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厨师。走上讲台就像厨师把一道道美味端到了学生面前。学生不仅“贪吃”,还要吃了这顿想下顿,这使我倍感欣慰。
我在当教师之前,曾经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初上讲台时,就知道只要把书本知识,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正确无误地讲出来就行了。讲课讲课,不就是讲嘛 ! 那还不简单?但是非我所愿地,不管我多么卖力气的反复讲,总是有一些学生就是不买账,就是要这耳朵进,那耳朵出。我百思不得其解。
1981年的一次晚饭后,在我站在一个旧书摊前等妻子从超市出来时,随手拿起了一本《社会心理学》,随手翻看到有关从感觉——注意——知道的过程的论述。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正读在兴头上,妻子从超市出来,不由分说夺下了书,塞给我几大袋“采购收获”。拉着我就上了公共汽车。等我回家把东西放下,再乘车返回去要买这本书时,书摊已经收摊不知去向了。
我一直在各种心理学书籍寻找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却至今没有在找到。只能苦苦回忆书里的这段叙述,现今只能按我的理解来叙述和运用这个心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至于有没有偏差就不知道了,不过它还是在我心里打开了一扇窗,我好像知道了如何把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门道了。
我对这个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是:人从感觉到成为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人对外界的刺激被接受首先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但是人既会感而有觉,也会感而无觉,其关键就在于注意不注意。感而有觉和感而无觉就是人通过主观的注意和不注意做出不同选择的结果。我在火车站出站口接刚下车的王五。走过我面前的有成百上千个出站的旅客,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发出刺激我的视觉信号——哪怕这刺激信号再强烈,我都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唯有王五在人群里那么一闪,我就能灵敏地准确地捕捉到和接受这一视觉刺激,知道到王五就在这人群中。
都是一样的学生,在我讲课时,有的学生就能敏感地捕捉住我讲的科技知识的关键要点所在,在“知其然”后还要穷追“所以然”;而有的学生却对我释放的科技知识的信号刺激没有反应。这就是学生们对我发出的刺激信号主观选择的接受和排斥导致的不同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授课时,必须找到一种能够被所有学生都选择接受的刺激信号。
学生的注意和接受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注意和接受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外来刺激信号的强弱对学生的注意和接受固然重要,但学生自己对外来刺激信号的自主选择则是具有决定性的。学生对外来刺激的选择有厌恶的排斥或被逼无奈的被动接受,以及兴趣盎然地主动寻求之分。对外来刺激这耳朵进那耳朵出是选择;硬着头皮大打折扣的接受外来刺激是选择;兴趣盎然地一丝刺激都舍不得放过,贪婪地寻求外来刺激也是选择。这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出高低的根本原因所在。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利用语言、形体动作、课本、板书和各种演示教具,最大限度地建立和维持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排除其他与教学无关的干扰信号的刺激,主动地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知识信号的捕捉上,去一探究竟,去刨根问底……有了这样的课堂气氛,何愁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兴趣盎然的快乐教育绝不能和偷工减料的所谓快乐教育画等号。恰恰相反,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出于旺盛的求知欲望的快乐情绪,是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
记得我上初中时,老师们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新课要讲什么,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是不懂的。把不懂的内容标记下来。这样一来,在听老师讲课时,自己就有了主动性。只须把已经懂得的知识顺便深化一下,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老师对自己不懂的知识内容的刺激信号的捕捉上,主动地探知其究竟和刨根问底,积极争取课堂发言,不但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信号的刺激,还加上了自己的脑动带动嘴说加上耳听这样的多重的强烈的知识信号的刺激,从而更加扎实地学到知识。在老师讲完难点,再讲后面已经明白的内容时,可以“走神”,把精力集中在对刚弄懂的知识点的趁热打铁上。课后在做作业以前再把刚讲过的内容仔细复习一番,及时发现遗漏点,或自行补足或找老师答疑,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如此这样主动地学到的知识,才不会加大越滚越大的难题大雪球,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是几年以后需要再次复习时也会轻轻松松一阅而过,掂起就用。要问“学霸”是怎样练成的,这就是诀窍之一。
教师上课以前必须备课。备什么?怎么备?是很有讲究的,备课绝不能一劳永逸,使用过一次的教案绝不能原封不动一劳永逸地反反复复地使用。备课,备的是具体的因人而异的学生,就应该在知识信号的刺激上有相应的不同选择。另外,同一个授课内容讲两遍,分明是在有先有后地分别讲给两个班的学生听。讲第一遍时,出现的问题,就应该在讲第二遍以前再备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保证讲第二遍时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教师备课过程,就像厨师烹饪的过程。寡淡无味,难啃难嚼,极难消化甚至腥膻得使人掩鼻拒食的食材,经过厨师的或块或条或片或丝或末的刀功处理,再在各种各样的调料中选用最恰当的几样来把食材腌制一番,再选好最恰当的配菜,再或煎或炒或烹或炸或焖或炖的这么一番烹调,就能变成香气四溢,色香味俱全,软、嫩、爽、滑、脆的让人馋涎欲滴的易于消化的美食。好的厨师还能根据每位食客的口味的不同要求在酸甜苦辣咸上进行个别的调整.……。教师不就是厨师吗? 教材不就是食材吗?合格的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像名厨上灶烹饪的过程。教材可能是干巴巴晦涩难懂很难消化的,经过教师的备课,这教材才能成为引人入胜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条理清晰的易于被自己的每一个有着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并消化为学生自己所有的随时可以灵活调用的知识储备。
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更有责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使学生这个食客能像厨师那样烹调出适于自己的口味和消化能力的美食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