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微热评

贾樟柯其实是“一边制造现象,一边批评现象”

字号+作者:道一人 来源:红歌会网 2024-06-21 17:2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关注贾樟柯是一次路过南京路,是南京东路河南路步行街入口――那时步行街还没延伸到外滩;当时入口处步行街两侧商场的广告大屏幕闪'...

我关注贾樟柯是一次路过南京路,是南京东路河南路步行街入口――那时步行街还没延伸到外滩;当时入口处步行街两侧商场的广告大屏幕闪烁着投影介绍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于是乎回家一连好几晚搜索贾樟柯。Z6y品论天涯网

好象这样,一晃十几年差不多二十年过去,有点印象,好象曾经深刻过。Z6y品论天涯网

记得他当时有个鲜明的标签:他的作品专门写普通人,专门写小人物,专门写正能量好人。Z6y品论天涯网

这个标签之所以这么显眼靓丽,并在我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大家还回忆得起那时的风气吧,那时许多著名导演也喜欢拍关于“人”的故事,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但是他们拍的中国人故事似乎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专门拍给外国人看的,他们首映式不放在国内而是外国某著名场所,他们也热热轰轰,但在国内走过场形式一阵而已,热热轰轰视觉中居多的是他们与外国人的合影,过后人们不记得什么,只记得“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嘎纳红地毯”等等诸如此类;第一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还挺喜欢的,到后来“黄土地”系列越拍越滥,专门丑化华人取悦白人,媒体上“眯眯眼”事件不断,虽不是他们挑起,但与他们逃不了干系,或多或少有些因果,在外制造轰动再激发国内市场――人们怀疑这是他们的营销策略。Z6y品论天涯网

这一幕大家还回忆得起吗?记得严重时意识形态当局不得不站出来发话,指名道姓批评某人某片子,形势有点收敛,贾樟柯正是那时“窜红”或者“横空出世”――他那个“普通人”系列,“小人物”系列,“正能量”系列恰逢其时,有所针对, 一晃十几差不多二十年过去喽!Z6y品论天涯网

但事有蹊跷,那些个系列略有广告和营销味,这事人们不太会介意的,都这样的,大家心知肚明的,他的那个电影方向似乎与他刻意营造出的氛围南辕北辙。他电影中都是“普通人”,“小人物”,可场外场下难见他与众影迷“众乐乐”的――冯小刚们虽然口碑不佳,但也颇愿与中国人说话,甚至“怼骂”,而他似乎全然不屑,既使偶有身影,表情也是那股子“呆板”,与他的“普通人”,“小人物”张扬和宣示似乎格格不入――也许与他人格个性有关,不能因此怪他怀疑他的;Z6y品论天涯网

可是与之形成反差对比的是,他与政府间倒是如胶似漆、身影相随。贾樟柯他是汾阳人,汾阳小地方,母以子贵,那几年汾阳似乎屡登头条,似乎都与贾樟柯有关的,这是好事一桩嘛,借着贾樟柯的在外名气把家乡宣传宣传,把家乡父老一起提携提携嘛,贾樟柯与家乡政府的合作项目搞得很大、很多,网上一查都有的,家乡之外的似乎不那么多。Z6y品论天涯网

那时我还年轻,还有点年轻气盛,想胡乱找个理由写他几句;看他三天两头与政府官员“会面”、“会见”、“谈话”、“握手”、“拍照”,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口口声声“普通人”、“小人物”,却从不与之热络,倒是专门与政府官宦勾连。我们中国人讲规矩的,尊者和主人一般尚右(我们今天“左派”为荣),与尊者和主人在一起一般是不能坐右边凳子椅子的,贾樟柯似乎全然不顾――他故意的吧,要比政府更有威势吧?本想依此类推胡乱找个理由说道说道,后来觉得写不了,就不了了之,那时还年轻,还有点年轻气盛,一晃十几二十年过去喽!Z6y品论天涯网

更甚的是,他说别人如此这般这般,可他自己却把“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嘎纳电影节”的红地毯走烂了,以前还装模作样与家乡父老说两句呢,现在难得见他一次与中国人在一起――当然除了他的拍摄团队除外。Z6y品论天涯网

气不打一处来!你拍我们给外国人看,别人这么做你倒是大嗓门正义的很,你把我们当什么啦?Z6y品论天涯网

这样他就第二个标签在我脑际晃荡,专门与政府与外国人厮混勾连,与第一个标签一样的鲜明靓丽;两块标签在我脑际晃来晃去,哪块更真实呢?Z6y品论天涯网

×××××××××××××××××××××××××××××Z6y品论天涯网

多年不睬他了,知道了开窍,知道所以然了,这两天又见他了,响声还挺大的,在一起全球电影业大会上他表示中国需要更多的拥抱世界电影,不光好莱坞的,还要拉美、亚洲、东欧,等等等等的,罗哩罗嗦我就不摘录了。Z6y品论天涯网

