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从来就没有接受“导弹之父”这个称谓,他曾经用一个导弹试验前排除故障的事例,生动深刻说明了好的科研制度在于发挥科研人员集体的作用。他的这个说法完全说得通,因为事实上行得通,然而似乎到现在还有人还没有想通。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从钱学森领导的道器变通里感悟一下。
钱老讲述他管导弹的科技工作时,遇到的是一件事。
一次导弹发射前,有人(估计是该导弹总设计师)向钱学森报告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故障,导弹起飞的触点是临时信号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号,然而现在测量这个触点却突然失灵了。
钱学森说道:"这不行呀,要赶紧找到负责人解决问题。"
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同志被叫到来到了钱学森的面前。钱学森立刻告诉这位女工程师,这个故障他找别人也没有办法,只能由女同志来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钱学森说到:"这样吧,我给你12小时,你去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之后再来向我报告"。
果然,这位女同志领导大家在12小时内完成了任务。
当女工程师赶忙来到钱学森面前的时候,钱学森发现,这位女同志在汇报时嘴都急歪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因为所有现场工作的同志着急拼命,才变成这样。
为此钱老总结:
接着他讲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那个时候抓得这么好啊,有什么本事,没有本事。就是这个制度好,发挥了科技人员的集体的作用。
仔细品味这段话,这个制度好在哪里?
好就好在“发挥了科技人员的集体的作用”。
这里还将一件事情:
由此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如果一项制度过于专注科研中个人的贡献,太多强调个人获得什么奖项,这种制度是不是好制度呢?
进一步思考:在重大科研工作里,究竟该做怎样的制度安排呢?
钱老的话究竟还能否说得通?
钱老他们当年行得通的做法,今天是否还行得通?
归根结底是要思考: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才能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里不至于落后?
也就是说我们的做法如果行不通,该怎么办?
谨以此文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逝世12周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