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路记者赶赴商场、超市、沿街店铺,采访经营户和消费者,了解最严“禁塑令”的推行效果。记者发现,已有不少商超店铺及时响应新政,换上了带有明确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或其他材质的包装袋,大部分市民也对此表示支持。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仍有不少“禁塑盲区”存在,值得关注。(1月10日《宁波日报》)
眼下,各地纷纷出台“禁塑令”,明确商场、超市、店铺、菜市场等地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同时,也提供了带有明确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或其他材质的包装袋。一些商场、超市也纷纷积极响应,带头落实“最严禁塑令”。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除了一些大型的商场、超市已开始严格执行“禁塑令”之外,一些菜市场、沿街的小店铺,尤其是早餐店、小商铺等却成了“禁塑盲区”,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仍然在“照常使用”。
众所周知,早在2008年,我国就提出了“限塑令”。如今,我国又把“限塑令”上升到了“禁塑令”这个更高层面,这说明治理“白色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为此,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也纷纷出台“禁令”,有的甚至被冠以“最严禁塑令”,就因为它有严厉的处罚机制。
但笔者以为,“最严禁塑令”不能遗漏了“禁塑盲区”。一方面,宣传应到位。在出台“最严禁塑令”之前,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微信、QQ等网络平台,加强“禁塑”的目的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让广大居民都认清“禁塑”的重要性,并知晓“禁塑”的范围,自觉做到“禁塑”。另一方面,执行应到位。相关部门应切实把“禁塑令”执行到位,切忌“抓大不抓小”,对那些大型商场、超市可谓是“有令必行,执法必严”,而对那些小店铺、小吃点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最严禁塑令”在某些地方却“一点也不严”。
同时,要实现全面“禁塑”,还需有“关键抓手”。首先,需有“源头治理”理念。实行全面“禁塑”,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得从“源头上”入手。要严禁各地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纵容、姑息迁就。其次,需纳入“信用体系”。可考虑把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个人等相关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其三,需跟进“可替代品”。对于用惯了塑料袋的广大市民而言,如果一下子“一刀切”地全面“禁塑”,肯定会“很不习惯”。这就需要尽快研发“可替代品”,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广大市民不受“禁塑”的框定而影响日常生活。
当然,实现全面“禁塑”,还需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自觉做到不使用塑料袋,比如:采取提篮买菜、使用布袋购物等绿色、低碳的购物方式。
全面落实“最严禁塑令”虽然是一件“难事”,但笔者相信,只要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并抓住“禁止生产”“纳入信用体系”和“研发替代品”这三大“关键抓手”,再辅以市民绿色、低碳的购物习惯和方式,“最严禁塑令”就一定能被商家和市民广泛接受,一些“禁塑盲区”也自然会得到有效治理。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