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一段演讲让我感动,他说:格力空调比别人重15公斤,因为他们家用的铜管比别人厚,就是为了保证不漏氟;他还说:消费者每到夏天第一件事就是去灌氟利昂,这难道是应该的吗?不是,我们家空调只要上墙以后就不应该有任何第二个动作。
好感动呦!我就经历过,虽不至于每年灌,但也有过好几次。这才明白,这不是应有动作,大有讲究。小毛小病总是难免,记得一次师傅上门两回还是没修好,没办法就打电话要求再换个师傅来,上门前电话联系,那头师傅说,可能没氟利昂了,我带一瓶上门来,加注后再看情况怎么办,多少钱多少钱,你愿不愿意?那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总比热死省事;果然加注后温度立马降下来了,我心想才加注没多久,怎么又没了呢?
这才明白,其中大有讲究,他的“上墙以后就不应该有任何第二个动作”点醒天下人,原来如此!我要四处转发,至少得给我大学任教的同学转发,让他授课《企业管理学》时把董明珠的这段话加进去,以后版本修订后新版教材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原则。
董明珠是行业老大,他就是标准,有不同意吗?举手看看有谁不同意?不对的话讨论讨论也可以的嘛?
这才是个有良心的企业家,象个马克思主义者,不赚黑心钱;不过他下半段话又让我“咯噔!”一下,他说“我保证他十年不用修,十年后换新的…”,还自嘲“有人说董明珠你这个人怎么这个样子的!”。
是的,我也五味杂陈,你怎么这个样子的,看来不是100%纯,要扣掉一点,只能算半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也好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年代,既使半盏灯也能照亮人心,聊胜于无,现在正儿八经的“国企”用料时也在讲“能省即省”。
然而怎么个“省”?也得讲究讲究,必须考虑考虑为谁而省,省到谁的口袋里去了?
事实上我那时读书时已被灌输这个观念,我记得读书时举了个著名案例,好象来自日本著名企业,他们做的比较好,我们当时国人都在学日本:那个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千多种零部件,他们对每种零件的材料进行分类研究,以保证这个产品报废时,各重要零部件的老化程度差不多,既使报废了也物有所值。
当然要使“物有所值”,他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做到,而是一项社会化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所、个人协同参与,上下游产业哪家都缺不了,他是整个国家工程,有时不得不溢出一国,需要国际协同――全球大气污染治理;他也不单单是“设计”呀、“测试”呀技术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全领域的,需要巨大的制度参与。日本是个能源物质资源严重短缺的岛国,他有生存压力,这方面他是做的最好的,学习他们理所当然。
我们国家怎么样呢?
以我看法做的不好,对照上面分析的两条,技术与制度的配合协调,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所和个人的协同参与,这两方面都做的不好,严重的说,学日本四十年几乎白白的学了,不该学会的东西倒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工资条保密。
有董明珠在还微微的有点小希望。董是不是党员呀?如还不是的话组织该考虑了。
【文/道一人,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