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乱港”媒体《苹果日报》印刷版在今天出完最后一期, 为其26年生涯画上休止符。
从创刊伊始,《苹果日报》就围绕着巨大争议,它是法庭被告席的常客,经常花钱购买偷拍片段并向受访者付费,刊登明星艳照,爆光名人出轨消息,甚至开设关于色情和妓院的专栏评论。
就连BBC都承认,其做法“违背新闻采访原则”,在香港社会“公信力不算高”。
香港回归之后,《苹果日报》公然站到对抗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立场上,参与组织策划黑暴活动,甚至连续刊发社评文章,要求西方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制裁、封锁或者采取其他敌对行动,
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对“补壹刀”表示:终于,苹果也抵制不了牛顿定律,掉下来了。香港人苦苹果久矣,现在终于拔毒了。
苹果落地的消息传出后,英国、欧盟及一些西方媒体攻击香港特区政府“侵犯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这是意料之中的。新闻自由已经被《苹果日报》用来当了多年的挡箭牌,这是对新闻自由最大的抹黑。
1
从黎智英及壹传媒高层将《苹果日报》变成一个颠覆组织之后,“苹果的下场其实早已命定”。
《苹果日报》最终号及一些西方媒体极力渲染悲情,称23日午夜有大批香港市民冒雨到《苹果日报》大楼前支持,隔日,香港市民“抢购100万份最终号”。
然而,据刀哥了解,《苹果日报》和西方媒体又在“制造新闻”了。
有昨夜去《苹果日报》大楼前蹲守的记者告诉“补壹刀”,新闻照片里拍出来看好像很多人,实际上八成是记者,他晚10点到的时候,现场市民不到100人,后面人数多的时候也不超过200个。昨晚香港下了雨,现场有些冷冷清清的感觉,大楼里有人拿着手机开手电跟楼下互动,楼下有人呼喊撑苹果的口号,气势跟修例风波时期比大大不如。
刀哥今天上午在《苹果日报》大楼前看到,楼前没有什么“撑苹果”的人。
反而有香港市民冒雨打出“热烈庆祝壹周刊、苹果日报停刊、玩完”,“假新闻fake news”的标语。
参加示威的香港市民告诉“补壹刀”,因为昨晚看到报道说有很多市民支持《苹果日报》,又说印刷100万份《苹果日报》今早一抢而空,他们认为这是谎言,以前50万份都卖不到。所以他们气不过,制作标语来庆祝《苹果日报》“执笠”,而且大楼的现场支持者也不多,证明停刊是正确的
市民说,《苹果日报》长期“反中乱港”,香港有一句俗话,看多了《苹果日报》反中国反中央,而且黎智英作为幕后金主,勾结外国势力,操纵选举,发动黑暴,祸港害民,毒害青少年。苹果早执笠早好,莫毒害香港,搞得香港不安宁。因为黎智英就是祸港之源,所以一定要打掉这个毒害香港的假新闻平台。一日一苹果,真相远离我。
这位市民认为,要谨防“死果复生”,《苹果日报》主动关张无非是博取黄丝同情,准备转入地下再发动攻势。因为苹果长期宣传拥有一批固定粉丝,而且这次特区政府冻结《苹果日报》资金只是一小部分。它完全可以发薪给员工。
2
我们看到,虽然是《苹果日报》的管理层自己做出决定,但西方还是把炒作的重点放在“对香港新闻自由的打压”上。
他们可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苹果日报》本身。
因为通过这最近一年时间的博弈,美欧等西方政客已经很明显对在香港国安法出台后局势急速逆转、以及中央对香港猛药治疴,有一种无力感。失去《苹果日报》这个内部抓手已经是无力回天的,制裁手段已经用尽也没达到什么效果。
所以,他们下一步很可能是想破坏,甚至打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标签。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此前抹黑称,“香港当局选择性执法、任意选择独立媒体机构作为攻击对象”。他还信口雌黄地说,“‘串谋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起诉罪名,似乎是完全出于政治动机”。
甚至,他还狡辩说,呼吁外界对香港进行制裁是新闻自由,“新闻工作中与外国人士交换意见,从来不该是个罪”。
而欧洲方面现在就此事发出的声音,与美国方面基本一致,攻击此事件“代表着香港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正被消除”“事件严重伤害了新闻自由和多元化,这两者对任何的开放和自由的社会都至关重要。”
而欧盟这个声明中,就点到了一个核心信息——“新闻自由被侵蚀,对香港成为国际商业中心的期望有害无利”。
因为现在美国和欧洲都想增强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重,毕竟这是收益率更高,也是能够更快实现收益的方式,而他们觉得既然已经失去了对香港的影响力,那就想方设法要把香港“国际商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招牌毁掉。
捞取经济利益,实际上一直是这些年西方看重香港这张“牌”的根源之一。
美欧在这个事情上,影响外界舆论的一个逻辑是,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独立司法,以及金融系统不受政府影响,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得以保障的基础,“现在香港没有这个基础了”。
由此可见那些人的恶毒目的。
在《苹果日报》这个事情上,美国媒体渲染《苹果日报》被关门的“悲情”,也是想借机把欧洲进一步绑在上美国的“对华战车”上,用“民主”和“自由”这两张牌来调动欧洲,为自己更长远的反华战略服务。
