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的司机,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群体,其地位大约相当于拉洋车的骆驼祥子,甚至还不如,因为现在摩的司机大都是非法营运的。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摩的司机和小摊贩一样,常常和城管打游击,被抓住了不是扣车就是罚款。
相比于“重大成就”、“明星出轨”和“海外灾难”等热门新闻来说,几乎是社会最底层的摩的司机大概没有什么上新闻的价值。除了什么“生活失败报复社会”、“不服管理和城管起了冲突”和“拾金不昧”之类的缘由,我确实想不出摩的司机能上新闻的其他理由。
但一则“38岁985硕士失业后开摩的”新闻火了,主人公是中山大学硕士毕业,能够用英文朗诵《沁园春·长沙》,但是刚刚失业不久无奈去开摩的的杜师傅。
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有为他的乐观心态点赞的,也有说这是人才浪费的,甚至连某社都不惜笔墨专门为他写了一篇评论。
一看标题,瞬间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名校硕士大龄失业的迷茫和痛楚一扫而空。
做英语培训的杜师傅收入可观,但是9月份刚刚失业,上了年纪的他在重新找工作时遭遇资本家的白眼,面试时受到的侮辱使他迷茫和受挫。他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花500元月租了一辆摩托车,没想到被当成了摩的司机。
一是失业烦闷无事可做,二是想体验一把生活,他便当起了摩的司机。结局当然和那位跑外卖的北京人社局干部一样,起早贪黑地开了几天摩的,好时能挣几十块钱,差时只有几块钱。在他发布的短视频底下有网友@长沙交警后,就再也不敢开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高学历和摩的司机的巨大反差,他火了一把,但也仅限于吃瓜群众的围观和流量媒体炒作。可能够登堂入室,得到官媒的首肯,却不是一般网红可以望其项背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人家只不过是“过渡”和“体验”一下,但是却一下子得到了“积极人生”的意外表彰。这样独特的新闻视角让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那张有名的照片——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位懂几门外语的人才在失业大军中背着一块木牌廉价地出售自己。
不知道当时的美联社之类的媒体有没有做这样的报道:高素质人才笑对失业,大不了重头再来,即便开摩的也应该得到尊重,积极人生何谈“浪费”?
但这样报道的妙处大家都可以体会,什么“大萧条”或者是“黑色星期五”,都只是这位人才的乐观心态的陪衬,更加突出了美利坚民族的坚韧顽强。至于说危机和失业,乃至饥饿和痛苦,倒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了。既然一个名校硕士都能开心地开摩的,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
鲁迅在他的《帮闲法发隐》中就曾形象地指出过这种报道,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如果是杀人,他就来讲当场的情形,侦探的努力; 死的是女人呢,那就更好了,名之曰 “艳尸”,或介绍她的日记。如果是暗杀,他就来讲死者的生前的故事,恋爱呀,遗闻呀……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笑对中年失业的危机,这样的积极乐观心态,正是摩的司机能够火起来的原因。媒体大谈正能量,说明现实中的人们正需要正能量吧。
但我觉得,这样的乐观,颇有些无奈。失业降薪,遭受侮辱与打击,但却灰心丧气,这样的人应该也有吧,只是没有上新闻而已。
再比如,遭受洪灾,一年的收成泡汤,但还乐观的微笑,只是因为人还在。但这样一乐观,似乎只需要骂骂老天爷,人的责任就不必深入地追究了,毕竟受灾的人们很乐观。
红色卫士
2021年10月17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