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博导性骚扰案尘埃落定,该校师生对王贵元最普遍的直观印象竟然是“避免和蔼,一身正气”,何以然?
“在公有制体系里,每个单位都是小人的天下;正直的人总是少数,且无权势;群众的眼睛都是瞎的、势利的,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站在君子一边。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人性的自私源于生存的本能,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先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人性自我保护的必然。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更注重道义,而小人更看重利益。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偏向小人的行为模式,但在关键时刻,我们仍需坚守道义。
社会环境的塑造对人类的性格与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人类更容易展现出善良的一面;而在消极的环境中,人类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自私与阴暗的一面。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的君子,人人都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切忌“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
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有一段话:“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恶事里,淫乱是最恶的事;要评论一个人的善恶,要看他做的事,而不是看他的心里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就是坏人,那么世上就没有好人了。评价一个人要从他(她)的具体客观行动(对客观存在造成的影响)评价,而不是从他的思想怎么做来评价。若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上来评价,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君子。
古人在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时,有“论心”与“论迹”的区别。
论心,说的是根据他的内心、他的出发点来判断人品高下。意思是研究思想,出自《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论迹,说的则是根据他的实际行动、做事的效果来判断。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经常保有仁义孝顺的心态,那么天下凡是不能做的事,都不忍心去做,因此我们说孝顺是所有好的行为的前提。人一旦产生了邪恶的念头,平常极不愿做的事,都可能去做,所以淫乱是各种邪恶行为的起点。
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邪恶的念头,这并不是恶,但如果把邪念付诸行动,就是万恶之首了。所以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罪有多大,要观其行迹,是不是真的犯罪,是不是构成犯罪基本要件,证据是否充分。
所以再怎样存天理灭人欲,本心不可违,一时半会少有松懈,思想偶尔跑错轨道,这是难免,所以论心世上无完人。心中偶尔想想还行,只要不行差踏错付诸实际,就不是恶,无罪。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是淫,这个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
一个有孝心的淫棍,他是善还是恶呢?抑或善心未泯的如果犯了滔天大罪,他是善还是恶呢?一个人,真的仅仅靠善恶就能来敲定吗?
我曾一度喜欢法律,认为法律是人类文明史上发明最好的东西,什么是人呢?我认为“人”就是神性与畜生的结合体,对的,无论我们怎么想,有些人也能超出想象的好,也有人能恶到没边际,比如《消失的夫妻》,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想完全的形容一个人,真的不是仅仅靠善恶就能诠释。
论迹不论心,论迹贫家无孝子,天下的善事中,孝顺首当其中,但一个人孝顺不孝顺,要看他的内心,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如果孝顺的定义是让父母吃好穿好才是孝顺,那么普天之下穷的揭不开锅的穷人就都是恶人了。父母受苦是既定事实,有心向善却无力回天,这个时候的孝心,但凡能让父母过的不是那么难受,那本质上其实依然是孝,是善。
至于,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更是如此,天下的恶事,尤其以淫乱为最恶,而真正评定一个是是否是恶人的前提是,看他做的什么事,而不是看他内心怎么想的,如果看他内心怎么想的,那么天下心里没有产生过邪念的君子几乎没有,这世界上也就没好人了。
现代刑法学的基本原则其中有几条,比如“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无罪的推定是只要没有经过审判,这个人先是无罪;罪刑法定则是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但有罪必罚;罪责刑相适应则是说,刑责的程度应与其刑罚程度相称,最终总结下来其实也就一句话,一个人的罪行有多大,不是看他的内心,而是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真的犯罪,犯了多大的罪,理由是否充分。
究其根本,“食色,性也。”色欲是人之本性,再怎样存天理灭人欲,本心也是不可违的,多数人一时半会稍有松懈,思想偶尔也会跑错轨道,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真的论心而论,那么世上不可能有完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恶念在所难免,只要不行差踏错付诸实际,就不是恶,无罪。