我很同意他的主旨,结果引来一片诽议,相比起来我更赞赏对他的诽议,我读了几条,大都符合我的感受,这里我也没法摘录,就转化一下谈谈我的看法吧:Z6y品论天涯网

先前你打造“普通人”、“小人物”人设并借此上位,上位窜红后比“洋气”更洋气,那些个“普通人”和“小人物”成了你走向洋人圈的道具,今天你想怎么着?借“拥抱世界”把自己打造成洋气2.0吗?Z6y品论天涯网

我读了几条,似乎有这股感觉,我们论坛也有子午的一篇《贾樟柯导演,横竖都得中国反思?》,也就读过路过,结束时有句话“贾导总不能一边制造现象,一边批评现象吧?”却点醒了我,有点意思,让我陷入思绪,这位贾姓导演确实没少追捧过好莱坞和西方艺术,可是且慢,别太当真――正如他一贯的“普通人”、“小人物”高高举起,甚至以“电影民工”自居。Z6y品论天涯网

是的,别太当真,整个世界就是他的道具――他学过导演,知道如何,他比别的导演更逼“真”而已,这也正是我对“一边制造现象,一边批评现象”若有所思的缘故;不过我今天想颠倒一下给贾樟柯画个像,他应该是“一边批评现象,一边制造现象”。Z6y品论天涯网

而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现象,一边批评现象,一边制造现象,也是很显著的,我愿意动笔写他,有着强烈看法――特别表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上。坊间常有“骂美国人是工作,吃住在美国是生活――工作与生活要两分开”调侃段子,表达了坊间对此类人的鄙夷;他今天“骂美国”,小心了!也许正在为“明天吃美国,住美国”创设条件――你则成了他的道具,前次发了篇《假装与美国人吵得很厉害的华人有个共同特征》就表达了这个看法,别看他今天批评你与美国人怎么怎么,明天他可不得了,甩你十条福州路(上海的福州路是解放前的四马路,花好月圆好场所)Z6y品论天涯网

是的,这是当下中国一种比较显著的社会现象:他骂外国人又大谈“爱国”,不是出于真意,而是为了诳你,以便他自己获取更多机会。我比较热衷于“民族性”或“国民性”现象的研究,论坛上经常发表此类看法,这是否也属于其中一种?我也一直在犹豫,凡被我纳入“民族性”或“国民性”现象跟踪记录的,至少满足两个条件:Z6y品论天涯网

1)在国民活动中比较普遍常见,说出来不太会被当作异见,会得到相当大共识;Z6y品论天涯网

2)并不仅仅当下,而且历史上也曾常见,并见诸文本记录和其他实证。Z6y品论天涯网

那么“他骂外国人又大谈“爱国”,不是出于真意,而是为了诳你,以便他自己获取更多机会。”是否符合上两条呢?好多年来我一直犹豫不决,我写的这些内容落脚点在文化领域和精神现象,但是所涉内容免不得较多的政治意味,经常有“救亡压倒启蒙,政治压倒文化”之虑,要将政治现象与精神文化现象截然两分是不容易的。中国人大规模的、直接的与外国人接触始于明末清初――并且那时也局限于精英阶层,因此我们的历史文本记录很少,也不全面,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现象确实为真,但他是否代表了国民性呢?是否某种政治现象呢?外国人四处煽风点火搞颜色革命也是真的。Z6y品论天涯网

确实,十多年来我左右为难,很难将他当作“民族性”或“国民性”现象去跟踪记录;今天因应贾樟柯把他推为“一边批评现象,一边制造现象”,仍在犹豫政治现象呢?抑或精神文化现象――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精神文化现象?Z6y品论天涯网

反正把他记下来再说,待以后积累观察和资料。Z6y品论天涯网

坊间调侃一定要当真,一定要认真对待,许多难以叙事的东西都是坊间以此方式呈现的,他有深刻的原因;当然贾樟柯今天没这么严重,没这么深刻,只涉关谋生或艺术领域;但是深刻与不深刻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用哲学思维,可用某种“范畴”去概括他们,我今天就给这个“范畴”一个命名,叫做“一边批评现象,一边制造现象”。Z6y品论天涯网

【文/道一人,红歌会网专栏作者】Z6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