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世界动荡不宁。
法国和比利时占领德国的鲁尔区,以迫使德国履行赔款协议。
凯末尔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但国土相比奥斯曼时代,已经缩小数倍。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伤亡约10万人。
德国陷入空前的通货膨胀,买一个面包,需要200亿马克。
在一片混乱中,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小城菲尔特市中,诞生了一个犹太男婴。
他叫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100年后的2023年,世界同样动荡不宁。
俄乌战事陷入胶着,双方都难以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搞小规模偷袭战和外交上的嘴炮战。
巴以冲突如火如荼,加沙地带已经有近万名妇女和儿童死亡。
在美国的挑唆下,菲律宾宣布要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南海开展“联合巡航”,南海局势紧张。
在一片混乱中,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座住宅中,一个美国老人去世了,享年100岁。
他叫亨利·基辛格,之前那个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的名字,早已不再使用。
基辛格生于动荡,死于动荡,但是这两种动荡,却截然不同。
中国有古话叫“盖棺定论”,很多话,人在世时,不太好评价。
也许现在,是时候评价基辛格的一生了。
壹
基辛格出生的时代很不巧,正是德国经济最困难,人民最不满,法西斯思想扩张最严重的时代。
基辛格出生的地方也很不巧,菲尔特市旁边就是纽伦堡,纳粹党一年一度的党代会举办地。
这就导致,每次激进的纳粹党党徒开完会,热血沸腾之中,都要跑到菲尔特市的犹太人聚居区去打砸抢烧一番。
所以,菲尔特市的犹太人是德国最早被迫害的一批,苦逼得很。
基辛格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为了发泄这种苦闷,他有时候会伙同弟弟溜进体育场踢球,并假装自己不是犹太人,但总是被发现后暴打。
足球踢不了了,基辛格只能埋头书籍,借此逃避这个不友好的世界。所以基辛格的邻居回忆,基辛格的胳膊底下永远夹着一本书。
基辛格十岁那年,哪怕这样的生活,也过不下去了。
基辛格的父亲路易斯是一名中学教师,但却遭到学校的无故解聘,一家人的生计陷入困难。不久,基辛格也被迫辍学了。
1938年8月,在母亲的一再坚持下,基辛格一家放弃了几乎全部财产,离开德国去投奔纽约的亲戚。
三个月后,臭名昭著、针对犹太平民的暴力活动——“水晶之夜”爆发。如果没有基辛格母亲的决断,恐怕基辛格很难活过20岁。
而在整个二战期间,基辛格家共有13位亲人命丧于纳粹之手。
有人认为,童年的阴影塑造了基辛格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性格,影响了他对美国外交战略的规划。
美国给了基辛格新的生活,有一次,基辛格走在美国的大街上,看到一群非犹太人,他下意识想躲避,但突然想到,自己在美国。
基辛格回忆说,“1938年我来的时候,华盛顿中学要求我写一篇作文,讲一讲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是这么写的——我想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昂首挺胸过街的国家。”
基辛格珍视这种生活,决心开开心心当一个美国人,为此,他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并给自己取名:亨利·基辛格。
他不知道,仅仅20多年后,这个名字会响彻世界。
不过,基辛格一家初到美国后,生计无着,基辛格不得不晚上上课,白天打工,哪怕如此,他的成绩仍然优秀,考上了纽约城市大学念书。
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也许,基辛格会顺顺利利毕业,然后找一份会计师的工作,平平凡凡在美国度过一生。
但是,历史给基辛格开了一个玩笑,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基辛格收到了入伍通知书。
注意,这个时候,基辛格还不是美国公民。
为了体现自己对美利坚的忠诚,基辛格加入了第84步兵师第335步兵团2营G连,1943年,基辛格在军营中获得了美国国籍。
对基辛格这样背井离乡的人来说,一份国籍证明,足以让其安心,他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辱的犹太人,而是美国人的“自己人”了。
1944年,基辛格被派往德国作战,因为他懂德语,被分配到“反谍小组”,简单来说就是深入占领区的德国居民家中,搜寻潜藏起来的党卫军士兵和从事破坏活动的特务。
这份任务比尸山血海的莱茵河突破战要轻松的多,所以基辛格全须全尾地活到了战争结束,并在战争结束之后,专门到了自己的故乡看了看。
站在残垣断壁的故乡,基辛格正式和自己的过去告别,成为了一个新的基辛格。
当然,基辛格从军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国籍,而是他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弗里茨·克雷默。
克雷默和基辛格一样,也是移民美国的德国人,不过他比基辛格幸运一些,很早就受到了巴顿将军的赏识,成为上校,随后协助巴顿将军的部队取下雷马根桥,首度越过莱茵地区,后来,他成为美军参谋总长的欧洲政治顾问,并到五角大楼上班。
基辛格反谍小组的出色表现让克雷默注意到了他,或许是出于关照老乡的心理,克雷默给了基辛格很多帮助,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帮基辛格出具了前往哈佛大学就读的推荐信。
在哈佛大学中,基辛格的外交学术水平开始出现端倪。
