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改革产生了人民群众缺乏获得感的问题?”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因为产权改革。产权改革的结果,一方面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长采用了追求资产增殖的方式,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另一方面,产权改革除了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之外,还把乡镇企业、大集体企业和中小型国有企业都私有化了,而私有化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让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走向贫困。产权改革,使我国形成了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而私有化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而且还会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
四十多年的产权改革,形成了由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造成人民群众缺乏获得感的现实。
为什么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会使人民群众缺乏获得感?
因为资本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生产力是满足资产者利益要求的剩余价值生产力,而不是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消费价值生产力。
一,生产力具有剩余价值生产力和消费价值生产力的区别。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相通用的,生产力只是“社会生产力”的简称。它是指在现实社会生产中发生实际作用、能够生产使用价值的力量的总和,它不仅是一个社会范畴,而且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不仅包含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大辞典》第15页。张跃庆张念宏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马克思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影响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时期”,“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
从这里我们看到,现实中的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即都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力。而且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即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作为资本家“资本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的”;在《共产党宣言》则更明确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讲得是非常直白:那就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生产劳动只是生产资料增殖的辅助手段而已,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非常明确的。
遵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前提,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范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形式表现为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实现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处于不变的状态,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增殖变化。它所满足的是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我们把这种物支配人的生产力,即形成剩余价值的生产力叫做资本主义生产力,把生产资料受益的要求,称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反过来,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客观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占有资产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有酬劳动相结合的,其生产过程表现为公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不变,生产过程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人支配物的生产力,即形成消费价值的生产力叫做社会主义生产力。
生产力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思维之中。当我们着眼于现实的生产力时,我们发现,任何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生产力可以进一步具体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
如果我们进一步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考察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区别,发现两者突出地表现为剩余价值生产力与消费价值生产力的区别之上。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力时,实质上是有剩余价值生产力与消费价值生产力的根本区别。
二,为什么改革会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缺乏?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缺乏呢?
因为产权改革所形成的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资本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生产力只是剩余价值生产力,是体现少数资产者利益要求的剩余价值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农村进行了解散人民公社,农户个体经营的改革。随着人民公社的解散,农民本来享受的公共产品,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处于瓦解,而分户单干,田块碎片化又妨碍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农民收入难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提高,于是,很快农民仅仅靠种田已经养活不了个人和家庭,农民只得外出打工,成为候鸟一样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在产权改革的思路引导下,国有企业进行了打破“铁饭碗”、“抓大放小”、“分流下岗”、用工合同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原来工商企业的员工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大量国企的私有化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由企业主人的角色转变为私营或民营企业的打工者,成为企业的雇佣劳动者。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不仅私营企业和转制企业都广泛采用了资本经营方式,而且没有改制的国企,也进行了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改革,这些企业的员工也采用了身份转换方式成为合同制工人。
随着资本生产方式的普遍化,劳动者的获得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被切割或削弱:资本化的企业的目标是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企业盈利作为生产成果是老板或股东的收益,而广大员工的工资收入或人工费用,是作为成本出现的,它是企业经营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一个企业经营得越好,其利润越高,员工的收入相对而言就越低,越是经营得好的企业,企业员工的收入就越是趋向减少的趋势。对一个企业而言,这种变化趋势就是劳动收入在企业生产结果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就是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而趋于下降状态。这就是资本生产方式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据统计,到2005年,民营经济(私营经营)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了65%,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到私有制为主体的转变,而从1983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为由56.5%下降到36.7%,连续22年下降。这些统计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正是所谓的产权改革导致我们劳动者收入随经济总量增长不断下降的趋势。我国有十四亿多人口,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了70%左右,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断下降,也就意味着我国95%以上的人口的消费水平是不断下降的。这正是我国长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根源所在。
三,实现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的观念转变,才能使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和发展要使人民群众受益,必须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是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必须大力发展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生产力。在这里,关键是要实现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的观念转变。
我国改革的目标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要强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因为这种市场经济体制,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这里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两个主体所揭示的内容。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强调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客观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它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属于劳动所有权。因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核心要点也就是要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经济为主体。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是以资产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劳权制度为基础,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就是以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说是工本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可以称为工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所发展的生产力,就是消费价值的生产力,即能够满足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权利要求的生产力。
四,如何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首先要实现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的观念的根本转变。满足资产者资产增殖的利益要求的生产力,称为剩余价值生产力;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利益要求的生产力,称为消费价值生产力。我们只有形成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的观念,建立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才能形成满足8、9亿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次要实现从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的转变。之前的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的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经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我们要从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特点,认识按劳分配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认识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与特点。
第三,要实现从产权改革思路到劳权改革思路的根本转变。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需要我们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需要我们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落实到经济体制上来,同样需要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因此,如果我们建立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须走劳权改革的思路,而不是产权改革的思路。
第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需要的是劳权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而不是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服务于资本的产权经济学学者的老母鸡,生不出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蛋(劳权经济体制),把希望寄托在产权经济学者,期望他们提出增强劳动人民获得感可行方案,就如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别人致富一样,是太过天真的想法。
【文/钟建民,红歌会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