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讲课的时候,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大致如下:
专家组到黄河沿岸调研考察,黄河大堤上遇见一个放羊老汉,就停车做个随机采访。
问:老乡,你觉得毛主席时代好,还是邓小平时代好?
答:当然是毛主席时代好。
专家预设的答案是放养老汉会说改革开放之后好,因为老百姓不论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还是生活环境,跟毛主席时代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老乡的回答,让专家们差点没接住。
专家问:毛主席时代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呢,衣食无忧,有鱼有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轿车开进了普通老百姓家。怎么会不如毛主席时代好呢?
又答:因为毛主席时代大家都是公平的,当官的没这么坏,有钱的没这么黑。
一句话把专家们说蒙了。
车队继续前行,一车人沉默无语,不想刚才的生动活泼,显然大家都在回味放羊倌的话语。
放养老汉的话告诉我们,党建不做好,生活改善再多也没有用,物质条件好了,也未必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感恩。当然,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图感恩,但是也比较在意老百姓的满意度,对吧。专家们自我感觉十分了解老百姓了,但是却不知道,老百姓追求富裕之后,还需要公平,安全,心安理得。
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软件”组成的,主要是一份心理上的感受,来自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来自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老百姓不是感觉不到,但是他们脆弱的满足很容易被个别的腐败现象击碎。尤其是身边的腐败人物、腐败事件,可以事半功倍抵消党和政府为人民做的一大堆好事。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意识温饱之后,老百姓更关心尊重和自我实现。
经常听见一些基层干部抱怨,说现在的老百姓不好管理,叫“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费力不讨好,样样不如意”,有的在私密环境里直接叫他们“刁民”。道理相似:对于人来说,不论在社会的哪个层面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满足不是那么困难了,对于平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可能是“富裕之后”最大的问题。
一生致力于改善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有类似疑问,就是“富了之后怎么办”?他给出的答案是:“艺术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可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艺术带来的审美满足,显然还不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因为天生对艺术不敏感的人口大量存在。真正关乎人性的共通的东西,还是平等、尊重和自我实现。
党建教授杨凤城同志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没有能够感受到的公平正义,没有多数人都能够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没有共同富裕,仅仅是财富的堆积,有时候还是畸形的片面的堆积,只会让社会更加浮躁,人心更加粗糙。财富积累并不是幸福指数提高的充要条件。
其实,跟反“四风”从官场开始一样,遵循的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类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心理。在党领导一切的今天,党建抓好了,的确可以事半功倍,轻松前进。最根本的,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