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廉政建设必须从思想文化上着手,只要做到思想端正、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健康,自然就能自觉抵制一切的腐败行为。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的人就一定不会去贪腐了,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财货都是为生命服务的,过多的财货对生命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拖累自己生命,降低生命的活力。道德与人格是人的最重要利益,而任何金钱财货都是身外之物,而人一旦有了贪污的行为,自己的道德与人格就被自己破坏了。官员应该把自己的利益和人生的出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事业中,这样终身都不会缺钱缺物,一辈子都能生活得平安、自由、幸福。一个人如果喜欢追求奢侈、排场、铺张、浪费,喜欢搞形式主义、耍官僚主义,就一定会以金钱、以财货、以与别人相互攀比做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就一定不知道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这种人自然就很难做到真的廉洁。崇尚俭朴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知道廉洁自律是自己最大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利益。官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威望,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才能从根本上保住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有了贪焚、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不阿的性格就会变得很懦弱;原本有尊严的人格就会变得很卑贱;原本很聪明的人就会变得很愚蠢、很昏庸;原本是慈悲、仁爱、心地善良的人也会变得不择手段的、毫无底线的恶魔;原本很纯洁的人格就会变得很污浊。超越生活需要的过多的财货对自己和自己的子孙都没有好处,相反害处倒不少。把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思想就没有了自由,精神就被局限住了,人就被金钱所奴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有了腐败行为就一定是不会有好的结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思想、贪污腐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建设思想
蔡长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在2013年4月举行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指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上内容引用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2年第5期,原文标题:《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的重要论述》)。
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无数的清正廉洁、聪明能干、品德高尚、一心为民的官员。如:柳下惠、孔叔傲、长孙无忌、吕端、曹彬、陈庆之、林则徐……在中国的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我们的前人也留下了众多关于廉洁从政的思考。那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是如何论述廉政文化,具体又是如何开展廉政建设的;官员们是如何做到信念真诚而自觉地远离腐败的。
一、廉政建设必须从思想文化上着手
宋代的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如果只是在政治上、在法律上对官吏的贪腐行为进行打击,而对社会上的奢靡之风、腐败思想、淫邪的生活方式放任不管,是不足以防止贪腐行为的。因为思想、文化的腐败才是滋生官吏腐败的土壤,如果放任社会上的腐朽的奢靡之风泛滥,人人都想腐败、乐于腐败、享受腐败、以腐败为荣,那官吏的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就会像割韭菜一样,永远也禁不完。
在《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就有:“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我以不贪污、不受贿、以自立自强的人品做为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以保持廉洁作风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你以玉石为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把玉石送给了我,你失去了你的最宝贵的玉石,我也失去了我的最宝贵的廉洁的品德。还不如你把玉石拿回去,我依旧保持着我的清廉与自尊,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清代的陈弘谋在《在官法戒录》中也说过:“汉人取吏,曰廉、平、不苛。平则能在其中矣。人须心中无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事平。故廉又为平之本。”汉人在任命官吏时特别重视三个条件:廉洁、公平、不苛刻。能做到公平,那么他从政的才干和能力就显现出来了。人必须做到心中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做到思想健康、心态平和、立场端正。思想健康、心态平和、立场端正,才能够公平地处理事情。因此说廉洁是官员处事公平的基础。
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健康倾向和腐败倾向对立共存的统一体。只要能使全社会的人们从思想上、文化上认识到什么是腐败、什么是腐败的倾向、什么是健康倾向;使人们认识到腐败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损害党的形象、伤害整个国家、腐化自己所处身的整个社会,同时也会腐化自己、腐化自己的家庭、腐化自己的子孙,这样才可构筑起防止腐败的多道思想防线。轻微的腐败依靠个体的自觉抵制、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就可解决;严重一点的由全社会的文化批判也可以得到遏制;只有少数的较为极端的腐败行为才需要靠从政治上、法律上的打击做为最后的防线。所以,廉政建设必须从思想文化上着手,只要做到思想端正、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健康,自然就能自觉抵制一切的腐败行为。
