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群里一视频报道,引起笔者查了下百度:
第一名:杨培东,美国国籍,出生于1971年,祖籍江苏苏州,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
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
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
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
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第二名:殷亚东,江苏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8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终身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及界面化学,以发展新材料和利用新能源为主题,以化学合成、组装和功能化为主要手段,同时跨越材料、物理、生物及工程等多个学科。以纳米技术为特色,致力于研究材料的新组成、新结构、新特性和新应用。在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体印刷术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这些领域产生了少有的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殷教授在化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55位、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2位。获得包括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职业发展奖、美国Cottrell学者奖、美国3M公司青年教授奖、美国中美化学教授联合会杰出青年教授奖、美国实验室自动化2010旅行奖等诸多奖项。
第三名:黄暄益,台湾人,毕业于美国纽约皇后学校,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是唯一不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走出去的学生。研究方向为无机纳米结构控制合成、金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线、氮化镓空心球、金属氮化物纳米棒、有机硅薄膜、新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纳米结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自组装等。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中,黃教授獲得第3名殊榮,為亞洲地區學術單位學者排行第一名。
第四名:夏幼南,江苏人,美国国籍,曾就读于江苏靖江中学,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6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7-1990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佛大学 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学位 ,师从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
夏幼南在美国获奖近20项,例如:
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Thomas Reuters)发布的2000 - 2010年间全球顶尖一百名材料科学家名人榜,排名第四。
2013年,因其在纳米晶体合成及应用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夏幼南是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华人获奖者。
2015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全球最有影响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集团(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全球最有影响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第五名:孙玉刚,1992年从山东茌平县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开始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从事独立研究工作,目前是终身研究员,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负责人。多年从事新型纳米金属材料的构筑以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规格化制备、空心壳纳米金属的结构形成与演化、柔性可伸展纳米电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氢气传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
第六名:吴屹影,1976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200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生物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终身职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染料敏化电池和低维纳米材料等的合成与设计工作,研究成果颇丰,是国际知名的年轻学者。在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材料学家名人堂榜单名列第六。
毛泽东时代,中国一穷二白,钱学森义无反顾回来了,是什么向心力使他甘愿奉献,强大祖国?
毛后时代,中国已具备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工业、科技实体,为什么那么多高端科技人才反倒往外跑,产生离心力?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他人作了嫁衣裳?那些工业、科技家当哪去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心寒?为什么无了吸引力?
同是一个祖国,吸引力差距前后咋就这么大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