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写在前面
01“两步走”
——中国近代以来革命的历史特点
02孙蒋之别
——在“革命两阶段论”的视角里评价孙中山
03毛胜于孙
——孙中山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
04孙毛之争
——崇孙抑毛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根源
写在 前 面 :
“孙中山是什么人?”
“怎么把毛泽东的功绩,安到孙中山头上了?”
关于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孙中山先生的评价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马列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理论家,所基本解决了。
而在经过四十年“改开”后的今天,在左翼思潮涌动的当下,这个问题,似乎又被端了出来,并被和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混杂在一起,加以种种解读。同时,也疑似掺杂了社会性、群体性的一些情绪在里面。甚至于,出现了可谓“孙毛之争”的现象。
人们思想上的这种动态,实际上,再次映证了列宁当年对马克思的一段著名评说:
“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企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灭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伟大代表人物——毛泽东同志。
对孙中山、毛泽东各自的阶级实质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只要稍微运用一下马列毛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得出一个大体不差的结论来。并且,也只有运用马列毛主义,特别是其中的阶级论和社会革命论,才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解答有关问题。
而对孙中山的有关评价,其实,更是几乎能直接从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革命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的……
那么,就让我们,先回到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著作——同时也是科学著作中去。
01
“两步走”——中国近代以来革命的历史特点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其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他回顾历史说:
“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这第一步,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这第一步,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成第一个革命而斗争。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从“革命两阶段论”的视角出发,评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为了使大家充分注意,我们再引用一遍:
“……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指出“伟大性”,二是指出“局限性”。两句话,是一体的,不可割裂,必须全面把握。
第一,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那就是说,辛亥革命,“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分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两大阶段)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什么叫“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呢?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以前的那些运动,包括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其实,都不算真正“像样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到了辛亥革命这,到了辛亥革命这一步,它就比较像样子了,它就比较成熟了。比方说:
①领导革命的孙中山等人,具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三民主义)和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革命派结成的中国同盟会,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③最重要的,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当然后来有反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名为“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等等……
这些,都是辛亥革命以前那些运动,所没有的——只有到了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这一步,才做到了。
02
孙蒋之别——在“革命两阶段论”的视角里评价孙中山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孙中山,则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和旗帜。
我们经常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这个评价,不是随便作出的,是有讲究的。
这里所谓的“中国民主革命”,不是别的,就是指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简称“民主革命”;所谓“先行者”,则是指走在前面的那个,“领路”的、带着我们走的人。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只是资产阶级革命而已……
这就是毛泽东所讲的后一句: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什么意思呢?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发展到1910年代末、1920年代初,用毛泽东的话说,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
为什么呢?
毛泽东说:
“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好了,这就很清楚了。
由于发生了“一战”,由于发生了十月革命——当时,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不能避免。用某些学者的话说,这两件大事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共产运动”的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所搞的革命,就不能不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什么新变化呢?
毛泽东说:
“……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很清楚:“一战”和十月革命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领导者是资产阶级,②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前途是发展资本主义;
那么,到了“新旧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和旗帜的孙中山先生,又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值得钦佩的,他采取了进步的立场,选择“继续革命”,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前头。
用毛泽东的话说,孙中山采取了“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
具体说,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强调,“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我们要知道:正是从这一点上,区分了孙中山和蒋介石。
孙、蒋区别在哪儿?
孙中山,固然是资产阶级阵营的人物,但他是那个阵营里边革命的、进步的左派,是实行新三民主义的;蒋介石,则是资产阶级阵营里边顽固的、反动的右派,不是联合共产党和工农劳苦大众,而是联合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是实行伪三民主义的。
这,就是孙、蒋二人最重要的区别之所在,也正是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共继承孙、反对蒋最重要的原因之所在!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又不能不更高一层了。
就是说:他不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的、进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阶段上,也毅然站到了前面,同样是革命的、进步的。
所以,我们才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民主革命(不论新旧)的一面旗帜。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口头报告时,就说:“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03
毛胜于孙——孙中山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
但是,孙中山,毕竟还是“资产阶级”阵营里边的人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尤其是“阶级本性”。
这就是说: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变成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只是“联合”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体表现,即“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这,就决定了他的局限性。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而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就说: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局限性,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搞辛亥革命的时候,有妥协思想,不能向着革命的敌人作彻底的斗争,甚至不能进行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斗争。
具体表现,就是把政权轻易让给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或者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掌握住政权,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展资本主义。如果那一派革命者有这个能力,中国的政局早就稳定了,中国的面貌早就大不一样了。
并且,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有软弱性,比如全盘继承了前清时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对比,毛泽东的新中国,在成立后第一时间,便全面废除了前代政权与西方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此外,在对人民的方面,孙中山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在北洋军阀掌权后,他当然是一直在奋斗,但是屡屡碰壁,屡战屡败。1952年,毛泽东回顾和总结说:
“孙中山先生是个好人,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其原因:一、没有分土地;二、不晓得镇压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锐。”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只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联合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是工农阶级本身的代表;他或许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些有限影响,但并没有真正接受社会主义。
这么说,有证据吗?
有!
1923年,在孙中山先生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越飞共同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中,第一条就这样说道: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
有当代学者,这样描述说: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能适用于高度发展之西方国家,连苏俄都不够格,中国自然更加不行;孙中山也不主张全面剥夺资本家之所有权,而是主张“节制资本”,即发达国家资本,奖励私人资本。(杨天石:《论国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
当然,对于一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来说,孙中山的“节制资本”主张,已经有相当的进步性了。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者——特别是信奉马列毛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者而言,“节制资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怎么办呢?必须最终做到孙中山所不要的那个“全面剥夺资本家之所有权”!!!
