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本意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和人的本质问题总结》、《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政体改革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辨正》、《关于劳动的消亡问题及其答疑》,还有一个《理论杂贴》当中,已经整体阐述。现就以前文章由于行文不便,阐述的不太充分或尚没有涉及过的几个问题,做个补充说明。
1、强调主体论,不是要反对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时候开始,强调的就是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论特质。
新唯物主义,之所以谓新,就是因为它是在这个前提下的唯物主义。但多数人实际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其中原因,除了理解方面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在于新的世界观宣传初期,在面对西方基督教传统的群众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不得不首先要面对如何扫除群众中深厚的唯心主义传统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就是同时为完成这一文化革命的历史任务的产物。所以说,以本体论为主要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就也是必须的,起码是合理的。它们后来也已经大体完成了历史交给它们的历史任务。
所以,历史的看,错误的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本身,而是我们后来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做了本体论的理解,而忘记或阉割掉了它曾经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它本质特征的它的主体论部分。甚至把实践唯物主义仅理解成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仅理解成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还要愚蠢地倒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实际是被利用成了告别革命和反对革命的理论工具。而这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不但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由于抽离了主体论成分,实际是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倒退回到马克思批判过的、忘记了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主人主体地位、仅知道怎么样从客体方面解释世界的实际对革命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的旧唯物主义。
而今天要批倒这种错误倾向,就要重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成分,在本体论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体论。
所以,强调主体论,并不是要否定本体论。
本体论讲世界本源,是解释客体世界的。实际是客体论。主体论讲改造世界,讲人能不能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如何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没有正确的本体论,不能正确的认识客体世界,就不会有正确的主体论,就不会有人对世界的顺利成功改造,就不会有主体对客体真正的自由。但理解本体论,必须在主体论革命实践哲学框架内理解。否则,如果不是从主体论的框架内理解,不注意人本身在与客体世界关系中的主体作用以此指导实践,就一定会对革命实践造成愚蠢有害的后果。这也正是马克思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只知道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而不知道更重要的是人对世界的改造作用原因。
2、强调主体论,不是要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突出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主人主体地位、并以此定位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哲学。它当然的把人看做对客体世界自由过程中一切问题决策的主人和主体,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成败,直接的和无产阶级阶级主体性、主体能力的保持完善和发挥状况-它也代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关联在一起。把这种主体性和主体性能力的完善和发挥程度,看做决定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但它又是唯物主义的。
首先,认识事物,要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认识——唯物主义的认识,即唯联系主义的认识。然后,在人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实践中,又是根据已有认识合于规律的实践——即把唯物主义路线贯穿于实践的实践(实践唯物主义)。正是因为这个实践是合与实际情况合与规律的,所以最终它才是合与主体对客体的自由的。主席讲实事求是、讲调查研究。主体的意识和主体的行为的自由,都是根据实际和规律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
所以,主体论并不一定就主观唯心。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一定会反对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历史上的一切认识论方法论,都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认识论方法论。但主观臆造不根据实际情况的唯心方法,一定不会引导人们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只有根据事物与世界现实联系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才是真正可以让人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是唯物主义的主体论,不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论。
3、强调主体论,并不是否认生产力的决定论
前段时间,人们争论是不是生产力决定的问题。有坚持生产力决定。有坚持意识决定。
实际谈这些问题,要具体分析。有些人谈生产力决定,实际并不真正懂生产力。有些人谈意识决定,实际也不真正懂意识。
沙漠的生产力和沃土的生产力不一样。所以,有的时候,环境资源条件就是生产力。同样的资源条件,机器生产和肩挑人扛的生产力又不一样。所以,生产手段在这里也是生产力。其它,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是。而所有的生产力,最终又都要表现为每个人糊口混饭的能力(即社会成员个人的生产力)。由于某种阶级关系生产关系,造成群众糊口的能力出现问题,群众就要造反。造反的呼声,就是觉醒的阶级主体意识,是阶级对其客体世界自由的意识,代表改善本阶级生产力的要求。然后是阶级的主体政治——阶级通过上层建筑对有利于自己生产力的经济基础的干预。
人们的生产关系,总是围绕每个人个人的生产力组织的。即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总要考虑让奴隶还可以活。否则,个人的生产力维持不了——人都活不成了,任何阶级关系生产关系都难以维持。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是围绕人们共同的生产力组织的。人们共同的生产力提高不起来,个人的生产力也实现不好。
