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报道了甘肃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因为要给葡萄园让路,惨遭“剃光头式砍伐”。
根据该报道,惨遭砍伐的防护林,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缘的阳关林场,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
可从记者拍摄的现场图片和视频看,大量树木被砍,许多树好不容易才长到碗口粗,稍大一点的树桩干径已达30厘米。
这些正值青壮年的林木像遇到推剪一样,一棵不留地被推倒,上万亩林子被“剃光头”。
有识之士因此发出疾呼,任由这道阻沙屏障彻底失守,不仅敦煌危在旦夕,恐怕河西走廊也将面临一场风沙侵蚀绿洲的生态灾难。
然而,这篇报道,却遭到甘肃当地的强大狙击。1月26日,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调查结果称,阳关林场未发现“剃光头式砍伐”。
林草局只发现,阳关林场在未申请领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违法砍伐尚未枯死的行道树10余棵。
甘肃林草局还表示“林场范围长期以来只有6000余亩防护林”,“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
这等于是公开指责,万亩沙漠防护林被砍,根本就是新华社杜撰的假新闻。
甘肃当地的这一表态,把新华社激怒了。昨天,新华社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公开了相关证据。
证据显示,在1997年和2005年,阳关林场的两份官方文件写得很清楚,当年该林场的沙漠防护林面积分别为13300亩和14000亩。
2016年,在一份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的查处情况中,甘肃酒泉官方也承认,阳关林场的防护林面积为13300亩。
新华社这次真“刚”!甘肃相关部门,你们这次摊上大事了!
甘肃官方文件明明写着防护林有13000亩,为何现在却只剩下6000亩?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为了种植葡萄园,不惜疯狂砍伐树木,事后却想法设法掩盖,这也是《经济参考报》之前报道所披露的。
另一种可能,是这片沙漠防护林其实一直只有6000亩,但当地官员为了制造政绩,在向上级汇报时,有意夸大了植树造林数字,骗取国家大笔补贴。
无论是哪一种,都已触犯法律的红线,都够当地喝一壶的。
据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赴敦煌独立调查,相信真相很快水落石出。
说实话,新华社此次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这些年,市场化媒体凋零,调查报道式微,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成为传播的主流。
新闻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离事实和真相却越来越远。
但仍有一些媒体依然在坚守自己的使命,比如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
去年8月4日,《经济参考报》发表调查报道《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堪称一篇载入新闻史的作品。
记者通过持续两年多的跟踪调查,挖出了一条官商勾结的黑色利益链。
靠非法采煤成为青海“隐形首富”的商人马少伟,及其背后的保护伞青海省原副省长文国栋,双双成为阶下囚。
此次,甘肃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无疑是《经济参考报》又一篇载入史册的报道。
在遭到甘肃当地的狙击之后,《经济参考报》没有屈服,而其背后的新华社,更是罕见地公开站出来,对下属的报纸和记者进行力挺。
这展现出一个国家级通讯社应有的骨气和担当。
敢于正面硬刚,这在新华社其实有着悠久传统。
新华社记者丁永宁曾顶着压力,秉笔署名写下内参:《中国女篮是怎么被撵下专机的?》
文中她写道:副总理乘专机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出国访问,凡是副总理、副委员长,甚至个别副总参谋长均是专机。大量使用专机是一种讲排场的坏作风,是封建落后思想的表现。
这篇稿子“捅了天”:中央由此开会决定:严格控制专机的使用人数,取消副国级的专机。那名把女篮队员撵下专机的副总理不得不做了检讨。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有句名言:“记者报道有问题,我绝不护短;报道没有错误,就是要坚持。我们支持记者履行监督职责,原则就是记者对事实负责,我对记者负责。”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02年1月,新华社记者写了内参《百姓告状为何难?》,揭露大连个别干部对百姓上访置之不理。但报道引起时任大连市领导不满,给朱镕基写信告状。田聪明派人调查后,将新华社报道无错的调查结论呈报朱镕基,直至大连市向中央做检讨。
一个国家,越是重量级的问题,越需要重量级的监督。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依然是媒体,尤其是新华社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必须肩负的使命。
面对权力不卑不亢,保护好自己的记者,为舆论监督撑腰。
只对事实负责,只向真理低头,捍卫新闻人的职业信仰和理想。
我期待,新华社能再接再厉,把正面硬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