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关于愚人节的起源并没有一种特别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假说是来源于法国历法改革:
1564年, 法国改革了历法,将一年的开始从3月底移至1月1日。那些未能跟上变革的人,顽固地坚持旧历法系统并继续庆祝的人3月25日至4月1日这一周的新年期间,有人拿他们开玩笑。恶作剧者会偷偷地将纸鱼贴在他们的背上。因此,这个恶作剧的受害者被称为“Poisson d'Avril"或“四月的鱼”——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法语中愚人节的术语——于是这个传统就诞生了。
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是法国历法的变革却是从十六世纪早期就有迹象,中期以一月一日为开始逐渐成为常态,这中间有着漫长的过度,并不存在什么“顽固”的情况,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法王查理九世推行了历法改革。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更改日历说、乔叟的《修女与牧师的故事》起源说和其他诸如神话起源和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发明的其它起源。但大多没有什么说服力。笔者个人比较认同神农节起源说:
神农节是罗马的节日,这天奴隶可以假装统治他们的主人,到了中世纪演变成了Festus Fatuorum。在这天,庆祝者将选出一个假主教、假大主教或假教皇,并以极其乐子的方式模仿宗教仪式,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总之,尽管起源不明,但是在十七十八世纪,愚人节变得愈发流行并成为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定于四月一日的节日民俗(尽管到现在并不是一个法定节假日)。在逐渐传入中国后,尽管由于没有相应的现实土壤,但是却在网络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每到这个日子各种官号、大V、up以及各路网友都会发布一些乐子信息供大家乐呵,我想它他能在网络上流行可能是恰好契合了互联网的娱乐精神加上也不会对现实造成什么现实影响吧。
哈哈,经典游戏人生第二季。
说道这里,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多过这种“洋节”了:我认为原因在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的需要而传统节日无法解决。或是人际交往,或是发泄情绪等。例如现在很多人选择在圣诞节聚会或者在元旦跨年,明明我们有类似的节日,比如春节,为什么还要过呢(尽管元旦很早就作为法定节假日,但是当初也是作为洋历法的洋节引进的)?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的人际交往需要与朋友们渡过经历一些有意义日子和事,而元旦这个一年中的第一天就完美的符合了这个要求:要知道,除夕春节是留给全家人大团圆吃年夜饭的,怎么可能允许和朋友团建呢?甚至说当初引进元旦不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需要嘛,只不过在今天它的意义被再次赋予了。而万圣节大伙出去cos游街,更是传统节日所没有的。我说玩得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没有嘛。
至于说该不该过,我说该过。既然是有着深厚的社会需求的,为什么我们过不得?而且这种洋节我看未必跟我们文化有根本冲突,尽管我们没有像万圣节一样的节日,可是由人扮各种牛鬼蛇神不也是我们的传统吗?我们过洋节,怎么就没有“文化自信”了呢?要我说,不仅要过,还要大过特过,要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与需要创造出我们的“华风洋节”,要把这些节日变成我们的特色,这才叫文化自信。要知道,我们当初也是能对世界说出“逢圣诞佳节,敬祝健康!”和“Merry Christmas!”的国家啊!
最后,请允许我在愚人节模仿他的话为大家送上祝福吧:
逢愚人节,敬祝开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