二、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就不会贪腐了
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的人就一定不会去贪腐了。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财货都是为生命服务的,过多的财货对生命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拖累自己生命,降低生命的活力;财货越多生命越没有自由。
在《庄子•田子方》中就有:“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明白道理的人舍弃了得、失、祸、福、名声、地位、财货……之类身外之物就要像丢弃泥土一样。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的健康、独立、自由、轻松、无负担,远比这些附属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就珍贵在于我才是那些财物的主人;我所拥有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为我们的健康、独立、自由、轻松的生活服务的;我不能被那些外物所奴役。况且宇宙间的万物总是千变万化的,总是在得与失、祸与福、成与败、盈与亏、苦与乐……的共存相依的运动变化中前进的,这一过程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任何事物都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与自强走向未来的。既然知道了这些,知道了得、失、祸、福、艰难、困苦……都是人生的常态,那还有怎么值得自己的内心去纠结和忧患的呢!已经理解了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明代的薛瑄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中也说过:“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社会上廉洁的官员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真正懂得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懂得为人为官要廉洁的道理、有真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的官员,他们不会去获取那些非分的利益。第二种是,因为崇尚自己名节(怕被别人戳脊梁骨)、敬畏周围的群众的眼睛、害怕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而不敢随随便便获取额外的利益。第三种是,因为害怕法律的制载、想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公资待遇而不敢去贪污受贿的。第一种人因为有信仰,不需要凭借外力就能做到清正廉洁,这是最好的。第二种人属于洁身自好,周围的群众对他有一定的约束的作用,不愿同流合污,而做到不贪求,这稍微要差一点的。第三种,没有坚定的信仰,只是因为害怕刑罚、害怕灾祸的降临而勉强能做到不贪污的,比第二种人还要低一点。
第一种人,他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得靠自立自强的道理;他知道财货再多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相反害处倒不少;很多人都是因为财货过于丰富,身心腐败、意志消沉、而招灾惹祸。第二种人,很在意老百姓的评价和人们在文化认识上的批判。这种人如果把他放在一切向钱看的文化环境中,放在来钱就是硬道理的评价体系中,也一样会放纵自己去贪污受贿。最后的一种人,一旦他认为收钱不会被别人发现,或认为送钱的人很可靠时,就会被俘虏。真正的贪腐官员都是属于最后一种人。
道德与人格是人最重要的利益
在《庄子•让王》中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人生在世所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己身心的健康、生命的自由、安全与尊严,以及人格的独立与完美。任何的财富都是为这个根本目的服务的,超过了生命的需要的过多的财货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为了财货、官位、名声,而不惜去触犯刑法,而不顾及可能危及自己的最根本的利益,那就相当于用无价之宝的“随侯之珠”去搏取一只没有用的小麻雀一样愚蠢。
明代的于谦在《无题》诗中就写过:“名节重秦山,利欲轻鸿手”;在《入京》中也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做为一个人、做为一个官员、做为一个历史人物,自己独立的人格、名誉和节操是最重要的,其份量甚至比泰山还要重;而财货、私利,以及满足各种欲望的东西对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们的份量甚至比鸿毛还要轻。做人洁身自好、做官员两袖清风,虽然清贫,却一身轻松、自由自在、没有任何负担,而且还不用担心别人说长道短,不用担心被百姓戳脊梁骨,更不用担心刑网的征罚。这样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很美好吗?这不就是人生最大利益吗?
道德与人格是人的最重要利益,而任何金钱财货都是身外之物。人一旦有了贪污的行为,自己的道德与人格就被自己破坏了。只要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人就不会被各种假象所欺骗;人也就不会被金钱、财货所奴役,就能够把握好自己。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不会起贪心。
四、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汉代的刘向在《新序●节士》中:“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会食鱼。”同样,在《淮南子●道应训》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都讲到了下面这个故事。公仪休在担任鲁国的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很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进献给他,但公仪休却不收。他的弟子不解地问:“您爱吃鱼,却不收鱼,为什么?”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能收。假如收了别人的鱼,那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一定就会要迁就送鱼的人、照顾送鱼的人;迁就、照顾他们,就一定会违背法令的公正;行使权力的时候违背了法令,自己的相国的位子就可能会被罢免。这样一来,我即使很爱吃鱼,因为没有了权力,他们也一定不会再给我送鱼;自己的工作没了,工资也没了,我也就不能再搞到鱼吃。假使我不收鱼,因而相位就不会被免,工资待遇就可以保住,尽管再爱吃鱼,我也能够经常买到鱼吃。”
