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努力”,重点讲一下学业上的努力。努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个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中实际上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狭隘的个人努力观,一种是开阔的社会角度的努力观。我们首先强调一点,这两种努力观没有什么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区别仅仅在于自己的利益核心点放在了哪里。
我们先来说个人努力观,关于这种努力观我们的朋友有一段比较精彩的描述,摘录如下:
有的大学生说,我读个好大学出来,发现还是比不过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依然普通而贫穷。这种情况当然很多,但努力了没改变命运和没努力而没改变命运还是有区别。努力了就有那个可能,不努力就什么也没有。我们为什么喜欢为当初应该努力而没努力的事情后悔,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相信如果努力了,就是可能成功的。(《拼命,因为不认命》)
拼命、认命,这里的“命”其实都是指的个人命运,努力也是围绕着这个个人命运展开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并不难得出,个人努力论者的核心是一种“可能性”。但其实这种可能性和我们的马哲中讲的可能性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我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了,至少还拼过。可我们所讲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是对现实分析后得出的可能性。放到学习这件事上,其实就是小资产阶级的无产化,或者说知识分子的无产化。遗憾的是小资产阶级是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的,只能一遍遍安慰自己,期望着还有留住自己阶级位置的希望。可希望终究会破灭的,这就会催生出“拼命论”的反面——读书无用论。
实际上,读书无用论看上去是和努力论相对立的,但这其实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阶级滑落的惶惑不安。正因为努力要“结果”,结果没“结果”,这才有了失望,才有了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的前提就是,读书是为了追求“有用”。追求不到,这才有了读书无用论。而站在社会的角度上这是必然追求不到的,因为知识分子的无产化早就成为了既定事实并愈演愈烈。
说到底,不管是努力论还是读书无用论,实际上都在探讨读书之于个人(这里的个人,更明确说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跃升有何作用。这就是个人努力观的底色。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努力了呢?如果提问的学生朋友还是站在刚才的那个角度上看问题,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可个人努力观并非这个问题的全部解法。个人努力观看上去不认命,实际上还是认命,认自己必须在这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才能发挥个人价值的命,也就是名为努力,实为逃避。就像小资产阶级对待帝国主义战争,总是渴望战争又怕牺牲的是自己,这就是在不合理的赌桌上自我蒙眼赌博。
而社会努力观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努力的。为什么个人努力观无法破局?因为它把努力的方向和结果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而与这个社会断绝了关系。社会努力观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重要的,是一个阶级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整个阶级社会的一部分。而学生作为必然成为无产阶级的一份子,自然肩负着无产阶级的使命——推翻整个现存的旧社会。
这里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吓一跳,怎么突然给这么大一个任务,不是太重且太遥远了吗?其实并不遥远。这个不遥远,并不是说时限上的即将来到,而是说离我们的实践并不遥远,是触手可及的。这就是要马上打起精神,投入学习当中!可……这不就和个人努力一样了吗?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因为学习的目标已经发生了迁移。学习不再为了虚无缥缈的阶级跃升,而是为了能够在未来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尽可能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努力。你同无产阶级的利益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同未来自己的利益在一起。
路在这里,同学们可以选择任意一条,但无论哪条路都注定不会平坦,区别仅仅在于——糊涂去赌抑或齐声去干。最后送上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一封信作为结尾吧——
亲爱的公民们:
感谢你们盛情邀请我参加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非常遗憾,我不能应邀出席,因为我有一些刻不容缓的和重要的事情要做。因此我只能祝你们的代表大会取得它应有的一切成就。希望你们的努力将获得成功,能使大学生们意识到,从他们的行列中应该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它的使命是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政治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扎实的知识。
致兄弟般的敬礼。
弗·恩格斯
1893年12月19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