所以说生产力决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生产力,并不是对个人来说是作为异己力量的生产力,而实际直接就是个人的生产力(技术条件的也自然包含其中)。即使共同的生产力,也要源于个人的生产力。主体论讲人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但归根结底,还是人对它客体世界的能力_人们的生产力,在他们的背后在决定。人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必须通过人的决定才可以决定。二者实际并不矛盾。
我们之所以说,自发时代的历史规律更多的表现为生产力的强制作用,只是因为在人类还缺乏整体主体性的时代人们生产力争夺的纷争和盲动——是个别的局部的自觉被整体的盲动给冲淡了。但即使如此,也依然否定不了人本身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强制作用,也依然要通过人、阶级、集团的作用实现。
生产力的强制作用,即使在人类已经取得整体主体性的自觉时代——这个时代,人们的利益纷争、从而历史的整体盲动已经不存在了,按理说生产力对历史的强制作用也应该不存在了,历史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但即使如此,那个时代在认识和实践暂时不能统一的时候,在认识还正确指导不了实践的时候,生产力的强制作用,还依然会显现。
另外,资源环境的因素、生产手段的因素,作为生产力,也总要对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既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力,又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关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也就是说,既作为生产力,又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总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条件生产手段的条件——总之物质条件及其发展,而改变的。这又是一个决定的作用。
当然,如果说人们的生产合作直接就是生产力,那么就完全可以说人们的生产合作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就直接的也是生产力。并且是最首要最重要的生产力。生产力然后才是人们的生产手段和工具。并且,不单如此,实际是有了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才会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手段和工具。特定的生产手段和工具,总是特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结果。而生产手段和工具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整个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说,作为生产合作关系的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也积极地消极地作用于生产手段(技术条件)的进步。这是从生产力合作的方面讲的。
从生产力争夺的方面讲,各阶级在生产中的地位——对生产的占有和分配关系,总之阶级关系,对生产关系也同样规定(这点,过去的教科书讲的也最多)。而阶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则决定了各阶级各自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就由围绕生产力的合作和争夺这两方面规定。
劳动存在的时代,为了提高人们互相的生产力,人们一方面要进行生产力合作,另一方面还会生产力争夺。在合作中发展他们共同面对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在争夺中社会又分裂成对立的两大阶级阵营。统治阶级的主体意识,是为维护自己的生产力。被统治阶级也是为维护自己的生产力。阶级主体意识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自由——即生产力,联合对其它阶级的斗争意识——即阶级斗争的意识。所以,阶级主体意识的基础,终归还是由生产力意识,是为维护本阶级的生产力服务的。
当然,既然是主体意识,一旦阶级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形成——它真正统一成阶级,它就要革命或者反革命。它就一定是积极主动的,而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它的主体性越强,它推动本阶级目标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历史上只要取得了统治地位的阶级,就总是要凭借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不断的打击瓦解被统治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和阶级主体能力。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阶级斗争当中的各阶级,无不是以加强本阶级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战斗群体的群体组织能力)、打击瓦解敌对阶级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维护推行本阶级阶级利益(生产力)的不二法门对待的。革命阶级如此,反革命的阶级也是如此。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的规律概莫如此。
现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所以会出现代表整个人类的整体主体意识,就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人类劳动的排它性否定。在劳动消灭进程中,机器生产对人劳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表现为无产阶级群众个人生产力的完全的丧失。无产阶级要取得对糊口这个自然的自由,首先就要取得对机器生产的自由,就要改革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公共劳动关系。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机器生产和公共劳动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才可以真正解放自己。这里,无产阶级代表全人类的这个人类整体主体意识,仍然是由它与自然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性关系决定,也就是由它的生产力决定。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阶级斗争,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代表所有人的生产力),同试图复辟成新阶级的少数人阶层利益(少数人的生产力)的斗争延续;是代表人类整体主体性的主体性,同试图复辟为少数人阶层利益主体性的倾向的斗争延续。它依然要以打击瓦解想要复辟成新阶级的上述代表少数人阶层利益的阶层的主体化复辟倾向、和加强完善代表人类整体利益的人类整体主体性能力(无产阶级的主体能力——无产阶级的党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前提。
其它,落后国家的首先革命,也是他们首先的获得了革命主体性,自觉组织他们自己生产力的需要。所以,只要理解了意识都是主体意识,都是主体对客体自由的意识。就可以理解,它的换个说法,就是意识是生产力的意识,它来自于主体对生产力的需要。是在上述基础上理解上层建筑决定和意识决定。
上层建筑决定吗?决定。作为人的主体行为,它一定决定。意识决定吗?也决定。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一定也决定。但它们归根结蒂都要受生产力规定。主体意识,就是主体对客体能力的意识,就是生产力意识。
总之:上层建筑应该主要的按照阶级斗争的范畴理解。阶级斗争应该按照生产力斗争来理解。
所以,从内在机制讲,说生产力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说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实际是一样的。历史的终极动因,无外是主客体矛盾。上述两个说法,不过是同一问题在阶级社会的一体两面。