在《韩非子·十过》中也说:“圣人之治,藏于民,不藏于府库。”圣明的国君在治理国家时,总是把财富储藏在人民的手里,而不是储藏在国家的府库里,也不是储藏在官员自己的手里。财富在群众的手里,君主、官员只要为百姓做好工作,只要努力让自己品格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自然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永远也不会穷。
人生在世要自立自强,而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官员更要把握好自己。如果把自己的生存依靠在别人身上,就必然会被别人所控制,就必然没有了自由。如果因接受了别人贿送的财货而被处理,最后失掉了公职、没有了工资、没有了自由、污辱名声,而别人所送的财货也照样保不住。不接受别人送的钱物,不辜负民众赋予自己的责任,而把自己的利益和人生的出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事业中,则能很好地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工资待遇,结果终身都不会缺钱缺物;一辈子都能生活得平安、自由、幸福;而且还能维护住了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还能获得了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包括你自己所拒绝收受他的钱物,拒绝帮他办事的人,也会特别敬重你。
五、骄奢、讲排场、形式主义是腐败根源
白居易在《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就讲到:“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置力焉。”在《荀子●君道》中也有:“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君主、上级官员如果喜欢搞奢侈、讲排场,那么下级官员就会跟着搞奢侈、讲排场。社会上的精英们就都会为去贪求钱财、追逐私利、行为放纵,肆意妄为。结果臣下和百官就会借机向下面无度地索取。国君为了自己的玩好,向下级摊派钱物,各级官员就会不断地层层加码向下级摊派。最后,底层百姓就会不堪重负,而国君自己所获得的却只是一点点的很小的利益,而大多数都被中下层的官员盘剥了。
清朝学者徐栋和丁日昌在《牧令书辑●屏恶》中就讲:“仕途中有种习气,俗谓排场,亦曰讲款。如衣服合时,进退中度,仆从都秀,饮馔佳良,器具精工,轿伞齐整,应对便给,书札殷勤,皆所谓排场也。然讲排场者,皆内不足。所务在此,必不能尽心民事。”官场上有一种很坏的习气,俗话叫讲“排场”,也叫“讲款”。比如:穿衣服不同的时令一定要穿什么样的高级品牌、一定要讲某种形式、穿很有官样子的服装;一进一退、举手投足都要符合标准的程式,要中规中矩、按部就班;还爱比赛看谁的仆从长得更漂亮;饮食要追求高级、奢侈、新奇、怪异(如名烟、名酒、名茶、野味);所用的器皿要讲究精美、豪华、名家作品;官员所乘坐的轿子和车子要讲究品牌,出行要讲究仪仗(鸣锣开道、组织百姓接送)的等级;相互间要以标准的官样形式(空话、套话、假话)来应对,对答如流;相互频繁通信,相互吹捧、相互打听消息……这些都叫做排场。喜欢讲究排场的人,其实都是些没有信仰、没有信念、没有真才实学,内在修养不足的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讲究排场上、用在搞形式主义上、用在耍官僚主义上,而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事、百姓需要做的工作,就一定不可能做得好。
一个人如果喜欢追求奢侈、排场、铺张、浪费,喜欢搞形式主义、耍官僚主义,就一定会以金钱、以财货、以与别人相互攀比,相互争斗做为自己的信仰,就一定不知道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这种人自然就很难做到真的廉洁。
六、崇尚节约俭朴的人往往都不会贪。
在《孟子●离娄上》中有:“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谦恭的人一定不会去欺侮他人,作风俭朴的人一定不会有贪心,不会去强取、不会去贪求他人财富。所谓的谦恭,就是自我定位比别人低,就是低调做人,就是尊重他人,就是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有官僚主义的作风。谦恭的人最后都会得到别人真心诚意的尊重。欺侮别人的人,一定是要和别人对抗的,最后一定会被别人所欺侮。所谓的俭朴,就是珍惜外物,向外索取尽可能地少,就是不要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俭朴的人最后就会富足、自由、成功。奢侈、排场、浪费的人,喜欢向外掠夺的人,就算是拥有再多的财货也还是穷的,最后一定是要失败的。谦恭、俭朴是有实实在在的思想内涵和行为标准的,是装不出来的。
清朝的学者徐栋和丁日昌在《牧令书辑要治原》中就说到:“居官之所持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同样清朝的学者陈弘谋在《从政遗规》中也:“惟俭足以养廉。盖费广则用窘,肹肹(怒视的样子)然每怀不足,则所守必不固。虽未至有非义之举,荀念虑纷扰,已不克以廉靖自居矣。”从政为官的基础是清正廉洁,而要想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就要安于、也乐于保持俭朴、节约的生活作风。只有在俭朴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廉洁。如果放纵地去追求奢侈、排场、铺张、浪费,那开支就必然很大。开支一大则用度就必然窘迫紧张起来;就会总觉得钱不够用,就会怒气冲冲地想方设法到处去找钱。到那时他那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底线就不一定能地得住。即使还没有发展到违法乱纪的地步,如果整天都在想着比别人更“富”、想着房子车子、想着去追逐欲望,心中必然就会躁动、纠结,就不可能做到安于享受廉洁、平淡的生活了。
俭朴与奢侈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崇尚奢侈生活的人心中总是有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一定会有贪心。因为他的价值观错乱,内心没有依托。崇尚俭朴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信仰廉洁自律是自己最大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利益。所以,没有乐于享受俭朴生活的思想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不想贪”的。没有“不想贪”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清正廉洁的作风。