先是写了一本《历史的真义》,足有35万字,以至于哈佛后来不得不出台了一项“基辛格规则”,任何人的论文长度都不能超过这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否则教授有权毙掉这篇论文。
基辛格在这篇论文中提出,“和平是人类最崇高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的道德人格的终极肯定”。
后来,基辛格毕业后又攻读了哈佛博士,又写了一片论文:《和平、合法与平衡:卡斯尔雷与梅特涅政治才能研究》,讲的是维也纳会议上的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认为他通过均势战略缔造了一代人的和平。
你看,主旨仍是和平。
但是,你如果以为基辛格是个和平主义者,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基辛格论文的观点认为,和平未必总是正义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民族起义,还是进步革命,都可以因为不符合稳定秩序以及大国利益的需要,而被镇压。
于是有人认为,这一论文已经显示了基辛格均势主义的苗头。
基辛格毕业后,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在这里他组建了一个小型学术圈子讨论国家安全政策,在这里他认识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儿子,并在他的介绍之下,成为了肯尼迪的顾问,后来,尼克松也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顾问。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熟悉多了,基辛格先后担任尼克松和福特的国务卿,在70年代上演了一场场外交大戏,比如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促使以色列和埃及撤军等等等等。
1977年,由于总统福特谋求连任失败,基辛格卸任国务卿一职,从此再没有担任过政府公职,受聘担任乔治城大学教授和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后来,基辛格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基辛格顾问公司”。
在退出政坛之前,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虽然基辛格的顾问公司很成功,但似乎发挥不了基辛格“治国安邦”之才,也给不了基辛格那种谈笑间“影响世界局势”的满足感,所以,他总是坐着飞机到处跑,发挥外交官和外交事务顾问的作用,毕竟,这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到了2023年,哪怕已经100岁高龄,基辛格仍然保持着高强度工作,每天工作15个小时,先后奔赴德国、英国、美国、中国多地出席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甚至长达8个小时。
现在,这位终身都在外交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总算可以歇歇了。
回顾这一生的外交成就,和美国其他国务卿相比,基辛格属于一个胸有宏伟规划,手有微小操作的外交大师,他往往能在立场分歧巨大的双方中,捕捉到哪怕一丁点的共识,借此实现战略目标。
所以,虽然基辛格早已退休几十年,但其对美国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仍然拥有很强的影响力,甚至一度成为美国外交的象征性人物。
贰
基辛格这一辈子,受过辱,逃过难,扛过枪,打过仗,领过奖,骂过人,曾经与苏联领导人针锋相对,也曾经和沙特国王谈笑风生之中让沙特答应了“石油美元”。
但是中国人对基辛格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毕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沉甸甸的词,在中国的语境中是不会随便说的,因为中国只会把这个充满感情的头衔,授予极少数对中外关系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是其中之一。
而基辛格获得如此殊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主导了对中国的破冰行动。
60年代,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在边境上还爆发了军事冲突,苏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面对大兵压境的苏联钢铁洪流,中国认为,为避免“两霸夹击”,中国有必要“争取一霸”。
而与此同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面对高通胀以及咄咄逼人的苏联,同样很缺乏安全感,需要拉拢一个有巨大体量的盟友来对抗苏联。
这时候,基辛格的均势战略,说服了尼克松拉拢中国,共抗苏联。
但是由于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分属于两大社会阵营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贸然进行,要有所准备和铺垫。
所以为了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基辛格上演了一场“秘密行动”。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但是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为基辛格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基辛格突然捂着肚子,表情痛苦。