其它,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教科书式的经典辩证关系表述,实际也没有错。但那最好是把这个地方的这个生产力仅看成技术条件物质条件的而非人的条件的生产力理解。但那只有在大时间跨度的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才可以做到。并且,也只有在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二者的辩证关系也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否则,断代史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内涵就要复杂的多,互相穿插,到底谁是生产力谁是生产关系有时都不太好区分,谈谁决定谁,就更要具体分析。实际没有死的公式。
但从人类史角度就不一样了。时间跨度越是延长,生产关系本身的生产力水分就越少,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成分就越多,我们看到的就越是越来越清晰的人与人关系,或说人们在生产中关系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脉络。同时,看到的生产力就越是在人对自然关系中反映技术条件物质条件而非人的条件的那个生产力。甚至最后仅剩下从最原始的工具到智能工具生产工具的进步历史,牧农工商和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工农业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史。
只有在这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典表述中那种教科书式的辩证关系,才是近乎公理式正确的。这就像我们看主客体关系一样,时间越是长远,我们看到的主客体关系,就越只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越只是浓缩成人的内部联系。就越是外部联系决定内部联系,内部联系反映外部联系。而随着时间的缩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个体局部来说,就也看成主客体的关系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内涵和互相关系,就需要具体的分析。所以,随着镜头的缩短或拉长,即使焦点不变,具体的镜像也已经变化了。
4、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和事物发展的外部联系决定论的关系
外部联系决定论,是我关于世界、事物动因问题的一个哲学总结(与它对应的是内部联系的反映论)。这个总结大体可以简述如下:
首先,世界是物质的。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存在——也就是有,向无物质存在的虚空——即无,地位转化的过程中,分裂了的有,各个部分之间必然发生的、前后相继的、纷繁复杂的互相联系。
因而,事物即联系。是分裂了的有,各个时期、各个部分之间阶段性的暂时的联系。
所以,一切事物都注定处在有向无地位的继续转化进程当中,因而注定都是要消亡的。消亡,是事物所必须面对的自然。
并且,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体。一切事物又都是在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其中,事物作为分裂了的有,向虚空即无地位的进一步转化——上面讲了,这个外部联系其实就是个消亡过程,就决定了事物内部联系的必然的变化。同时,事物为保有自己的有意无意地努力,对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必然的产生一定的变化。
所以,一切事物又都是它它在和自在、它为和自为的统一体。是事物外部联系的这个消亡它和保有它的矛盾运动,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规定着内部联系的状况和发展。内部联系只能被动地能动地反映和支持这个外部联系,并随外部联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外部联系的变化发展超出一定的度,内部联系即发生质变。旧的内部联系让位给新的内部联系,旧的规定性让位给新的规定性。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
所以,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特定的外部联系作为条件的。超出一定的条件,此事物即不复存在。
所谓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在这里不过是说事物作为阶段性联系本身的生灭问题。是前后相继地不断由一种物质存在形态向另一种物质存在形态过渡;由一种规定性向另一种规定性过渡;由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过渡。而不是真的凭空而来,又凭空而去。
以上即外部联系决定论。是关于事物、世界动因问题的一个哲学总结。它认为事物的历史联系作为遗传因素,规定事物即有的内部联系。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世界要消灭它,而它要保有自己,即其外部联系,则规定事物内部联系的进一步变化。事物与世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不是有异于此的其它的什么不同的东西。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生命界以后,尤其是在人类产生以后,随生命主体性的进步,外部联系决定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物质世界的早期,在无机界那里,无机物自在自为的成分还是很低的。无机界至多还只是靠无机物本身的惰性、属性来迟滞着自己作为阶段性的有向无的转化。实际是无可避免地处于被外界自然分解、裂变、衰变、消亡的过程当中。只能说是暂时性的还存在着而已,即使这个暂时性的时间很长。
而到了有机生命界就不同了。即使只是最简单的蛋白质,它都已经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当中,吸取着保有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即使存活的时间很短,再简单的生命都已经可以通过代代传递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对抗必须要消亡自己的那个自然过程。动物界发展出了能动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人则开始直接的驾驭物质运动。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能保有和发展自己越来越能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反必须要消灭自己的自然而动;能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越来越发展出自己对于客体世界的主体能动性,并占据主要矛盾方面。这就是生命的主体性。
自从有了生命界,就已经有了生命界相对它客体世界的这种生命主体性。有了这种生命主体性,生命界与自然世界的外部联系,就演变成了主客体的关系,即生命主体为保有和发展自己,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么一种关系。然后是生命主体意识——即意识,的出现——生命主体性得到越来越明显地加强。直到最后人类出现——生命主体性达到到全新的高度。
可以说,自有生命现象以来,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这当然也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而这就是主体论。然后是与人类社会现象联系着的更为复杂的主体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
在主体论中,生命体、人,和自然世界的主客体矛盾运动——这一人的外部联系,依然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和人与人内部联系的组织状况——总之,人的内部联系,变化发展的动因。
列宁的事物自己的运动和毛泽东的事物发展内因论,也要在主体论中正确的理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