七、廉洁自律是为官从政的基础
在《韩非子●寡过》中有:“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众。”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政理》中也有讲:“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唐代学者杜荀鹤在《送人宰吴县》中也讲:“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清代的张聪贤在《官箴 》是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当官从政,管理百姓、约束下属、面对众百姓时没有什么真正高明的方法。再高明的方法都不如让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都不如让自己长期地保持节约、俭朴、克己的生活作风。做为官员在行使权力时,没有什么比心态平和、处事公平、作风正派更重要的了。下级的官吏们不一定会真心实意敬畏自己的上级官员的威严,但会从内心深处敬畏和配服上级官员廉洁奉公的人品;百姓、民众不一定会配服官员的能力与才干,但会配服官员的公平决断的正义形像。官员管理社会能做到公平正义,民众就不敢放纵、怠慢;自己做到廉洁奉公,下级官吏自然就不敢欺骗上级,不敢弄虚做假,不敢欺压百姓。
一个从政当官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只有处事公平、公正、立场坚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才能做好工作;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威望,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才能从根本上保住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七、一旦受贪,人格就扭曲了,工作就被动了。
在《尚书●盘庚》中有:“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同样晋代的学者皇甫道在《高士传●曾参》中也说:“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做为统治者、做为官员要严格约束好自己,不要放纵贪求之心;要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要为百姓的利益而工作,要给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德惠。……如果自己的所做所为伤害了百姓,等到被百姓所厌恶、被群众所反对时,才感觉到害怕、才感受到危机、才知道后悔,哪里还来得及呢?接受了别人的馈赠的人,常常害怕别人;送财物给别人的人(行贿者),则常常会盛气凌人。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接受了别人的财货,你的人格就矮了三分;你的思想就被对方控制,立场就站不稳,就失去独立与自由;行使手中的权力时就会很被动。行贿送礼的人,目的正是通过送钱送物而让你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服务,而且要让你为他办事时还会显得“理直气壮”。他送给你的虽然也是“礼”,却没有丝毫对你的尊重,甚至在送礼的同时心里还在骂你。
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焚、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不阿的性格就会变得很懦弱;原本有尊严的人格就会变得很卑贱;原本很聪明的人就会变得很愚蠢、很昏庸;原本是慈悲、仁爱、心地善良的人也会变得不择手段的、毫无底线的恶魔;原本很纯洁的人格就会变得很污浊。最后的结果是毁灭了他一辈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形像。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些圣贤一致认为,做为人要以“不贪”为自己修身、养性、自强的最重要的宝贝。所以那些古代的圣贤们才能超越物欲的伤害而平安、自由、幸福地度过一生。
八、过多的财货对自己和子孙都没有好处
在《老子●第四十四章》中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份追求财富、名声、权力、地位,必然要大大地消费人的根本——精力、时间、品德、健康等。贮藏、拥有再多的财富的人也是要死的,最后最多只是葬礼风光一点。而过多的财富还容易召来强盗;给自己召来灾、祸。女人爱漂亮,就要花很多钱去买化妆品;就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化妆;经常还要给身体一些伤害(如整容、染发、修眉……)。身上戴的首饰越多,身体的负担越重;人就越不自由。坟墓越有派头,被盗的可能性越大。财产越多,越会引起盗贼们的惦记。
在《荀子●王制》中也说:“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追求聚积很多很多的财货、追逐很“富”的人,他们很容易因为自己的“富”而召来争抢的贼寇;他的这些财货很容易被敌人抢去反而资助了敌人;这些财货甚至会使自己亡国;这些财富甚至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聪明的人、圣明的君主、高明的政治家,是不会去走这条(追逐比别人富的)邪路的。
做为一个已经有了生活出路的官员,再去追求富,追求财货,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如果过于富有,反而会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们更容易消沉、堕落;反而会使自己脱离劳动、不会奋斗、不愿自强、作风腐败、生命活力降低;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接近灾祸与危机。而保持一种适当的清贫的状态,反而能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更加勤劳、自强、俭朴、奋发向上、严以律己……反而能使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们,更加健康、兴旺、顽强、肌肉发达、骨格强硬、意志坚定、生命力旺盛;反而能远离灾祸与纷争。另外,保持着适当的清贫、朴实的状态,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更能得到周围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九、把钱物看得过重人的思想就没有了自由