然后,基辛格以生病为由,说要去“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巴基斯坦的私人别墅休养”,而实际上,基辛格已经在7月9日凌晨四点半,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
这一绝密行程,内部代号叫做“波罗一号”。
也许基辛格取这个名字,是自诩700多年前探险家马可·波罗,而他造访遥远神秘的东方之旅,可能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
毕竟,这时候的中国大街小巷上,还贴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
不过总体来说,这次秘密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双方达成了很多史诗级的共识,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国际政治界的一件大事,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而这一行动,毫无疑问基辛格是出了大力的。
周总理在欢迎基辛格二次访华的宴会上说,“中美关系的恢复要归功于毛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当然,一定也要有一个人做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
所以,基辛格几乎赢得了中国一代人的友谊,这一代人的友谊,也成为了基辛格几乎吃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政治资源,以至于哪怕其卸任之后,仍然活跃在中美关系舞台上。
自1971年以来,基辛格已经访问中国超过100次,哪怕在今年5月的百岁生日前夕,基辛格还在接受媒体采访,呼吁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避免过度对抗和冷战思维,并强调了对话、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7月份,基辛格甚至拖着100岁的身体,再次访华,受到国际社会瞩目。
今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年度颁奖晚宴,两国领导人向晚宴致贺信。晚宴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他在获奖致辞中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看起来,勤劳的基辛格,无愧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句话。
但是,有时候,“老朋友”,未必是“真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辛格是一个美国少有的“亲华派”,中美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只要基辛格出来说几句话,就可以风平浪静,万事大吉。
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基辛格对中美关系有贡献不假,但别忘了,他始终是一个美国人,他从德国皈依美国之后,终其一生都在报答美国的恩情,他的所作所为,也都在为消除美国安全风险,维护美国霸权地位而努力。
哪怕他当年说了再多好话,无非也是想让中国变成牵制苏联的牌,缓解美国压力而已,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
而近些年,面对中国的崛起,基辛格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原因很简单,当年基辛格拉拢中国来对抗苏联,那么现在中国成了美国最大对手,基辛格又怎么会继续把中国当朋友?
比如,早在2018年,特朗普时期,基辛格就提出,当西方国家都不再依赖美国,分裂的大西洋将把欧洲变成“欧亚大陆的附属物”。随之而来,这些国家将会受恢复了历史地位、成为“全人类主要顾问”的中国“摆布”。
与此同时,位于两洋之间的美国将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孤岛。届时,美国将不得不模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此外,由于美国没有维护秩序的规则,没有那种对外保持分而治之的习惯,因此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会变得像英国与欧洲大陆一样。
显然,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统治欧亚大陆,而让美国彻底边缘化。
那么为了打破这种边缘化,美国必须“联俄抗中”。
按照基辛格的构想,美国不应该再视俄罗斯为主要威胁,而是应该联合俄罗斯共同构筑对中国的包围网。
显然,这同样是基于基辛格的均势理论。
不得不说,基辛格这一招如果被美国政府采纳,中国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不过万幸的是,美国高层很难接受这种联俄策略,不仅没放松对俄罗斯的打压,而且还在2022年拱火挑起了俄乌战争,彻底和俄罗斯不死不休了,以至于基辛格痛骂“一味制裁俄罗斯是十分愚蠢的外交战略,迫使俄罗斯倒向中国阵营对美国毫无益处。”
今年“流浪气球”事件发生之后,基辛格更是公开批评中国,称“中国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必要时可以对中国动用武力。”
所以,基辛格根本谈不上什么“亲华派”,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比反华派好一点的“对华接触派”而已。
至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称呼,也不过是善良的中国人民不忘旧情的一句话,仅此而已。
叁
那么,基辛格一生殚精竭虑为美国着想,为什么美国不采纳基辛格的意见呢?
