界本原。其根本原因是把物质的某些存在形式当成物质本身。说社会的基本元素是社会的本原,就是把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当成社会本身,就是重复人类在历史上所犯过的错误。这里顺便说一句,作者在有关文章中,还有把生产力作为本原的错误倾向,这也是把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当成本原,希望引起作者严重注意。
其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本身包含物质和精神。当我们以实践为本体的时候,我们将会面临一个难题,即不能确定它是一个物质本体还是一个精神本体,那就只好承认世界的本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这就成了双重本体,即二元论。世界的本原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精神,如果有多个本原,那就不叫本原了。比较彻底的唯心哲学家和比较彻底的唯物哲学家,都不承认二元论。二元论实际上是采用和稀泥的办法,取消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但是不讲谁为第一性,就取消了哲学本体问题,从而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因此,卢卡奇从实践本体论走向历史唯心论绝不是偶然的。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过,人们的认识是否与外部世界相符,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毛主席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阶级性,一是实践性。在马克思发现实践的哲学意义之前,人们对于能否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问题,是不能证实的,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但是,我们毕竟不能因为实践有特殊的地位,就把它提升为世界的本体。真理再往前走一步,有时看仅仅是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的党派性(辩证唯物主义公开声明为工人阶级服务)和实践性是不可分割的。只讲实践性部分,丢掉党派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了中性的东西,就失去了它的特殊本质。切断一个理论体系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从而摧毁体系本身,这是西方解构主义学派肢解马克思主义经常玩的把戏。
实践本体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闹过一阵子。当时有一股社会思潮,以卢卡奇的带主观色彩的实践本体论为依据,企图将马克思主义修改为所谓实践唯物主义。但因为这股思潮肢解马克克思主义的意图过于明显,在中国工人阶级中没有多大市场,闹过一阵就偃旗息鼓了。我们希望年轻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与实践本体论划清界线,保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