在《庄子●达生》中就讲:“凡外重者内拙。”在《管子●七法》也有:“货上流则官德毁。”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说:“人主移于贾则国本凋,士大夫移于贾则廉耻丧。”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就会很笨拙,人就会表现得很愚蠢。一个国家,如果上层的士大夫、精英、名流都去追逐财货,那整个官员队伍的道德品质就毁了。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把注意力、把权力用于做生意,那这个国家的根本就凋零了;这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就动摇了。如果一个社会的读书人、官员都把把精力用于赚钱,那这个社会就会成为没有廉耻的、没有底线的社会。到那时,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道德伦理体系、价值体系,也就一定也跟着崩塌了。那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金钱的关系,每个人都想向外多掠夺一点,人生都没有方向。
把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思想就没有了自由,精神就被局限住了,人就被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往往就会表现得很愚蠢、很脑残、很可笑。例如,被骗的人往往都是对外有过多的贪求,最后被骗子引到沟里去还自以为遇到了发财的机会。几乎所有的贪腐官员也都是外重而内拙。越是清贫的人越是没有负担,越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越是活得自由轻松。越是能够自立自强的人,越是生活得有尊严。例如那些老农民因为无所求,把自己的生存依托在自然界之中,依托在自己的劳动与奋斗之上,所以生活得很自由、很安逸、很快乐,看问题很准确,表现得很有智慧。
十、有腐败行为就一定是不会有好的结果
人之所以会去贪污受贿、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会去投机取巧赌各种所谓的“机会”,都是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可以保密的,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是值得冒险的,是可以成就自己的。而真正清廉的人,恰恰是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相信只要有了腐败行为就一定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杨震满腹经纶、品德高洁、为官正直,清正廉洁,且知人善任。他做了大官后日常起居还是和寻常百姓一样粗茶淡饭、节约、俭朴、徒步而行。有天晚上,一个受到杨震的推荐而被提拔重用叫王密的官员带着十斤黄金悄悄来到驿馆,想要送给杨震。杨震见此很不高兴地拒绝了。而王密却说这是私人的感情,不是行贿,跟工作也没关系。并说夜深人静没人知道。杨震勃然大怒,斥责王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举头三尺有神明,怎么能说什么没人知道呢!”。这件事后来传遍了朝野,大家都知道了杨震的清廉与正直。杨震因此被后世称为“四知先生”。
这里的“天知”“神知”并不是空的、虚的、骗人的话。所谓“天知”,大概的意思是说,人一旦真的做过了这件事,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周围、在客观的历史上留下痕迹。比如送给他的金子的人,其金子是哪里来的?收的人金子用到哪里去?送的人,收的人的亲友会不会知道……所谓的“神知”,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人送,有人收,那送金子的人和收金子的人在精神上就都会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正当的、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是可以信仰的、是值得推广和弘扬的;送金子和收金子都是符合价值准则的。既然大家都信仰这样的行为,那自然以后就都还会继续地再去送、再去收……最后一定会有损自己的品德,一定是会影响自己的未来人生走向的。
十一、综述
廉政建设必须从思想文化上着手,只要做到思想端正、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健康,自然就能自觉抵制一切的腐败行为。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的人就一定不会去贪腐了,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财货都是为生命服务的,过多的财货对生命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拖累自己生命,降低生命的活力。道德与人格是人的最重要利益,而任何金钱财货都是身外之物,而人一旦有了贪污的行为,自己的道德与人格就被自己破坏了。官员应该把自己的利益和人生的出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事业中,这样终身都不会缺钱缺物,一辈子都能生活得平安、自由、幸福。一个人如果喜欢追求奢侈、排场、铺张、浪费,喜欢搞形式主义、耍官僚主义,就一定会以金钱、以财货、以与别人相互攀比做为自己的信仰,就一定不知道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这种人自然就很难做到真的廉洁。崇尚俭朴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知道廉洁自律是自己最大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利益。官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威望,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才能从根本上保住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有了贪焚、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不阿的性格就会变得很懦弱;原本有尊严的人格就会变得很卑贱;原本很聪明的人就会变得很愚蠢、很昏庸;原本是慈悲、仁爱、心地善良的人也会变得不择手段的、毫无底线的恶魔;原本很纯洁的人格就会变得很污浊。超越生活需要的过多的财货对自己和自己的子孙都没有好处,相反害处倒不少。把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思想就没有了自由,精神就被局限住了,人就被金钱所奴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有了腐败行为就一定是不会有好的结果。
【文/蔡长运,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