3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告诉补壹刀,《苹果日报》运营的结束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香港在国家安全的治理上正式拨乱反正,步入正轨,传递出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在香港你可以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但是你不可以用这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作为幌子和工具,去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去发表特定的煽动性言论,对整个社会构成严重伤害和挑战。
沈逸说,发源于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其核心是sensation,港台媒体将其翻译为“煽色腥”,即煽动、色情、血腥,《苹果日报》就是以此出名的。这种媒体不体现社会责任,没有传播任何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新闻传播学中有一本经典著作叫《报刊的四种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责任理论,新闻自由也需要体现社会责任,这在欧美媒体中也是共识。
所以,如果要说新闻自由,《苹果日报》的关张恰恰是香港新闻自由的重生。
何君尧告诉补壹刀,《苹果日报》荼毒香港年轻人、严重分化香港社会已经20多年。在香港回归之前,苹果就用“煽色腥”的方式吸引读者来买它的报纸、做生意、卖广告,也打破了当时传统的行业标准和守则,用钱来打造新闻,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随后,苹果越来越离谱,不仅是用“煽色腥”的方式报道新闻,还用钱“开发”一些新闻。香港回归以后,苹果把矛头对准香港特区政府,处处对着干,港府做得好的它不报道,做的一般的议论纷纷,做的差的更是落井下石。
香港年轻人对国家观念薄弱背后也有苹果的影子,香港通识教育课的一些内容是用苹果的东西来做教材,再加上教师也不到位,“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车祸你还送他去垃圾场疗伤,能好才怪”。
何君尧说,香港人等今天等了很久了,1997年之前,英国人有很多法律法规来规制苹果这样的媒体,但是英国人撤离香港的时候把建立的保障法规淡化,把人权法、私人保障、国际民权等内容加重,把基本法条款中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说的特别明确,而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政府淡化,把高度自治等同于“独立”。
《苹果日报》有法不依,还有其他行业给它的掩护,越做越凶,成为西方国家围堵中国,牵制中国和平崛起的一枚棋子。美国一些人更是毫不要脸也不害臊地公开承认自己在后边搞事,香港的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有了香港国安法以后,按照法律把他们在香港的代理人黎智英和《苹果日报》进行相应的处置,是非常正当的。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记者常驻巴黎二十余年的郑若麟告诉“补壹刀”,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媒体在新闻自由上一直有两个禁忌,一个是有形的法律,另一个是无形的政治正确。
即使在西方,新闻自由也是有严格边界的。法国著名的《人权宣言》中较早对新闻自由作出了规定,第11条写道:“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有责任。”法国的《新闻自由法》还详列了事后处罚的规定,对媒体的教唆罪、诽谤罪、妨害公共秩序罪行为予以追惩。
西方媒体非常清楚,法律界限不能跨越,而一旦逾越了法律的界限,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的时候绝对不会手软。郑若麟说,在法国,类似的执法是非常严格的,对于违法者来讲所受的搜查是非常屈辱的。而在政治上,即使是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能肆意谩骂另一方,更不能公然煽动暴力。
而在美国,特朗普下台以后,其右翼支持者研发了一个名为Parler的社交媒体平台,该平台后来被各大应用商店以“暴力言论泛滥”和“用于策划和加剧后续非法与危险活动”为由联手封杀。
沈逸表示,这说明新闻传播在欧美是有立场的,这个立场的底线是国家利益,在中国香港的新闻传播也应该是有底线的,同样也是国家利益。但是在欧美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新闻自由往往被其歪曲解读,尤其是在涉及中国问题时。
沈逸认为,欧美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新闻自由或者不自由是由欧美的媒体和主流精英来判断的,依据的是他们的主观感觉,而不是遵循一个一般的标准。
其次,当新闻自由在涉及到中国问题或者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问题上时,新闻自由一直是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其判定的标准往往是,当损害了中国国家安全时就是新闻自由,当保障了中国国家安全时就是在损害新闻自由。西方多年来的实践中体现的就是这一点。
沈逸认为,有件事必须说清楚,中国政府没有出钱去资助一家美国媒体宣传反对美国的内容,而导致这家媒体被关掉,但是美国政府有这样做。既然如此,中国政府也有权利依法调查这样的媒体。就如同美国天天拿航行自由说事,把航母开到南海晃来晃去,俄罗斯最近到夏威夷附近搞了一个演习,美国就受不了了。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