人类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心态与感悟:在低谷时,我们有可能看到更多的人性阴暗面;而在高峰时,我们则更容易看到人类的善良与美好。因此,人人都要学会在不同的生活阶段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我们要尽力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努力修炼自身,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化他人,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与改变周围的普通人。
“小人天下”,从屈原的“离骚”、刘峻的“广绝交论”到曾亲眼目睹的亿万人民挥手高呼“共讨之,共诛之”,都在给出同一提示:小人得道乃是亘古不变,而且不限于“单位”(无论公私)之内的现象,如刘峻概括的“势交”、“贿交”、“量交”、“谈交”、“穷交”大多是单位之外的文人之交。“五交”当时是否也围绕“单位”内的利益分配则另当别论。
至于“群众”眼睛是否“雪亮”?这也要看群众能否自主表达。文革期间,没有一个高官站出来为刘少奇说过一句公道话,但翻阅一下那些后来平反的“反革命案件”,不少群众都是因为当时给刘“鸣冤叫屈”而身陷囹圄,甚至惨遭杀害。也许,他们只是单位内“群众”的例外。仔细观察,单位里获得最多的从来不是真正干活最多的反而干活最多的往往评优评先靠边站,奖金平均值,升职没有份。
敢说真话的往往在单位混得最差,领导真心不喜欢,同事不敢表露出喜欢,被孤立成孤家寡人,自然无权无势。
何为小人?此非大小之小,而是指器量与人品。
小人挂象。但凡蝇营狗苟之徒,无论如何伪装,那张脸总能泄露其猥琐的心机。
其实,小人不会把“小人”两个字写在脑门上,但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知道,小人无外乎都有以下三个特点。察言观色,秋波流转,乖巧可人;多为哓哓之徒,口若悬河,有指鹿为马之本领;蒙上欺下,嚣张悖逆。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在历史中,刘备有智谋军师,麾下悍将无数,一生光辉熠熠。事实上,他犯过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轻信了两个人,一个兄弟一个小人。
认错兄弟关羽,实力虽有,性格却冲动鲁莽,名气大于行动。轻信小人吕布,奸佞之人,导致自己打了多年的败仗,损兵无数,连带着徐州也被抢了。
所以,对君子发发脾气还行,对小人一定要客气。
小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喜欢造谣生事,为达目的而不惜丑化对手,唯恐天下不乱,惯用以“听说”为开场白,假借他人之口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他们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翻脸比翻书还快,对上司、用得着的花言巧语舌灿莲花,拍马屁的功夫无人能敌。
他们擅于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专营领导心理,投其所好。善于表面功夫,善于表现吹嘘自己司机邀功,踩着别人肩膀攀附权贵,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
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最会伪装,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却背地里偷笑。
小人、坏人如此不堪,如此遭人唾弃,为何还能横行无忌?混的风生水起?无他,社会规则使然,人性必然,无须费辞论证,就算论证成功也会不了了之,大家都知道君子与小人斗的结果根本不会有任何悬念。
小人的本事与伎俩,我们一般人是斗不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曾国藩说过:“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但中国的职场生态环境,是不与小人斗,但却永远也离不开小人。
我们不宜奢望在公有制体系中处处都能见到正直的君子,即使被孤立也不谋求权势,不爱争斗。但社会常常是势力的斗争,权谋的漩涡,而那些势利的群众也会被潮流引导。《天道》里有一段台词:“老鼠从来不会认为,自己吃的东西是偷来的;苍蝇也不觉得自己脏;蝙蝠也不觉得自己有毒;毕竟,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都是有罪的。思想不在一个高度,没必要互相征服。”这个现实太残酷了,不难想象为人处世会变得多么艰难,社会毒打多么残酷!有些人天生不喜欢争强好胜,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只要自己的能力够强,领导迟早会注意到自己。但现实常常不允许你不争不抢:如果你不与领导争功请赏,那么这份功劳很有可能落到别人头上。没有人会认为你正直,只会认为你退缩与好欺负,下次有事时肯定会选择直接打压你……为了抵抗现实,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本心,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小人。季羡林认为:“腐败的东西终究会灭亡,这是人类与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在当代社会,最难能可贵、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做自己。
季羡林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晚年却主动离开了那些荣誉,回归到了一个勤奋的学者身上。“摘掉了三顶桂冠,我终于有了自由自在的身份。洗去了身上的虚华,展现出真实面目,所有人都感到高兴。”季羡林最令人钦佩的不是那些与常人难以相比的成就,而是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坦荡与真实的态度。就像《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他只是一个布衣,言之有物,行之有度,贫贱不变,宠辱不惊。”季羡林用一生的体验来感悟人生,经历过深刻的爱情,也经历了人间苦难,最终大彻大悟,总结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季羡林认为:“不违背良心,不违背常理,不尽力而为。只要做到这三点就能为自己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并造福于百姓,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
在生活与工作中,小人不是我们想远离就能远离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小人,那要如何应对呢?