其实,只要是听说过马克思主义入门书《共产党宣言》里的内容的人,都不难了解到,这个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才符合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难不成,要倒退回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跟资产阶级人物比一比,是“节制资本”还是“放任资本”吗?那就不能叫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了,并且这种做法简直是对马列毛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亵渎。
很可惜,我们看到:某些现当代的修正者,连“节制资本”都做不到,甚至连“节制资本”一类的口号都不敢提。他们,连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反垄断,都迟迟不搞,甚至还不敢说要搞。跟他们相比,100年前的孙中山,还真更有进步性!
看来,历史确实不总在前进,曲折和反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1965年,毛泽东同志指出:
“资产阶级从来不承认有阶级存在,说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捏造出来的。孙中山也不讲阶级,只说有大贫、小贫之分。”
因此,伟大的中国革命,要不停滞——要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阶段,进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阶段,当然,就不能依靠孙中山的思想和路线,而必须依靠、只能依靠毛泽东的思想和路线!
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和社会主义者的毛泽东,当然,要超过作为资产阶级代表和资本主义信徒的孙中山。这,不是由他们个人的才能和品质所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在哪个阶级、代表哪个阶级,由他们所在、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要超过他们以前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正如列宁要超过彼得大帝。
不可否认,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有其先进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没有多少资本主义的国家。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中国,按照资本主义的方案搞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要“实业救国”一样,注定是很难搞的,搞起来了也容易得而复失。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道路——先由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带领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再把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阶段——就成了更理想、更可行、更有前途的革命方案,到今天也依然没有过时!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孙中山是进步的,无产阶级的毛泽东则比孙中山还要进步;孙中山的资本主义方案是革命的、进步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方案却是最革命的、最进步的——这,就是结论。
04
孙毛之争——崇孙抑毛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根源
既然评价孙中山、把孙中山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大体弄清楚,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么,何以在今天,还会出现对孙中山的争议,甚至“孙毛之争”的现象呢?
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的确有那么一部分群众,对孙、毛二人各自的特点,对孙、毛之间的区别,都不很清楚。
这才会出现那种,把本属毛泽东的功绩,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孙中山身上的笑话。在那些糊涂的群众看来,孙、毛,都不过是挂在某些严肃场合的画像罢了……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又决不是纯粹偶然、完全自发的。
本质上,这是一个思想问题——这样子的思想问题,之所以存在,又一定是与社会实际、与社会上各种力量对比和斗争的现实状况相联系的。
群众有认识也好,无认识也罢;观点正确也好,观点错误也罢——这些思想问题,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受影响的结果——受社会上种种流行的意识形态和观点影响的结果,受制造出流行的意识形态和观点的那部分人影响的结果。
你以为你总在“独立思考”??
否!
很多时候,你所想的,只不过是人家让你想的、愿意你想的!!
这,恐怕才是符合,或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及其认识论的观点。
在今天,在相当程度上,孙也好,毛也罢,都像列宁说的那样,被“偶像化”了,变成了“无害的神像”,被用以“‘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
同时,孙、毛各自的革命学说,特别是更进步的、代表绝大多数劳动群众利益的毛泽东的革命学说,也正是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内容被阉割,锋芒被磨灭,被某些人给“庸俗化”了。
“崇孙贬毛”,可能来自于两种社会力量。
他们的观点和宣传,影响着群众的认知。
一种,是资产阶级右派,及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群体(一般所说的“公知”)。他们这帮人,本来就反对社会主义,本来就对毛泽东和他的革命学说怀有刻骨的敌意和恨意。因此,在他们那里,“回归”中国资本主义祖师爷之一的孙中山,甚至把孙中山当成崇拜的偶像,大讲特讲“国父”论,大树特树“国父”权威,向国民党看齐,都不是多么奇怪的。
另一种人,则更隐蔽、更危险。他们,就是原来社会主义左派阵营里的右倾动摇分子,后来演变为我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现当代修正者。要知道,按照毛泽东的革命学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左派执政;共产党领导,就是左派领导。但是,在毛泽东以后,甚至从毛泽东时代的中后期开始,情况就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
1976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毛泽东同志说:
“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
请大家千万注意:“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就是某些人崇孙抑毛的思想根源,就是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毛泽东在当今得不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宣传和纪念,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却反过来被一些人刻意拔高的思想根源!!正因如此,相信社会主义、对自己的领袖有着深厚感情的相当部分群众,才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应当说,中国的大多数人——最广大的工农群众,是从心底里更亲近毛主席的,因为毛主席终其一生都在替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之所以在中国人民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长久不衰的威望,不是因为他把人民给“洗脑”了——像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历史学者所认为和宣传的那样,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打工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自己的鉴别、比较中,往往发现:毛泽东,才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和愿望的那个人!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现当代修正者,及他们所豢养的职业“笔杆子”——无良公知文人,多年来,起劲地攻击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殊不知,就算给他们毛泽东那样高的地位、那样大的权力,他们也未必能搞得起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伴随着财富和资源的高度垄断、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权利保障等方面日益凸显出来的严重不平等,再觉醒中的我国无产阶级,一定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年毛泽东给中国指出的道路——真正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出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