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于今日(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上午在新浪微博发了一首小诗,全文如下:
“正义很强大,
民意很坚韧,
爱国绵延不绝……
从屈原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想到今天,
武力不再无所不能,
文明跨越千年,
和平为本,
人民为本,
敬重万物刍狗……”
我看了胡锡进这首小诗(姑且算作诗吧),对其中的最后一句“敬重万物刍狗”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对此作了一点研究。
据有关资料,“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它作为祭品很受人们重视,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因此也常用来喻指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万物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的这段话,一些人认为老子是在提倡“众生平等”。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众生平等”的解释是不对的,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 老子的本意应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我认为,上面对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段话的两种解释,后一种解释是对的,因为这种解释符合老子“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一贯思想。
我们由此可以认为,胡锡进这首小诗对“万物刍狗”这一词组的运用是想表达“人人平等”的意思,这说明他根本没有弄懂“万物刍狗”的真正涵义。
那么,胡锡进仅仅只是不懂装懂扮斯文吗?我觉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胡锡进的潜意识中,芸芸众生都像“刍狗”一样是微贱无用的。如果他认为人民大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他会使用“刍狗”这个词吗?这说明他与所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虽然也大谈“人人平等”,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人民大众永远是微贱无用的。关于这一点,胡锡进这些年发表的大量蔑视人民大众的言论就是铁证。
【文/阿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