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官员主张全球通货再膨胀
黑田东彦认为,中央银行把通胀目标定得太低就可能出问题,应当保留一个缓冲区,能够将通缩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由日美欧三方参加全球通货再膨胀战略将以最低的代价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利益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日文章】题:现在就应当向全球通货再膨胀转变(作者 日本财务省国际局局长黑田东彦)
世界各地的金融决策者现在仍然在与宿敌通货膨胀作斗争,而不是新敌通货紧缩。为避免发生恶性通货紧缩,必须刻不容缓地向全球通货再膨胀扭转。
新兴市场经济(如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加入全球贸易体制,平添了一支强大的通货紧缩力量。它们的供应能力总和对工业化经济体的产品价格构成下调压力。
美国和欧洲的公司部门与普通家庭特别容易受财产价格变化的影响。两年来美国和欧洲的增长率已大大下降,日本的增长率仍然微不足道。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下跌使经济付出巨大代价:它增加了公司和家庭债务的实际价值和利息成本,损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背负巨额政府债务的国家将因此而难以稳固财政。如果不纠正价格下跌趋势,总需求下降就有可能进一步对价格构成压力,引起恶性通货紧缩。一旦经济陷入这种困境,传统货币政策就很难解救它。
如果金融部门受到破坏,那就更加如此,像日本一样。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大力进行了财政扩张。泡沫破灭数年后,日本银行调整了货币政策,放松银根,但为时已晚。后来,它逐渐将货币短期市场利率引导至贴现率以下,但是未能成功阻止价格下跌,更不用说恢复经济活力了。
去年,由于短期利率几乎为零,日本银行放弃了使用利率的手段,转而采取放宽货币数量的政策,目标瞄准商业银行保留在中央银行的经常账户余额。虽然日本银行向市场注入了流动资金,但未能阻止价格下跌。日本银行执行有效货币政策的能力也因为金融部门职能退化而受到阻碍。深受巨额不良贷款和资本头寸不足影响的商业银行尽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但也没有提供贷款的能力和愿望。
日本的经历表明:传统货币政策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可能失效。由于名义利率不能降至零以下,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并且只有通过大大改变价格预期,这样做才能提供货币刺激。
对很多中央银行而言,保持稳定的低通货膨胀率是合理的。但是,把通货膨胀目标定得太低就可能出问题。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引进新产品只能缓慢地在价格指数上得到反映。实际通货膨胀可能比指数表明的数字低1至2个百分点。中央银行应当保留一个缓冲区,减少通货膨胀率跌至负值的风险。因此,通货膨胀应当确定在一个能够将通货紧缩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的水平。就欧洲中央银行而言,这个目标可以是每年在2%至3%之间。日本银行的目标应高一些。
美国的货币政策最近有所放宽,值得称道,因为它预先制止了复苏推迟和价格下跌的风险。鉴于目前经济下滑、通货膨胀率下降,欧洲放宽货币政策的做法也是可取的。日本特别需要大幅度通货再膨胀,以防银行和公司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进一步对经济构成通货紧缩压力。这样一种全球协调一致的通货再膨胀应当只会对三大货币间的汇率产生有限影响。
日本银行必须采取富有新意、非传统的反通货紧缩政策。这应当包括分步实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3%,比如第一年1%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的两年为2%—3%。日本银行显然需要向市场提供较多的流动性,通过购买政府长期债券及其它金融工具不断增加基础货币。
由三方参加的全球通货再膨胀战略将以最低的代价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利益。它还将牵涉到中国,因为中国也正在经历价格下跌,尽管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大陆在出口通货紧缩,其影响并不仅限于邻近的香港和台湾。它正在通过出口增长以及国内价格下跌与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的共同作用而扩大。除非对其出口施加不受欢迎的限制,否则中国必然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扭转其国内价格下跌的趋势,或是任凭货币贬值,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北京认为第二种选择比第一种代价更高,它就应当加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朝着通货再膨胀的方向努力。与美国、欧洲和日本联手,共同为全球稳定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的责任,也符合它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利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