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文章《是柳传志的问题,又不全是柳传志的问题》中,笔者认为这波民间舆论的攻势不会把联想怎么样,当年作为联想当事人的倪光南亲自出面举报都无果。
民间舆论围绕一系列事实的讨论,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以联想的“杨柳”为样本,让更多的人知道资本家究竟是如何艰(化)苦(公)创(为)业(私)、勤(巧)劳(取)致(豪)富(夺)的。
这两天忽然有一批人出来给联想叫屈,仿佛翻这些“旧账”、挖这些问题,就是要别有用心地搞垮联想这样的“中国企业”。
除了笔者前天文章提到的项立刚给质疑者扣的几顶大帽子,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小东先生也“想为联想说几句话”:
环球总编胡锡进出来呼吁“我很担心,如果反过来追究,甚至形成一个运动,将会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
能不能为联想说话呢?当然能了,真理越辩越明嘛。不过,讲道理难道不该摆事实吗?例如,“搞垮联想”的说法就完全不符合事实。
一是这次冲在前面的明德老早就澄清过:“我的目的,从来不是要搞垮联想品牌”;司马南也辩解称他是要提醒联想暴雷的风险,意思就是想让联想健康发展。这几位给人家扣上“要搞垮联想”帽子的家伙是语文学得太差了,还是“眼瞎”了?
如果不是“眼瞎”的话就是“心瞎”了,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舆论风气——但凡提一点批评意见,不论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要被扣上“境外敌对”的帽子。这样的操作也被用到了联想舆论争议上了:2018年5G投票事件之后柳总就出来大呼有人要搞垮联想,号召“打响联想荣誉保卫战”;2019年柳总退休,网友质问过往的几件事,白岩松出来讲一个馒头和四个馒头的道理,白岩松的意思是柳总贡献巨大,可惜他颠倒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四个馒头是怎么来的?
柳总以及给联想站台的诸君都是装糊涂的高手,根本不会就事论事。别人指出联想身上的“脏事”,他们对这些很具体的“脏事”就是避而不谈,反而一口咬定别人要“搞垮联想”,还真是“既当又立”啊。
二是如笔者所判断的,联想树大根深,这点舆论“口水”别说动根基了,连它的皮毛都动不了,无非是名声更臭了一点罢了。至于胡总编所忧心的“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运动完全是子虚乌有、杞人忧天。谁来“追究”?老百姓没这个权力!除非联想的老员工有通钢工人那样的精神,可惜过去没有,现在更不可能有。
2004年的“郎顾之争”似乎有点儿“运动”的架势,所谓成果无非是叫停了MBO,前面的问题也没怎么追究,反而是若干年后顾雏军案隐隐要翻盘了。不只是顾雏军,烟王褚时健、物美张文中、雨润祝义才都已经至少在舆论上翻盘了,几乎被捧成了“英雄”。
这是典型的只问成败,不问是非。
这些国企私有化的案例都有一个相似的过程:例如曾经号称“北双汇南雨润”的两大冷鲜肉巨头,前身都是由一家国营肉联厂改制,在兼并多个地方国营肉联厂成长起来的。它们的起家几乎都是白捡了国营工厂曾经积累起来的厂房、设备、工人和市场。当然,在后来讲述“企业家精神”的励志故事的时候,为了证明不是“鲸吞国有资产”,都要先数落一番原来的国营工厂效益差、资不抵债。
说国营企业经营不善,要交给职业经理人、交给资本,那资本家就真的善于经营吗?雨润在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怎么就突然不行呢?双汇也被爆出种种丑闻。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10年代这二十多年间,大多数私有化的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过是吃了两个红利,一个是剥削廉价劳工,榨取剩余价值的红利,另一个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经济泡沫化的红利,再加上它们起家的时候就是自带国营工厂的家底的,你就是把一头猪送到风口,它也能飞上天。
联想的“崛起”其实也是这么一个类似的过程。联想的发家靠的是“攒机”,也就是“组装电脑”。“攒机”这个事情其实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笔者上大学的时候经常逛中关村,帮助老师和同学“攒机”,联想干的本质上也是这个事。
但是放到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硬件常识,那时的主机散件产业也没后来那么发达,“攒机”至少在当时还真是一门技术活,而且联想能自己生产板卡。而联想本身就是中科院计算所搞的企业,当年自己研发做整机都可能,只生产板卡买别人的核心处理器拿来组装当然更不在话下。
当时国内能干这件事的厂家并不多,像长城这些是自己“作死”了(90年代就开始逐渐放弃自主品牌的“攒机”,给IBM做贴牌生产赚快钱),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再加上大量的政府采购,利润空间也是足够的。在这样的风口下,联想想不起飞都难。
联想在“起飞”的过程中,除了“化公为私”的问题,还起了个很坏的作用,就是大家之前讨论比较多的倪光南的“技工贸”与柳传志的“贸工技”的路线之争。在联想的前总工程师倪光南的带领下,联想在1985年研发出了“联想式汉卡”和微机,1988年开始研发芯片,1990年推出了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
倪光南并不反对攒机赚快钱,他的团队研发的“联想式汉卡”主要也是服务于所攒微机的汉字处理的。只是在倪光南看来,不能只做贸易不搞核心技术、不发展自主的集成电路,他曾说过,“中关村如果只是靠做贸易中心就长久不了,硅谷不是贸易中心,硅谷是新技术的发源地。”
在1994年倪光南筹划在上海建立芯片设计中心的时候,柳传志以生产板卡是联想的主业为由给否决了。这等于是第二次断送了中国自己研发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子(第一次是80年代初“造不如买”路线下,放弃了毛泽东时代积累起来的集成电路技术)。
倪光南设想的自主研发集成电路的道路当然是艰苦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付出,远没有直接攒机做贸易来钱快、来钱轻松,柳传志作为一个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商人,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一条道路。但这无疑是一条买办化的道路,决定了今日举国“缺芯”以及被美国卡脖子的尴尬。
今天芯片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上,柳传志等人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联想的技术和资金条件是当时国内其他企业不具备的,这是靠着中科院的雄厚技术底子、中国的广阔市场供养起来的,这背后其实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公共财产,然而很不幸却变成了柳传志的“私器”,最终葬送了90年代中国芯片产业奋起直追、纠正“造不如买”路线的可能。
王小东的粉丝说,“要是现在没有联想恐怕各种单位只能采购更多的惠普戴尔”。
这并不完全是事实,组装电脑的技术今天在大陆早不是只有联想一家能干,无非是联想在这方面已经积累起了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环节。哪怕是站在经济民族主义的立场,联想与惠普、戴尔也没有那么大的本质区别,惠普、戴尔在大陆销售的电脑也都是在大陆组装的,与联想一样,用的都是intel或AMD的芯片,微软的系统。
无论是采购联想,还是采购惠普、戴尔,本质不都是在买美国“Windows+Intel”吗?联想所谓的“成功”,只是在组装电脑业务上成功地保持了“最大的技术买办”的地位。
这竟然能成为柳传志的“功劳”,当买办咋还当出成就感了?
【文/子午,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