第一,学会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别中计。
自古人常言,君子好惹,小人难缠,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总有人每次与你见面,都要问你“年龄几何?”“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等让人厌恶回答的话题。这种小人搬弄是非伶牙利齿,巧舌如簧,但却毫不忌讳别人的隐私,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故意为之,冤枉你的小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你是被冤枉了。他们当然知道他人的隐私不宜多问,但就是偏偏要去刨根问底,便是故意不尊重他人的羞塑陕,他们就是小人行径,真正的目的可能就是传播是非,有可能蛮短流长。这时候,一定要记得,人不打笑脸人,笑呵呵嘻哈铪,扯东扯西,就是不正面回答,言语几句赶紧离开才是上策。
第二,守住嘴,守住心,言多必失,别给小人留把柄。
言多必失,同事之间竞争比较大,频繁使用糖衣炮弹吹捧你的话,一点一点让你麻痹大意套取信息这是小人惯用的伎俩。若你把同事当成真心的朋友,把不住自己的嘴,无话不说无所不谈,那就倒霉不远了,这是自身问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因为你的话没有引起任何工作的失误还好,但一旦工作受到影响,再加上小人在领导耳边打小报告添油加醋一番,你就算能力再强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多少也会打折扣。从职场、到整个社会都不是找朋友的地方,而是实打实的江湖,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些或明或暗的职场规则一定要做到心知肚明。
第三,面对不同类型的小人要区别应对。
仗势欺人,趋炎附势这一类型的职场小人,你要不卑不亢,淡定从容,不做软柿子。喋喋不休,咄咄说教,总表现自己经验丰富、辈分高,资历老就气势凌人的小人,你要顺着毛驴给他台阶下,不接他的话茬,让他自讨没趣。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心胸狭隘,妒贤嫉能,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小人是小人中的极品,你要以退为进,且勿硬刚。
针对季羡林的言论,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看是否成立。首先,我们假设季羡林的言论不成立。因为无论是什么体制,都会有小人与君子,在公有制体制内,君子也会掌权,一旦君子掌权,那么他就会推行道义与良知。但君子离圣人还有一段差距,尤其是也有私心,谁来监督制衡他的私心?显然,公有制体系内领导权力的监督机制其实徒有虚名。无论君子还是小人,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制衡,势必为己谋私。君子一旦谋私,自然就会沦为小人,根据人类趋利避害的原则,群众自然会依附掌权者,而这个人大概率是个小人。在任何集体内,只要小人占了多数,他们就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小人。既然不会认为自己是小人,也就无所谓“改变自己”。反而那个君子成了一个少数的另类。这个另类因为与小人对立因而很有可能被诬陷为小人。其次,既然从反面不能证明季羡林的言论是错误的,那么他的言论就是正确的。滑稽的是,小人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私心,不得不标榜为别人服务。所以,坐在台上的无一不是冠冕堂皇,满嘴的仁义道德,其实内心想的都是如何谋取更大的私利。尤其是那些读了点书的小人,隐藏得很深,不到犯事,你可能都看不清他的嘴脸。
为了防范掌权者谋私,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论迹不论心,确保大到制度小到体制都能令其对手有效监督且有废黜掌不称职的权者的相应机制。
【文/陈俊杰,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