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的核心,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现实主义:基辛格认为,国家的行为主要由其国家利益决定,而不是由道德或法律规定。强调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
均势主义:他认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而不是道德或法律的规定,而多边主义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关键。
对话和谈判:基辛格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冲突,而不是通过武力或对抗。他认为,对话和谈判是解决国际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这种外交思想起源于冷战时代,美国人觉得,要想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笑到最后,那就必须理性务实,从长远考虑,抓住主要矛盾,该妥协妥协,该让步让步,总之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实现长远利益。
但是,基辛格的这一套理论,早已被美国外交理论界边缘化了。
在美国学界看来,冷战的胜利,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这充分证明了西方体制的优越性,应该让西方体制一统天下,这就导致一种政治极化,把一切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行为视为异端,根本无法容忍任何妥协行为,我们去看看美国国会中涉及中国议题的辩论,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了,提“共产党中国”的多了。
所以,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就绝口不提均势理论了,而是追求对世界所有地区的主导乃至绝对掌控,践行所谓“首要地位”战略。
这样一来基辛格基于现实主义的“接触战略”,自然就成为了异端,在美国的学院派中,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往往也是被当作反面教材,备受批判和嘲笑。
甚至还有无数人认为,正是因为基辛格的对华接触导致了中国崛起,那么基辛格的外交策略就是让美国如今面临中国竞争的罪魁祸首。
所以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拼命和基辛格划清界限,特朗普将基辛格踢出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而拜登成为了尼克松之后唯一一个没有邀请基辛格白宫会面的总统。
与此同时,如今西方政界的民粹化,也让基辛格这样的“老成谋国”派失去了市场。
如今的美国政坛是什么样子?
各路小丑粉墨登场,为了赢得选票,他们刻意制造对立和怨恨,来提高支持率。
他们设置越来越高的福利来取悦选民,却不管美债已经连续延期。
他们迎合不理性的民众情绪,哪怕这种情绪对国家战略是有害的。
他们为了税收,把大麻合法化,而不管这种行为可能毁掉一代美国人。
当政坛被这样的人所占据,他们会像当年的基辛格那样,飞越喜马拉雅山,与中国握手,借此谋求美国的战略优势吗?
不会。
他们只会在演讲会上,不断攻击中国“盗窃美国技术”“在美国设立警察站”“威胁美国安全”“抢走美国市场”,然后对中国疯狂攻击,做出一个个疯狂的承诺。
在这种煽动起来的氛围中,任何妥协和让步,哪怕一点点,都会被视为软弱的表现。
在这样的土壤中,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根本就没有权衡妥协的空间,基辛格这代人理性、务实的作风更是无处施展。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布林肯真的按照基辛格所说的,再次飞越大洋去和中国缓和关系,那么他赢得的到底会是赞扬,还是冷嘲热讽?
所以,布林肯哪怕真的去了中国,回来之后也只能说:“美方将一如既往捍卫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继续做中方不喜欢的事,说中方不喜欢的话。”
基辛格可能没想到的是,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观导向会如此坚韧,美国政坛的人会如此短视,以至于让美国人在冷战结束30年后,再次陷入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对抗当中。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基辛格曾经提出让俄乌回到“出发线”,也就是回到2月24日冲突爆发前的状态。
但这个方案被美国政府嗤之以鼻,已经没人听基辛格苦口婆心的劝说了。
乌克兰更是轻蔑地回应了一句:
“基辛格仍然活在二十世纪。”
是啊,基辛格就像一个20世纪的老古董,他见证过美国的崛起,见证过美国赢得冷战的荣耀,见证过美国打赢海湾战争的天下无敌,但当他著书立说、演讲发文,想让美国继续沿着自己规划的外交路线向前行进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人听他的了。
难道,要让80岁的拜登,去三顾茅庐请100岁的基辛格,说“先生教我”吗?
所以,作为一个早已边缘化的人物,基辛格的去世,除了中国人会感叹一番之外,美国那边,连点水花都不会起,也不会对世界局势造成任何影响。
如果非说基辛格的去世代表一个时代结束的话,那么他只能代表美国黄金年代最后一批务实主义美国人的消逝。
而现在那些排挤、唾弃、和基辛格划清界限的人,正在带领美国,走向分崩离析,飘散在充满大麻味道的风里。
最后,如何评论基辛格呢?
只能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就是宿命吧。
也许,出于中国人民的善良,可以送给基辛格一句美国人都吝啬的话:
别了,基辛格,一路走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